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别让食物害了你
4211300000029

第29章 别在烹调上出差错(2)

一般来说,用纱绳来扎粽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有的家庭在包粽子时随手用身边的塑料绳捆扎,有的粽子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也使用五颜六色的塑料绳,这样就有中毒的可能。

塑料绳经水煮后会产生二甲烷等毒性物质,并溶于水中。因而用它捆扎粽子,在同煮时,二甲烷会渗入粽子里,人吃了这种含毒的粽子就可能中毒。用塑料绳捆扎粽子是被禁止的,千万不要购买用塑料绳捆扎的粽子。

不宜用旺火煮挂面

挂面本身很干,用旺火煮,水太热,面条表面形成黏膜,水分不容易向里渗透,热量也无法向里传导。

同时,由于旺火催动水沸开,产生动力,面条上下翻滚,互相摩擦,糊化在汤里,更降低了水的渗透性,这样煮出的面条发黏,会出现硬心。

相反,如用慢火煮,就有了让水和热量向面条内部传导渗透的时间,这样,反而能将面条煮透煮好,并且汤清、利落。

不宜常做“炒锅饭”

有人喜欢在做菜后不洗锅,直接将饭倒进锅炒,这样做出的饭比较香。

殊不知炒菜后,锅内的剩余物质,不但有油,而且还有味精、食盐、酱油等,由于锅热而发生焦化,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致癌的潜在因子。因此,“炒锅饭”虽然味香,但不宜常吃。

炒菜油温忌过高

炒菜时油温过高,不仅油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破坏殆尽,且人体必需的各种脂肪酸也遭到大量氧化,从而大大降低了油脂的营养价值。同时,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也会遭到大量破坏,造成营养损失。

油温过高,使油脂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质。这种物质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在胃肠道内,对食物中的维生素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同时对人体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也起到阻碍作用。

因此,炒菜时油温不宜过高,特别是不要把油烧到冒烟时再下菜,以将油烧到八成热时为好。

炒菜放油忌过多

做菜时不宜放油过多,因为这样做对身体不利,植物油虽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这种物质极易被氧化而产生有毒的过氧化物。特别是维生素C被氧化分解而失去正常功能,会导致体内维生素不足。

过氧化物还会使人体内的红细胞与线粒体膜遭受破坏,发生溶血等症状,还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老化色素——脂褐素,使皮肤上产生老年斑。

炒菜先放盐对人体不利

炒菜时放盐过早或先放盐后放菜,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做法。因为,先放盐,菜外渗透压增高,菜内的水分会很快渗出,菜不但熟得慢,而且出汤多,炒出的菜无鲜嫩味。

但是,用花生油炒菜不宜后放盐,因为花生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并可产生黄曲霉素B1,这是一种毒素,可致癌。花生油虽然经过处理,仍可残留微量的毒素。炒菜时,等油热后先放点盐,再放佐料和菜,可以利用盐中的碘化物杀灭黄曲霉菌毒素。

此外,用动物油炒菜也宜在炒菜前放盐,这样可减少动物油中有机氯的残余量,对人体健康有利。

烹制菜肴忌过咸

食盐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在进入人体后,即分解为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主要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间。摄入食盐过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多,血管阻力增加,就必然引起血压升高。同时,水与钠要不断地通过肾脏排泄。

因此,吸收的盐分越多,给肾脏带来的负担也越大。

烧菜放碱致营养成分损失

有人认为,烧菜时放点碱,可以加速食物熟烂。其实烧菜用碱并不好,可使营养成分受损失。

各种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这些维生素都是人体必需的,而且都喜酸怕碱。如果烧菜时放入碱,就会使这些维生素受损,使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中氧化失效。久而久之会导致消化不良、心跳、乏力、脚气病、舌头发麻、烂嘴角、口疮、阴囊炎、牙龈出血等病症。

烧菜还应用旺火急炒的方法,可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保持应有的价值。

酸、碱食品不宜添加味精

一般说来,炒菜停火后,加入少量味精,稍加搅拌出锅,可提高菜肴的鲜味。但使用味精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凡菜均添加味精,特别是酸性或碱性食品中均不宜添加味精。

因为在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消旋作用,会使味精鲜味下降;在酸性条件下或同时加热时,会发生吡咯烷酮化,变成焦谷氨酸,不仅降低鲜味,而且对人体有害。

烹调中用酒的禁忌

烹调中,如要使用料酒,则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烧鱼、虾时料酒放多了就不好。这是因为鱼、虾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而酒的主要成分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当它与蛋白质分子接触时,便进入到蛋白质分子中间,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如果过多地加入了料酒,或者加进酒精含量高的白酒,就会将大部分蛋白质破坏,那些被破坏的蛋白质胶体就会脱水分解,鱼、虾吃起来没有弹性,口味不佳。

但也有的情况例外,有的菜肴就是要强调酒味。比如葡汁鸡翅。此菜选用十只鸡翅膀经油炸后加番茄酱、糖、盐一起焖烧至翅酥,随后加进红葡萄酒,着芡出锅装盘。这道菜把醇浓的葡萄酒香味作为菜肴最大的特点,既然这样,酒在出锅前放,减少挥发也就变成合理了。用酒糟来醉食品,往往不加热,这样酒味就更浓郁。

