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奶爸经
4221600000016

第16章 关注性格——塑造幸福的一生(3)

亲子沟通与性格塑造

昨天晚上8:00接受了《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周刊》的专访,记者非常感兴趣我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到底和孩子聊什么?》,想让我围绕亲子沟通这个话题仔细谈一谈,时长43分钟,我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亲子沟通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为什么4-7岁的孩子家长不能够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

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先说了一下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说0-3岁的重心应该全然放在儿童行为能力与良好习惯培养上(依靠感统训练与物质奖励正确行为的方法),4-6岁的育儿重心就应该放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与情商培养方面。我曾说,智商决定聪明,情商决定幸福。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一生,4-6岁恰恰可以决定这一件事情。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理想典范。不错,你和孩子的关系处理方式,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她一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模板。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它的作用无以伦比,错过了这个时期,无法弥补,终身遗憾。

接下,我就来说说造成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

其一,社会原因

如今的父母,尤其是80后的父母,生活在一个社会竞争异常残酷的时代。就算父母身体健康,孩子平安,我们还是要承担够多的压力。我们整日考虑着如何在单位立住脚,把工作处理好的同时,要担心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我们有些不堪重负。回到家,我们真的缺少精力认真地对待可爱无比的孩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二,父母原因

父母可能从事银行业,房地产业,但不具备科学的育儿经验,这样在与孩子相处时,不知道使用哪种正确的话题,往往语言比较零散,方式比较随意。在很多时候,我们沿用了父母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如散养或家长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之前教养方式多少都存在些问题。“放养式”与“家长式”教养方式危害显而易见,被大家推崇的“民主式”一直被大家所推崇,但在我看来民主缺乏集中,这对孩子的家庭归属感与责任感的建立影响甚坏。我提出了“互助式”教养方式,也得到了我的导师渠淑坤教授的赏识。我会在下面的内容详细谈到。

其三,儿童原因

沟通的核心内容是话题。换句话说,没有好的话题,就没有好的沟通。0-3岁的儿童在信息交流方面处于被动方,他们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与刺激下,锻炼了视觉、听觉、本体觉(运动觉)、触觉与平衡觉,这些基本感觉统和起来,完成日后各种基本与高难度动作。同时,儿童这是利用这些基本感觉捕捉着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0-3岁的儿童是感性思维阶段,他们能够提出的话题基本而简单。4-6岁时,儿童从感性思维向知性思维过渡,随着信息获取的整合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事情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但毫无疑问,他们的话题仍然带有“自我为中心”的标签。而这个时候,恰恰需要家长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说,孩子在此时,仍然不会主动提出比较好的“话题”。

最后,我就想谈谈如何建立好的沟通,主要从方式与内容两个角度来说:

其一,方式。

理性与商谈是我对于成人沟通的特征描述。很显然,儿童之间的沟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感性与任性,这是同辈群体的沟通特点。我们家长不需要改变什么!4-6岁的亲子关系恰恰是日后儿童人际关系的模板,所以我们如果以近乎成人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孩子百利无一害。6岁之后儿童要实现心理上断乳,或者说心理独立,靠的恰恰是4-6时亲子关系的正确建立。

其二,内容

0-3岁培养的是孩子的行动力与执行力,4-6岁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情商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是沟通,沟通核心内容是话题,话题的核心内容是共同兴趣。

所以,沟通的内容都是基于沟通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兴趣,这一点可能是之前没有谈到的。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喜欢读书,他自己都不看书,这就是沟通最大的障碍了。我还是想具体举一些沟通的例子。

1、亲子运动。无论大人与孩子都应该坚持运动,在运动中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运动之后我们自然会有心得与体会可以分享。运动中孩子磨练了品质,了解了规则,沟通中孩子得到了鼓励与运动技巧。

2、亲子阅读。我工作的一半时间,用来推广亲子阅读。近年来,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功能性读物与功能性阅读。最近,我们发现有很多情商绘本,我觉得非常适合4-6岁进行亲子共读。但前提依然是,如果你看见书就头疼,就先不要与孩子亲子共读,我们更多时候需要先调整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3、家务事与家务活。我非常批判那种“学习是你的事情!家里的事情都不用你管!”简单的家务恰恰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归属感与个人价值。独立,不是让一个人六亲不认,而是让他明白独立是依靠家庭的“独立”,独立是贡献家庭的“独立”。儿童是要独立,但不是要孤立。要让她感觉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非常需要她的存在与贡献。从小参与家务活,儿童会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

4、父母的工作。有多少家长会跟孩子聊自己的工作?我想是很少的。你会觉得你的事情小孩子怎么会懂呢?专业的事情确实跟小孩子讲不通,但是工作的基本情况却是对于儿童了解父母、了解社会最难得的资源。我们把我们在工作上积极努力的表现告诉给孩子,我觉得作用远远高于名人或成功人士。

5、父母或孩子的梦想。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一个整体,我把这个观点称为愿景理论。如果人有了愿景,就会为愿景付出自己情愿的努力,因为他知道她每一次努力,就会让他离愿景更进一步,知道最终的实现。刚才我说到了“互助式”家庭教养模式。在实现各自愿景的路上,亲子之间是互助的。你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也不要轻视自己对于孩子的影响。作为家庭的成员,个人梦想都是依靠家庭这个背景而实现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那天,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来到触摸心灵坊,看到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知道她一定遇到了很棘手的教育问题。经过倾听得知,她有一个4岁的女孩美子,很听话,家长说什么就做什么,邻居们也觉得是个好孩子。可是,她总觉得美子缺少一些自己的想法,害怕美子长大以后会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美子妈妈希望美子可以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我在学校做团体辅导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一种人,他们不太容易表达个人意愿,就像“沉默的羔羊”。这一点缺少让他们在社会中失掉了很多机遇,非常可惜。幸运的是,美子正处在3-6岁这个黄金时期,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归根结底,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独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平台,让孩子了解自己,表达自己。

