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班级图书角系列)
4230900000017

第17章 中国文学(3)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评价最高的一个。曹植自幼才华出众,受到曹操的偏爱,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如同囚徒,最终郁郁而死。曹植除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辞赋也有相当突出的成就。曹植现存的辞赋有三十多篇,《洛神赋》是他的代表作,虚构了自己在洛水遇到神女的故事,他假托一个神话人物,把世俗的男女之情升华到诗意的完美形态。格调高雅,感情真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曹植诗历来为后人推崇的原因

曹植的诗,结构大多颇为精致,是建安文学“诗赋欲丽”的代表,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此外,曹植的诗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如“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等诗句,其中的动词都经过精心锤炼,以求得到警醒的效果。从建安文人诗开始,有较多的自然景物描写,曹植也是主要的代表。

蔡文姬和她的《悲愤诗》

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文学、音乐等各方面均有较高修养。汉末军阀混战中,蔡文姬被董卓的军队掳走,后流落到南匈奴,滞留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与蔡邕是老朋友,后来将她赎回。今传署名为她所作的诗有三篇: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骚体《胡笳十八拍》一篇。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记述了她从遭掳入胡直到被赎回的经历,将记事、抒情、议论密切结合,以真实的笔触,反映出了当时可惊、可怖、可痛、可泣的社会状况。这首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表现力,足以代表当时五言诗的发展水平。

诸葛亮的奏疏文精品《出师表》

三国时与曹魏对峙的东吴、蜀汉,文学都不发达。但诸葛亮的《出师表》,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任丞相,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从汉中出兵北伐,临行时向刘禅上《出师表》这篇奏疏,劝诫他尊贤纳谏,推荐朝中可以信赖的大臣,并陈述自己的心迹和志向。通常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疏,多献媚之辞,写作很拘束。但诸葛亮的《出师表》通篇感情自然真挚,既有谆谆叮嘱、反复教导的意味,又不失忠诚恳切的态度,是奏疏文的精品。另有《后出师表》则一般认为是后人的伪作。

“竹林七贤”代表人物阮籍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一直是司马氏家族执政时的文字参谋和秘书,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阮籍年轻时自视很高,世人对他也很器重。曹爽、司马懿请他去做幕僚。但随着司马氏篡权图谋的显露,他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他对司马氏集团的行为极为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所以只能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一方面可以少做违心之事,另一方面又不致引起猜疑而导致杀身之祸。

“阮旨遥深”对后世的影响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具有感人的力量。在形式上,《咏怀诗》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多用象征寓意,诱导人们去体味、思索,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阮旨遥深”。阮籍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绪的表现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从这发展而来。

论说文大作家嵇康

嵇康通音乐,善奏琴,曾任中散大夫一职,故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是好友,因为嵇康娶的是曹魏宗室之女,所以他对司马氏的反对比阮籍要直白、激烈。司马懿执政之后,他就脱离了政坛,但他的社会关系、政治态度以及刚傲的性格自然不被司马氏所容,所以最终被杀。传说他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宽赦他,并以他为师,可见他当时声望之高。嵇康是当时最著名的论说文作家。他的文章特点一是思想新颖,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二是说理缜密而透彻。主要作品有《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学论》等。嵇康的诗歌成就虽不如阮籍,但四言之作也很有特色。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巨源即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是老朋友,他希望嵇康放弃与司马氏对抗的立场,以免遭到危险。嵇康于是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然拒绝并宣布与之绝交。在信中,嵇康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个性和志趣,在自我表白的同时,还辛辣地讽刺挖苦了山涛和整个司马氏政治集团。这篇书信词锋犀利,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据说司马昭读了此诗以后,对嵇康很痛恨。嵇康最终被杀,与此有直接关系。

西晋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的年代不长,先后出现了所谓“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即陆机、陆云兄弟;“两潘”,即潘岳、潘尼叔侄;“一左”,也就是左思。其中,陆机、潘岳并称“潘陆”,在当时评价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左思、刘琨则表现了与潘陆不同的风貌。

西晋大文豪陆机

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东吴被灭后,陆机与弟弟陆云以文才被召入洛阳,很受北方士大夫的器重。后来他卷入西晋宗室之争,为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讨伐长沙王马乂,兵败后被司马颖所杀。陆机的诗、文、辞赋都有成就。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论文名作。陆机的诗过分注重修辞,雕琢太重,抒情效果较差。但他的《赴洛道中作》以及乐府诗《猛虎行》《门有车马客行》也是诗中精品。前人对陆机的文章普遍评价较高,代表作有《吊魏武帝文》《辩亡论》《豪士赋序》等。

善写悲哀之情的潘岳

潘岳是个热衷做官的人,媚事权贵,人品遭到非议。但他仕途并不得意,最终被赵王司马伦杀害。潘岳与陆机齐名,他的诗、文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不但为自己写,还常常代别人写。诗歌的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是追悼亡妻之作。潘岳的哀、诔等哀悼死者的文章在《文选》中收录了五篇,被称为“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此外,潘岳也是一个重要的赋家,代表作有《西征赋》《秋兴赋》《怀旧赋》等。无论是哀悼的文字,还是一般的抒情之作,都流露着低沉、伤感的情绪。

左思风力

左思字太冲,他的妹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宫,左思也随之移家洛阳,做了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入京之初,他自然也有当官的企图,但仕途不顺,他最后只好退出官场,把满腔不平写在了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写法大都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左思却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咏史诗》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对抗与冲突之中,呈现出的激情与力度,被誉为“左思风力”。除了诗,左思还作过一篇《三都赋》,属于传统的京都赋一类,有“洛阳纸贵”之誉。

