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方育儿经:0:3岁宝宝同步养育速查手册
4222400000057

第57章 幼儿期(6)

到了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他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与此同时他能认出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并开始表现出对自己更大的兴趣。这是幼儿最初级的自我意识表现。

为了让宝宝到2岁时能够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主体来认识,父母在平时要多和宝宝做“踢球”之类的游戏,让宝宝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功能。

独立性与依附性

幼儿在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常常表现得摇摆不定,有时非常地独立,尝试新技能,有时又强烈地依附父母,尤其是疲乏、生病或者恐惧时,他需要父母的安慰,给他安全感。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理解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与父母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分离。

幼儿的情绪摇摆不定,一会儿一变,或者在突然变得激动之前,似乎好多天时间内成熟而独立,这都是正常的。父母要适应孩子的这种变化。记住当宝宝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关注和保护是帮他恢复镇静的最好方法。大声叱骂“你怎么不能像大孩子一样做事”,只能使他感到更加不安全和缠人。

模仿能力

初学走路的孩子模仿力极强,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会学妈妈的咳嗽声、某个动作、说话的内容和表情,等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父母在家里做任何事情,宝宝都会热情地参与。无论你是读报纸、扫地、整理草地或者做饭,宝宝都要“帮忙”。虽然同他一起做只会浪费时间,但你要尽可能地和他一起做,让他参与。如果你做的事情有危险不能让他参与,或者你很忙,就另外找个他可以做的“零活”。绝对不要打击他帮忙的积极性。帮忙与分享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他学会的速度越快,每个人的生活也会越愉快。

注意力

1~1岁半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观看动画片或书本上的图画,但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一般来说,宝宝在1岁半的时候,对有兴趣的事情,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6分钟左右。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宝宝放弃做一些危险的事情,这比明令禁止要管用得多。比如,宝宝在妈妈做事的时候,偷偷地拿一把刀在玩,此时如果妈妈想从宝宝手里拿过来,硬要是不行的,可能会导致宝宝大哭。妈妈可以利用宝宝“不能专心致志玩,也不会因为物品的种类而让他爱不释手”的特点,用一件很不起眼的东西——一张纸、一根小草棍,把宝宝手中的刀换过来。这种办法在宝宝小的时候很管用,但随着宝宝的长大,妈妈就不能用一般的东西换回宝宝喜欢的物品了。因为越小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也不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在育儿的时候,父母还必须注意到,与幼儿的注意力的特点相反的一个现象——宝宝越小,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越容易着迷,喜欢长时间重复它。比如,某天妈妈带宝宝到户外荡秋千,宝宝以后总会拉着妈妈去荡秋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父母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找出宝宝感兴趣的事情,让宝宝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好奇心

幼儿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会让他们去探索、去冒险、去感知这个世界。这对幼儿的潜能提高很有帮助。但是,能不能充分地让好奇心服务于潜能提高,则有赖于周围的人和环境。如果父母处处小心翼翼,不给宝宝创造发挥潜能的机会,宝宝的好奇心就会被遏制,甚至被湮灭掉。

现在基本上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在育儿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放心不下,总怕宝宝受到一点伤害,因此,事事都要代劳。疼爱宝宝没有错,但把宝宝放在“围栏”里,让宝宝失去自由的发展空间,就错了。父母应该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和和谐温暖的生活环境,才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得以实现。

帮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感受会对周围人的情绪造成影响”

感受是与生俱来的,但对感受的理解和认识不是天生的。父母需要帮助宝宝理解和认识感受。如何帮助?父母对孩子感受及时准确地解读,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感受会对周围人的情绪造成影响。比如,当宝宝笑得很开心时,妈妈要告诉宝宝:“XX(宝宝的名字)开心,妈妈也开心,看XX笑得多么开心,XX真是个招人喜爱的孩子。”当宝宝任性发脾气时,妈妈同样也要告诉宝宝:“XX耍脾气,妈妈不开心了。”尽管宝宝可能不能理解妈妈说的话的意思,但宝宝观色的能力却不差。千万不要认为宝宝是一个“小糊涂蛋”。

亲子互动,潜能开发

游戏

每一个游戏和任务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宝宝会收集物体如何发挥作用的所有信息。为做出决定或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宝宝也会从已经学会的事情进行推理。可是,宝宝只对解决那些与他发育和学习水平相当的问题感兴趣,因此,在你给他一个他在11个月时着迷的玩具时,他会厌烦地走开。或者和他玩的游戏太难,他也会拒绝。那么,适合1~1岁半的宝宝玩的游戏有哪些呢?请看下文。

捉迷藏

2岁以前孩子非常喜欢捉迷藏这个游戏。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游戏让宝宝理解“离开”的含义,让他知道父母只是暂时离开自己,总是要回来的。当离开他时,如果让宝宝知道父母去了哪里——例如去工作或者去食品杂货店,他的心里会形成一幅父母所去地方的画面,这样他可以更容易与父母分开。