余油炒饭易致癌

不宜用炒锅的余油炒饭,否则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这是因为炒菜后的锅内剩余物质不但有油,而且还有味精、食盐、酱油等,由于受热而发生焦化,易生成亚硝胺等有害物。亚硝胺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不宜用锅内余油炒饭。

动物内脏不能炒着吃

动物内脏如肝、肾、肺、肚、肠等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常被多种病原微生物污染,也是各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研究发现,牛、马、驴、骡、猪、鸡、鸭等动物,常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携带者和传播者。乙型肝炎病毒,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一般在煮沸10分钟后才能被杀灭。因此说动物内脏不应当炒着吃。

就猪肝来说,很多人喜欢吃炒猪肝,而且将猪肝炒得很嫩,甚至带着血丝就吃,认为这样才鲜嫩可口。

猪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尤其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是虚弱和贫血患者的良好补品。但就肝脏来讲,它是解毒器官,动物吸收和产生的有毒物质,经过肝脏毒性就会被解除。因而,肝脏不可避免地要携带一些有毒物质的代谢物或者有混合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如要想炒吃的话,火一定要大一些,以确保身体健康。

所以,动物内脏的最好烹制办法是长时间高温高压焖煮,使其彻底煮烂煮透,将寄生虫、病菌和虫卵杀死,然后再食用,以消除病从口入的隐患,避免食后致病。

涮羊肉不宜太嫩

在吃涮羊肉时,有的人认为羊肉要趁“嫩”吃,认为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来才有味道,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羊肉在宰杀、运输、储藏、加工制作和销售过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吃这种夹生羊肉片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还可使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通过羊肉传染给人。

如果人吃了肉中存有的未杀死的旋毛虫幼虫,它在一周后就发育为成虫,寄生于肠黏膜上,又会产生大量新幼虫,使人出现恶心、腹泻、高烧等症状,幼虫还可随血液进入脑组织中,引起脑炎,临床诊断困难,危害甚大。

烧肉时忌过早放盐和酱油

有的人在炖肉时习惯一开始就放入盐和酱油,其目的是使肉入味,味道更香。其实这种做法,一是会使肉味过咸,二是破坏了肉的营养成分。

盐和酱油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能加速肉中蛋白质凝固,使肉块缩小,肉质变硬,不易烧酥,影响了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因此,烧肉时忌过早加入盐和酱油。

正确的放盐和酱油的时间是,肉烧至七成熟时放入酱油,肉烧至九成熟时放入盐,酱油早些放入,是为了使肉色内外均匀,并可去掉生酱油味,使酱油的醇鲜味道充分溶于肉汤中。

烧羊肉忌加茶

有的地区在烧羊肉时爱加些茶叶,其目的是想以此减少羊肉的膻味,使烧出的羊肉味道更鲜美。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会破坏羊肉的营养成分。

因为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鞣酸,烧羊肉时如加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羊肉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一种叫鞣酸蛋白的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在人体内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吃完羊肉也不要立即喝茶水,有饭后饮茶习惯的人,吃羊肉1小时后再饮茶为宜。

炖肉忌一直用旺火

有的人炖肉,常常从肉下锅开始至肉炖熟出锅一直用大火、旺火,猛煮猛炖。他们认为用旺火炖肉才能尽快把肉炖熟、煮烂。其实,这样炖肉,不仅味不香,而且营养损失大。

其原因有三:一是炖肉自始至终用大火烧滚,肉中呈香味的物质挥发性很强,必然随着肉锅的大开大滚,而蒸发掉香味物质;二是肉锅始终大开大滚,会促使肉中蛋白质加速变性而变硬,不溶于水,这就使所煮的肉发硬难吃;三是炖肉一直用大火猛煮使肉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损失较大,降低营养成分。

炖肉的正确火候是:刚开始,热水下入肉块,尽快用大火把水烧开,使肉块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香味物质跑掉,一旦肉块挺实,撇去浮沫后,就要改用微火,保持肉锅水微开,直到把肉煮熟。这样可保留肉香,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煮肉时忌中途加冷水

肉和肉骨头中均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鲜味物质等,肉外表往往是蛋白质及脂肪,其他营养物质存在于肉和骨头当中。

如果使水温慢慢升高,脂肪逐渐溶化,蛋白质逐渐变热,发生热变性的程度对于肉的内外是一致的,这样可使肉及骨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因蛋白质收缩而溶解于水,使肉汤中溶有较多的营养物质。

如果开始时加水不足,当锅开后再次加入冷水,使锅中温度骤然下降,那么蛋白质和脂肪会迅速凝固而不再溶解,煮出的肉会不酥软,汤的鲜美滋味也会有所减弱,且骨或肉中的营养物质将不能再析出,使肉和汤的质量均受到影响,所以煮肉切忌中途加冷水。

咸肉忌煎炸

咸鱼、咸肉用油煎炸后食用,对人体非常有害。

咸鱼、咸肉、香肠、火腿等,含有微量的亚硝胺,这种物质经油炸、油煎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基吡咯烷,食用对人体有害。