“壮而多风”的刘琨

刘琨出身士族,早年与左思一样也是贾谧“二十四友”之一。后来天下大变,他出任刺史、大将军等职,在北方辗转抗敌,屡败而无悔。最终被同他结盟的幽州刺史段匹碑杀害。刘琨仅凭一腔热血出生入死,面对中原瓦解之势,他的诗大部分记述的是家国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被称为“壮而多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扶风诗》是他的代表作。

王羲之的优秀散文《兰亭序》

由于受玄学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是王羲之为他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仪式时所作诗篇写的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这篇文章文采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兰亭序》更大的是书法成就。这虽然是王羲之酒后所写的一篇草稿,有几处涂改的地方,但正因为作者无意求工,反而下笔随意,潇洒自然,这件书法作品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此后历代都是大官。陶渊明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日渐败落。他从29岁时开始出仕,当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的时候,出任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这从他在彭泽令解职时所作的《归去来辞》里可见一斑。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在诗、赋、散文方面的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以及《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等。陶渊明的散文、辞赋留存下来的总共只有十多篇,但几乎每一篇都很出色,其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这篇散文实际近于小说,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朴,也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影子,其中乡村景象的描绘,又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相似。可以说,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陶渊明的辞赋以《归去来辞》最为著名。此篇作于陶渊明在彭泽出任县令决心辞官归隐之际。这篇赋写得相当朴素,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

山水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世族家庭,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主将。他年轻时即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谢灵运天资过人,性格高傲,但却缺乏政治家的素质,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敏感、率直、急躁,在官场上一再受到打击。后来谢灵运无法忍受耻辱,谋图举兵反抗,终于被杀。谢氏家产丰厚,因此,谢灵运经常带领僮仆、门生四出探奇寻胜。最后凭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出众的才华,以迎合贵族趣味的语言风格、新颖的内容,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的,表现出了他对自然景物之美的高度敏感和刻画能力。《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脍炙人口。不过这种平易的句子在谢诗中为数不多,更多的是那些刻意修饰的描绘,有时铺排过甚,而且经常使用典故和深奥的书面语,读来拗口而且费解。谢诗还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即大多是前半部分写游览经历和山水风光,结尾来一段老庄哲理,这几乎成了一套固定程式,明显带有玄言诗的痕迹。尽管一般认为他的诗在艺术境界上没有达到陶渊明的高度,但是要论对南北朝到唐代诗歌的实际影响,谢灵运明显超过了陶渊明。

首开边塞诗先河的鲍照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鲍照死于乱军中。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乐府体,他的十八首《拟行路难》是七言乐府,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此外,鲍照还是南朝最早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辞赋与骈文作者。他的《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都是盛传不衰的杰作。

“永明体”诗人代表谢朓

谢朓与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有“大小谢”的并称,谢朓是齐武帝永明年间“竟陵八友”之一,他们创造了“永明体”诗歌。由于谢氏家族的历史声誉,他始终是统治阶级拉拢的对象,自己一直感觉处在危险之中。终于,他还是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谢朓诗歌中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写景也大多是清丽悠远,极少有强烈激荡的情绪。永明前期,谢朓所作大多为游宴酬唱之作,后来还写了不少乐府诗。他的乐府诗是一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原是南朝民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到了谢朓手中才形成与民歌显然不同的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新诗体,这就是后来的五言绝句。

孔稚珪与《北山移文》

孔稚珪的作品以骈文《北山移文》最著名,“移文”是一种官府文书。在《北山移文》中,孔稚珪以拟人手法,以北山(即钟山)之灵的名义,斥责一位初以隐逸自高、后则变节的“周子”,阻止他再从此山经过。这虽然是一篇取笑作乐的文章,但却不能说没有社会讽刺的意义。文章起伏变化,句子简洁有力、绘声绘色、富有妙趣。由于把自然风物当作有灵性的东西来描绘,形象更为鲜明,感情气氛也格外浓厚。

梁武帝萧衍的文学成就

萧衍即梁武帝,他与齐朝的帝室本是同宗,后乘齐朝内乱,起兵夺取了帝位。他晚年因自东魏归降的大将侯景叛乱,攻破都城,饥病而死。萧衍在齐朝时是“竟陵八友”之一,称帝后对于文学的爱好依然不减。他精通音乐,爱好民歌。现存诗作九十余首,半数以上是乐府诗,而且大都模仿南朝民歌,如《子夜四时歌十六首》与民歌毫无区别。除了仿作,他还制作了《襄阳蹋铜蹄》《江南上云乐》《江南弄》等新曲。其中《江南弄》七曲均以七言句与三言句组合而成,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后人论起词的起源,都追溯到他的这个作品。

萧统和他的《昭明文选》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立为太子而早卒,谥号“昭明”,故后人称其为昭明太子。由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在编选中明确注意到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所以除了诗、赋二大类外,主要选的是能独立成篇而又富于文采的文章。儒家经典、诸子书,以及历史著作,都被排除在外。至于收录作品的标准,则明显偏向文人化的典雅华美,所以收入辞赋特别多。在诗歌部分,各时代最受重视的诗人分别是曹植、王粲、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等人。民歌以及风格较俗的文人诗则选得很少。

萧纲的《玉台新咏》

萧纲是梁武帝第三子,为了张扬自己的文学主张,萧纲命徐陵编了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专收关于女性和男女爱情的诗歌,其中的重点是当代的宫体诗。与《文选》相比,《文选》崇雅而《玉台》趋俗,《文选》不重民歌而《玉台》收录民歌尤多。所以有许多《文选》未收的优秀作品籍此得以留存,其中包括古代最杰出的叙事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的编排按五言诗、七言诗、五言短诗(即后世的五绝)分列。这也表明,七言诗与五言短诗在梁代已经发展得相当充分,足以区别于传统的五言古诗而独成一体了。

“沈诗任笔”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