在和宝宝玩捉迷藏游戏时,再也不能像婴儿期那样,只是局部藏起来,比如用手帕把脸蒙起来,而要真正藏起来。如果宝宝没有立即找到妈妈,妈妈可以发出点声音,让宝宝发现些蛛丝马迹,不要让宝宝找很长时间,因为宝宝不喜欢太长时间找不到妈妈的感觉。

扔小球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多做扔小球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父母要为宝宝设立一个目标点,比如一个小筐,让他把球投入其中。这不仅能训练宝宝手部的能力,还能训练宝宝手眼的协调能力。也许宝宝在扔小球的过程中,10次中只有1次能够扔到目标点上,但不要急,更不能因此而数落宝宝,爸爸妈妈要不失时机地赞扬宝宝,因为父母的赞扬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宝宝玩完后,要明确告诉宝宝把小球捡起来,放到应该放置的位置去。如果宝宝不会这么做,妈妈可给宝宝做出示范。

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宝宝在扔小球时,一定要分清楚宝宝是在玩,还是在耍脾气。如果宝宝是在玩耍,那就不要管,也不要干预。如果宝宝是在耍脾气扔小球,妈妈可不能像对待婴儿期的宝宝那样,把地上的小球捡起来就完事,而需要告诉他这样做不好。

取瓶中的小球

给宝宝准备一个装有小花球且瓶口比较小的瓶子,让宝宝玩。当宝宝试图从瓶子里取出小球时,妈妈开始观察宝宝的表现。如果宝宝把瓶口朝下,希望小花球从瓶口中出来,那宝宝真是了不起。如果宝宝不能这样做,只是抱着瓶子摇晃,翻来覆去地看瓶子,想把手伸进去拿,甚至急得大叫,把瓶子扔到一边不管,这也是正常的。此时妈妈要给宝宝做好示范:把瓶子倒过来,口朝下,小球就出来了。多给宝宝做几次示范,然后让宝宝自己做。如果宝宝还是想把手伸进瓶子拿小球,妈妈不要急,这并不能说明宝宝不聪明。如果宝宝很快就模仿妈妈的做法,说明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妈妈手把手地教宝宝怎么把小球拿出来,多次以后,宝宝还是锲而不舍地坚持伸手够球,那就不要勉强宝宝按照自己的方法取小球了,要给宝宝换个大口的瓶子,让宝宝实现愿望,这能够给孩子自信心。

摇瓶子

在婴儿期,宝宝在玩拨浪鼓等玩具时,并不知道拨浪鼓发出的声音是摇动的结果。进入幼儿期,宝宝会突然明白,只有摇动拨浪鼓才能发出声音。但是,宝宝只是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不能理解这响声是物体间相互撞击产生的。所以,为了能听到响声,宝宝会摇动拿到手里的所有玩具,如果玩具在被摇动后不能发出响声,宝宝就不理解了。

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玩摇瓶子的游戏,让宝宝明白发出响声的背后的原因,以此训练宝宝观察事物的能力。先准备一个瓶子和一个彩色小球,然后把空瓶子让宝宝摇晃几下,接着把小球放进瓶子,轻轻摇晃,再让宝宝亲自摇晃几下。慢慢地,宝宝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了。

爬楼梯

这个时期,宝宝已能独立行走,就要使眼,脑、脚以及全身动作协调起来,为了锻炼宝宝的眼脑和脚的协调性,除节假日带宝宝进行室外活动,让宝宝在大自然中尽情活动之外,日常可以扶宝宝多做爬楼梯的运动。让宝宝进行爬楼梯训练,既可增强宝宝腿部的力量,为今后的跑跳打下基础,又可训练宝宝大脑和腿、脚部运动的协调性。

让宝宝做爬楼梯运动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楼梯时,宝宝跨脚很费力,身体难以保持平衡,妈妈或爸爸可以用手扶着宝宝的腋下,帮助宝宝两脚交替迈上楼梯,以后再逐渐减少帮助的力量,让宝宝用自己的力量上楼梯;如果下楼梯时,宝宝不能掌握好身体的平衡,父母可以先拉着宝宝的手站在上面,让宝宝体会高和低的感觉。训练一段时间后,等宝宝不害怕了就可鼓励宝宝自己扶着栏杆下楼梯,妈妈和爸爸要注意保护。

涂鸦

涂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宝宝脑的协调能力和手部精细活动能力,也是宝宝非常喜欢做的事情。

让宝宝涂鸦的时候,爸爸妈妈最好在旁边,否则宝宝可能会到处乱涂,制造麻烦。在看着宝宝涂鸦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克制住自己,不要总是想手把手地教宝宝画画,让宝宝自己随心所欲地涂鸦就行了,并且面对宝宝的杰作,爸爸妈妈要及时赞美。