因此,咸肉忌煎炸食用。另外,在烹烧咸熏食品时,最好加点米醋,因米醋能分解亚硝酸盐。

熬猪油忌大火

猪油是中性脂肪,易被酸、碱、空气、阳光和人体内有关酶水解而产生甘油和脂肪酸。熬猪油用大火,油温可达230℃,使其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丙烯醛。

丙烯醛不但有特殊臭味,而且食用后影响消化,引起胃肠疾病;刺激口腔、食道、气管及鼻黏膜,导致咳嗽、眩晕、呼吸困难和双目灼热、结膜炎、喉炎、支气管炎等。

鳝鱼不宜爆炒吃

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不烧煮熟透,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的鳝鱼,味道虽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鳝鱼体内有一种叫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虫,鳝鱼片炒得半生不熟,寄生虫未死,进入人体半月后人会出现突然高烧、厌食等中毒症状。同时,在颈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会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颌口线虫感染。

所以,鳝鱼忌爆炒吃,最好是煮熟烧透了吃,以防引起感染。

螃蟹宜蒸不宜煮

螃蟹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但螃蟹不宜用水煮熟,水煮可使蟹中腥味物质和可溶性营养成分大量扩散到水中,失去蟹的鲜嫩风味和营养价值。

尤其是海蟹,生活在海底,以小虾和其他海洋微生物等为食,鳃中存有不少污泥、杂质、寄生虫等,如用水煮,这些污染物会随水进入腹腔,影响风味和卫生。

螃蟹以采用汽蒸为佳。因为汽蒸比水煮温度高,因而熟得快,可缩短烹制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持鲜蟹本味,食之口感鲜美,营养成分丰富。

同时,采用汽蒸还可杀死蟹体内的寄生虫,减少蟹体内肠胃等对肌肉污染的机会,确保肉质洁净,含水分少,色泽红润明亮,蟹体形态完整。

烹制海参忌加醋

海参大多是胶原蛋白质,它们呈纤维状分布,形成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当加碱或加酸时,就会影响蛋白质的两性分子,破坏其空间结构,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性质。

如果烹制海参时加醋,会使菜肴的酸碱度下降,从而接近胶原蛋白的等电点,使蛋白质空间构型发生变化,蛋白质分子便发生不同程度的凝集、紧缩。这样的海参食用时口感发硬,味道比不加醋时差多了。

煮鸡蛋时间不宜过长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表面会出现一层灰绿色。这是蛋黄中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为难溶的硫化亚铁所致。这种硫化亚铁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煮鸡蛋的常规时间,以鸡蛋冷水下锅后,水沸再煮3分钟为宜。

另外,不宜用冷水冷却刚煮熟的鸡蛋。因为当煮熟的蛋放入冷水中,蛋发生猛烈收缩,蛋白与蛋壳之间就形成一真空空隙,水中的细菌、病毒很容易被负压吸收到鸡蛋的保护膜与蛋壳之间的空隙中。另外,冷水中的细菌也会通过气孔进入蛋内。

炒鸡蛋时忌放味精

并不是所有的菜都要靠味精来提鲜。炒鸡蛋时加味精,就是画蛇添足之举。

鸡蛋加温后,会生成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即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很纯正的鲜味。如在炒鸡蛋里放味精,吃起来,口感不良,口味不爽,同时过量食用谷氨酸钠对身体也没有好处,鲜味的重复也是一种浪费。

因此,炒鸡蛋时不宜再放味精。

不宜焖煮绿叶蔬菜

有些家庭在食用绿叶蔬菜时,长时间把它焖在菜锅里烹煮,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绿叶蔬菜里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焖煮时间过长,硝酸盐会还原为亚硝酸盐,人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会把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其失去携氧和运送氧气的能力。

中毒轻者,会使人感到周身不适、乏力气短;严重者会出现皮肤、黏膜青紫。

因此,绿叶蔬菜应急火爆炒,而不宜长时间焖煮。

烧鱼不宜早放姜

烧鱼时,放一些生姜可去腥增鲜,但放生姜不宜过早。因为生姜会受到鱼体浸出液中的蛋白质的影响,使其不能发挥去腥作用。鱼体的浸出液略偏酸性(pH值为5.5左右)时,放入生姜,其去腥的效果最佳。

所以,烧鱼时应等到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生姜,以发挥其去腥增香的功能。

炒蔬菜忌不炒熟

许多蔬菜在烧至七八成熟时,能保持鲜嫩的色彩和外观,而且味道也最好。但是这些蔬菜在没有完全煮熟煮透或加热不彻底时,一不能有效杀灭或破坏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或有害酶类,原有的农药、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得不到清除;二是有些食物在半熟时会产生过量毒素,对人体有致命性的危害。

研究发现,煮至80℃而未全熟的豆类其毒素含量最高,因此必须煮熟煮透后再吃。类似的蔬菜还有竹笋、鲜金针菇等,大家食用时要彻底煮熟。

鲜笋忌切后立炒

鲜笋在炒食前应在开水中焯一下,不宜切后立即下锅炒煮。烹调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重视炒食前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