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自我管理一本通(居家自疗保健系列)
4220400000011

第11章 坚持服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6)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最适合使用的药物是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四类。根据并发症的不同,有时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也是非常适合的。目前降低收缩压较好的就是小剂量的苯噻嗪类利尿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

如果不是重型高血压,可以从上述四类药物中选择一种。初始剂量为年轻人或中年人用量的一半,其后慢慢加量。选择小剂量的原因是因为老年人体内代谢慢,容易造成药物的蓄积中毒。另外,老年人的体质和对药物的耐受性也适宜小剂量用药。

若使用单一药物效果不好,则可以并用其他药物。最理想的搭配是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的组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组合。

老年人停止服药要谨慎

有些高血压患者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而产生了厌烦情绪,或者因为自觉血压控制得很好而不愿继续服用降压药,这种情绪要注意。

对于出现厌烦情绪的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考虑一下患者有没有抑郁的可能性。并不是说拒绝服药就是患了抑郁症,但是毕竟长期服用降压药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出现。当然,如果发现患者纯粹是因为厌烦了服用降压药,这时候就应该与患者进行彻底的交流和沟通,毕竟停药的风险是巨大的。即使是血压控制得很好,也不能自行停药,因为这可能会引起血压的急剧反弹,甚至高于治疗前的血压水平,并可能突发中风和心脏病。

老年人应该避免服用的降压药物

老年人首选的降压药(年轻人也是一样)是小剂量的苯噻嗪类利尿药。虽然从理论上说,这类降压药的缺点是会加重潜在的糖尿病危险。但在那些已患糖尿病的老年人中,仍是利大于害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十分有效,除了四分之一的患者会干咳以外,不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对于没有哮喘及心衰的病人来说,β受体阻滞剂也可以被安全使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当尽量避免服用α受体阻滞剂,以及一些直接作用于大脑的药物:如甲基多巴和可乐定,因为会引起晕厥;对于那些长年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则可以使用。

此外,甲基多巴通常会造成老年人的肝脏损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黄疸。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应用此药,即使患者多年一直服用,且未出现任何副作用,当他年龄超过60岁时,也最好换用其他危险性较小的药物。

另外,老年人还应该尽量避免会引起忧郁症的可乐定,但是对于那些从年轻时就应用此药且未见副作用的患者,年老时也可继续服用。

老年女性服钙通道阻滞剂降压,不会加重缺钙

很多人认为钙通道阻滞,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似乎会阻断钙,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更年期后的女性要是服用钙通道阻滞剂,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其实,这是错误的。

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的骨重吸收增加,另外,由于年龄老化,长期摄入的钙量不足,小肠黏膜萎缩,肠对钙的吸收能力减弱,也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也因此,老年女性一般要比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的一般表现为:周身骨痛、肌肉抽搐,严重时会发生脊柱、髋关节、腕关节等部位骨折。骨质疏松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测定骨密度来得知。

而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所起的作用是这样的:因为游离的钙参与许多依赖钙的生理活动,调节心脏与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对维持正常血压起到重要作用。当阻断了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变少了,使得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松弛,血压就会下降。但是这种阻断作用并不会作用到骨质,而且钙通道阻滞剂也与雌激素减少造成的骨质疏松毫无关系。所以,老年女性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并不会加重缺钙。

中年人单纯舒张压升高,用不用治疗

不少中年人常常会感到头晕、胸闷不适和心率加快。在测量血压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偏高(一般在90~100毫米汞柱以上)。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年人的工作一直紧张忙碌,而且运动量偏少:这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舒张期阻力加大,从而使得舒张压升高。

出现这种状况,患者不要太惊慌。事实上,这属于高血压的早期阶段。如果能够注意调整生活习惯,比如减轻体重、减少盐的摄入量、加强运动等,那么还是能够使血压恢复正常的。如果经过3个月的改善生活方式,还是不能使血压降低到135/85毫米汞柱以下,就应该服用降压药物了。

对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跟踪研究显示,在最初的3~6个月内服用降压药,血压很快得到控制的患者,比服药6个月到1年后血压才逐步被控制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要少。因此,如果发现自己单纯舒张压升高,在调整生活方式未见成效的情况下,应及早服用降压药。

所以,中年人如果单纯舒张压升高,也要提高警惕,及早治疗。一般来说,适宜选用的降压药包括对周围血管作用较强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如络活喜、缓释维拉帕米(异搏定)、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也可直接扩张血管,使舒张压明显下降。α、β受体阻滞剂,如阿尔马尔,也能较好地降低舒张压。假如联合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雅施达)加缓释维拉帕米,可能要比单一用药的效果更好。

年轻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外,血压较高多数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比如说肥胖。调查显示,青少年时期血压较高者成年后更易患高血压。因此,年轻人即使血压只是略微超过正常值,也要认真对待,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大多症状较轻,因此出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安全性考虑,治疗应以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等改善生活习惯为主的方法为宜。但是,当3~6个月后血压还没有下降,或出现高血压并发症时,就应采用降压药物治疗。毕竟,高血压对动脉造成损害(尤其是对冠状动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人到中年时再进行治疗,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来说,首选的降压药物是小剂量的苯噻嗪类利尿剂。很多人不用再应用其他药,就可以使血压稳定地下降,而且不会出现任何可觉察的副作用。此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很适合年轻人用,它对年轻患者来说,短期副作用要比其他类降压药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这两种药合用,并且严格限盐,才能使其发挥较大作用。

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一直应用苯噻嗪类利尿剂,那么他应当至少停用利尿剂一周后,再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否则会造成血压过多过快下降。如果确实要联合应用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之后再用利尿剂。

高血压并发症的降压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因为并发症的不同,其应用降压药的治疗也将有很大的不同。

脑血管疾病

如果高血压患者并发脑血管疾病,那么,对于降压药应谨慎使用。因为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就应该严格控制血压,防止恶化并预防复发。

一般来说,在高血压引起脑中风后的1~2周内,如果血压不超过220/120毫米汞柱,原则上不应采取降压治疗。1个月后,可以应用降压药,把血压在2~3个月内控制在150/95毫米汞柱以下。这类患者适宜应用的降压药为:并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少量利尿剂,采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心脏病

患者如果心肌梗死,应该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保钾利尿药进行降压治疗。同时,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并发心绞痛时,可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和不含内因性交感神经刺激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尝试把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另外,当患者合并心律失常时,不仅要考虑降压,也应该考虑预后。这时候,应该联合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加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

当患者合并心室肥大时,一定要坚持降压。这时候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通道阻滞剂会非常有效。

糖尿病

英国一项关于糖尿病的调查研究发现:降血压比降血糖对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更重要。患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虽然应该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空腹血糖<5.6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但更重要的是平稳有效地把血压控制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若血压达到130/85毫米汞柱时,就应该用非药物治疗(运动、戒烟、减肥、节制饮酒、限盐、调整饮食结构等)。3个月后如血压仍未降至130/85毫米汞柱,则须服降压药物治疗。

高脂血症

当高血压并发高脂血症的时候,会增加动脉硬化的危险。因此,严格控制这两种疾病非常重要。

首先应该改善生活习惯,少吃含有过多胆固醇的蛋黄和牛肉等。如果非药物疗法不奏效,就应采取降压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是能改善脂肪代谢、不良反应较少的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