分水果

妈妈先把几个苹果和几个梨混合放在一起,教宝宝把苹果和梨分开。然后再让宝宝把苹果放在篮子里,把梨放在盘子里。如果宝宝对苹果和梨一时难以分清,可改用苹果和橘子等比较容易区分的水果。通过几次训练,逐步过渡到找几张猫的画片和几张兔子的画片,让宝宝依照上法把它们区分开来。这个游戏可使宝宝进一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如何开发宝宝喜欢的游戏

在本小节中提到的游戏,只是开发幼儿潜能的所有游戏中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游戏需要父母自己去发现,去开发,让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中发现存在于自身的天分。如何开发宝宝喜欢的游戏?开始时可以随便给孩子玩点什么,看他对哪种玩具或运动表现出兴趣,然后再开发他喜欢的游戏。比如,带宝宝到户外,让他们玩秋千、滑梯,如果宝宝喜欢玩,就可以以此来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宝宝在玩积木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父母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宝宝模仿自己用积木搭建各种图形,来开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总之,要在宝宝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游戏,因为只有宝宝感兴趣,他才会认真去做。

常见问题

还不会走路

看着其他同龄的孩子过周岁后就会走了,自己的孩子到了14个月还不会走,妈妈心里会很着急,可是在第18个月时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其以后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正常,这样的例子很多。

但是,孩子过了周岁还不能坐,那就另当别论,需要看医生。不过,发育正常的孩子,扶着东西就可以走,就算是走起来较笨拙,随着月龄的增加,肯定会走得越来越像样。

孩子走不好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冬天天气冷,孩子穿很多衣服,又垫着厚厚的尿布,练习走路的时候自然很笨拙。所以,爸爸妈妈需要把房间搞得暖和一些,将尿布撤掉,袜子脱掉,给孩子以练习走路创造条件。

出生时体重不足2千克的孩子,走路晚些很正常。相反,胖孩子走路也要晚一些。

不会说话

看到其他同龄的孩子或更小一点的孩子,在1岁三四个月时都能说话了,而自己的孩子还连“嗯嗯”、“不不”也不会说,妈妈就开始担心起来,首先怀疑孩子是不是智力发育迟缓。但实际上,说话早的孩子不一定比说话晚的孩子聪明。

对不能说话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听到,可以采用“叫他的名字,看孩子是否回头”的方法来监测。如果孩子会回头,证明能听到。耳朵听得见,与其他同龄孩子的动作也没什么两样的话,就没必要担心智力问题。一般来说,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不单单只在语言方面有表现,在行动方面也会比较迟钝。

2周岁时,孩子还不会说话,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可以问问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是不是说话也很晚。如果是舌下系带一直连到舌尖,嘴张不开,简单的手术就可以治好。

不吃饭

真正不吃饭的孩子非常少,大多数情况是孩子不能吃到妈妈心中的理想饭量。对待这种孩子“不吃饭”的现象,妈妈需要了解清楚孩子吃多少才是适量的问题。如果孩子每天只能吃半碗饭,但体重能够保持平均每天增长5克,那这就是孩子的合适饭量。但在天气热的时候,孩子可能吃不下去饭,所以体重会减轻。食量小的孩子,在婴儿期就不能喝完一瓶奶,进入幼儿期饭量小也是很正常的。

有些孩子,平时很喜欢吃饭,但在初夏的某一天,突然不爱吃饭了,情绪也不好。爸爸妈妈要考虑到孩子是不是患了口腔炎。如果孩子口臭又流口水的话,那十有八九是患了口腔炎。此时孩子不吃饭就不要强迫,但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强迫孩子吃饭,不吃到妈妈心中的理想饭量就不准孩子离开饭桌,这样最容易导致孩子讨厌吃饭,久而久之就真的不爱吃饭了。因此,强制孩子多吃一些的思想是错误的。

也有一些孩子,过了1周岁还只吃牛奶、粥和婴儿食品。妈妈不要担心,随着月龄的增长,渐渐地固体食物也能吃了。

头上出现白发

幼儿头上偶然出现一两根白发不算异常,但若白发很明显,数量较多,则是异常。建议看皮肤科,排除头发本身疾病。

缺锌可以使头发变黄、缺乏光泽、食欲差、生长发育缓慢等,宝宝是否缺锌需要经过化验,并由医生根据化验结果和宝宝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孩子睡着了父母能否外出

1岁多的孩子记忆力很强,也最怕事,一旦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好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最常见的吓着孩子是这样的:妈妈趁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出去买点东西或者干点事情,但平时能睡2个小时的孩子,很可能只睡半个小时就醒了。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家,只有自己一个人,特别害怕,就大哭起来,可是谁也不会来。如果让孩子这样哭15分钟以上的话,孩子会被这种孤独的恐怖感吓着,从此妈妈不管去哪儿都要跟着去,就算是能听到妈妈的声音,也要跟去。

所以,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妈妈要去干点什么,一定要快去快回,不要等到孩子醒来大哭,这样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

深夜起来玩

孩子深夜醒来后要起来玩的情况很多。对这种情况,第一次的处理很关键。哪怕一次,如果母亲也半夜里起来陪孩子玩,孩子就会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