3-6岁是独立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独立意识呢?一味的说教肯定是起不到作用,我们要将独立意识的培养与亲子互动结合起来。儿童需要借助父母的沟通与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并非和母亲是一体的,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方面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一方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一,提供《富兰克林表》,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富兰克林》表,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一张空白的纸上,中间划上一条线。左面让孩子写10个优点,右面让孩子写10个缺点。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己。如果有“胆量”,家长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完成,然后分享一下。还有一个游戏叫做《个人档案》。我们经常会看到明星介绍自己时列举到了姓名、生日、血型、星座、爱好等诸多信息,这是给粉丝看的。其实,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表格,争取让个人信息全面覆盖,然后让孩子来填一填。你会发现不年龄孩子的变化与成长。

其二,圆桌式会谈。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永远是孩子。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的方式,就是与理性的方式与她商谈。我们可以针对近来发生的新闻热点、孩子的梦想甚至是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展开交流,关键是让孩子能够当众讲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值得一提的是,家里的一些决定,包括买房、买车或装修等,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做既培养了儿童的理性思维,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最终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形成。

其三,家务劳动。有人问我什么是最好的亲子活动?我说是家务劳动。能体现家庭温暖与归属感的,除了大家一起共进晚餐,还有晚饭后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做家务。我们允许儿童量力而行,从最简单的做起,但是我们决不能用奖品进行家务劳动的奖励。这样做不但容易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而且会破坏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务劳动不用花一分钱,却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善莫大焉!

其四,亲子阅读

3-6岁是进行亲子阅读的最佳年龄,一方面阅读为亲子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功能性绘本的阅读,可以让孩子通过书中人物的经历,学会独立思考及如何与人相处。此外,孩子一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方法,就会将阅读伴随一生。众所周知,读书本身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必将成为儿童独立成长的一大助力。

其五,亲子运动

运动是令人着迷的,甚至发狂的。一方面是因为运动会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运动体现了个人的独立意志与合作意识。可以说在亲子运动中,孩子学会了包括进取、体会挫折、团结等积极品质,也学会了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争取帮助与助人。

其实,这以上五点,只是举例,对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进行选择,同时说出选择的理由;在看完电影之后,让孩子谈谈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事先做好示范,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值得提倡的”。对于儿童独立思考的“成果”,我们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可以说,孩子太听话,就是因为“听的话太多”。听的多,就会想的少,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让他们说出来。

为别人着想的第一步,就是不干扰别人

昨天看中央7台有一个军歌演唱选拔比赛,四支队伍旗鼓相当。印象最深的的是,两只队伍都选择了《映山红》。第一支队伍女生独唱,六位中老年歌手伴唱。第二支是四个男孩通过吉他演出通俗味道。妻子和老丈人都非常排斥第二种演绎风格,我则表示非常欣赏。评委的判断没让我失望,吉他弹唱《映山红》得了第一名。得分最低的是男生下合唱,他们从头到尾合唱,中规中矩。娄乃明当场的点评很精彩,她说看一种艺术表演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要看到她是否能影响到观众,你的一个表情一个声音,如果让观众注意到了,那才是有效的演出……我非常同意她对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只想着自我的表达,那艺术就成了自言自语,它的价值就是让人产生共鸣。

但艺术毕竟不是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影响到别人,就会让别人感到厌烦的,成为了社交方面的一大障碍。在中国的餐馆,我们经常感受到和门外大街上一样的热闹。靠窗哥几个喝酒,碰杯的声音能传到靠门坐的的大妈耳朵里,不知道还以为一家子包场了。有一次,我去妻子的小学接她,老远听到一位父亲对自己身边的儿子大放厥词,“你他妈为谁学呢?为我学呢是么?……”声音很大,不仅震惊了他身边的儿子。姑且不说这种语言是否合适,他的表达方式干扰到了周边的人,这种不好的习惯很可能被儿子日后习得。国外的手机投放中国市场,本土化的一个细节就是将铃声的音量提高若干分贝。中国人也喜欢把手机的声音开得很大,让人以为自己业务很忙,不是等闲之辈。有这个必要么?

家长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比如总喜欢靠某种言语、动作、表情或声音吸引到别人注意。有时候也许不是喜欢,是一种追求别人认可的表现。这种做法会带来以下危害:

其一,流于形式,变得肤浅。我们经常靠自己本身而不是成功表现吸引别人注意,会给人一种感觉是欠踏实,欠肯干的。同时,我们自己在处理问题上也会倾向于草草了事,不会去深入思考。

其二,影响社交,人际疏远。任由自己的脾气去影响别人的正常试听,会让周围人表示反感,别人会认为此人虚张声势,甚至自私自利。一个总干扰别人的人,不会让人觉得是淑女或者绅士。

其三,消耗精力,浪费时间。我们与其争取别人的注意,不如集中精力做出令人注意的成绩。在这个视觉社会里,大家都渴望被别人关注,受别人喜爱。当往往我们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让别人感觉难以接受,徒增几分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