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4185200000064

第64章 非洲建筑文化(1)

(第一章)非洲建筑

人类起源于非洲。非洲大陆也确实滋育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埃及的金字塔就是突出的例子,它比我国的夏商文化还要早几千年。事实上,不仅非洲帝王的陵墓,而且普通的人居,都是人类学长期来研究的对象。到了近代,非洲却成了被外界掠夺的对象,黄金、象牙、珠宝之外,人也被掠夺作为奴隶。从20世纪下半页起,非洲本土的建筑师(包括在非洲出生和长期工作的白人)开始登上设计舞台。他们的设计更是自觉地试图显示非洲特色,在反映非洲走向经济独立和地域互助的西非共同体经济发展银行的设计中,非洲建筑师P·G·阿特巴和W·P·索瓦多哥分部设计了在多哥和布吉诺法索的总部大楼,雄浑有力,显示了“非洲力量”,使人想起沙利文的早期建筑。

那么,非洲建筑的“神秘魅力”究竟存在于何处呢·本篇会给你揭示答案。

(第一节)非洲建筑起源与发展

提起非洲,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非洲的木雕、非洲的舞蹈、非洲的面具……同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孕育了古老传统所演绎的建筑文化,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温馨而古朴的气息,一种原始的拙味。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1.非洲建筑起源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公元前4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社会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爱琴海沿岸和美洲中部的国家。古埃及是其中最早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它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了上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100年前后初步统一,建立了古代埃及王国,并实行奴隶制专制统治,国王法老掌握军政大权。

尼罗河北部(下游)是沙漠,南部(上游)是山岩。早期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与芦苇,以后重要的建筑常用石料。

古埃及文明持续了五千余年,覆盖的时间从约公元前五千年一直到公元初期。埃及约在公元前3100年完成统一。此前,埃及文明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前王朝时期)里逐步发展,技术、艺术、建筑和宗教方面都取得了初期的进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字记录一直没有被发现。在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于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后,埃及被马其顿希腊人统治,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托勒密(国王托勒密一世)的后裔。克莱奥帕特拉七世(该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被迫将埃及的统治权交给罗马,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当罗马帝国于公元4世纪分裂的时候,埃及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控制。基督教最终被官方接受,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样就影响到了埃及文明的许多方面——但是,一些法老时代的影响却存留了下来。然而,当阿拉伯人于公元7世纪占领埃及时,伊斯兰教取代了基督教成为埃及的主要宗教,埃及这一古代文明所有的外在表现消失殆尽。

古埃及建筑的发展可按其国家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古王国时期(第1~10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前2130年),以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为主,首都孟菲斯。以陵墓为主。

中王国时期(第11~17王朝,公元前2130年~前1580年),国土扩展到南部山区。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围。现存的建筑有庙宇为主,有些规模很大并巧妙地与地形结合。

新王国时期(第18~35王朝,公元前1582年~前332年),仍以底比斯为首都。现存的建筑有庙宇、石窟庙、石窟墓与住宅等。

晚期(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年~前30年),当时北部屡受亚述、波斯、希腊等国的侵略,最后为古罗马所并吞。这是的建筑规模不大,但设计与施工技巧却较前为精致,并表现出来自希腊与罗马的影响。

罗马帝国入主古埃及后,埃及不仅在政治、经济与宗教上失去了自主,建筑业受到了影响。从此古埃及地区的建筑随着统治者的更迭而变化。其中,阿拉伯帝国(640~1517年)和奥斯曼帝国的影响(1517~1798年)使埃及成为伊斯兰建筑体系的中坚。

2.非洲建筑的发展

非洲建筑的发展没有系统性,只能一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来展示非洲的建筑文化。

(1)贝宁王国建筑

贝宁王国以制作精美的牙雕、木刻以及铜和赤陶的雕塑等艺术品闻名,世称贝宁文化。1897年英国军队攻占贝宁城后,奥巴王宫珍藏的艺术品被劫掠一空,大量的贝宁艺术品流落海外。

贝宁王国位于今非洲尼日利亚西南部的森林地带,在伊费东南240公里处。14世纪以前由埃多人建立,15世纪已经相当强大,1897年并入英属尼日利亚。贝宁古王国是非洲黑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始建于10世纪,曾经兴盛一时,存在时间长达800年,在非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贝宁古王国的文物。

16世纪,贝宁城已经成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当时,贝宁王宫建造十分宏伟、富丽堂皇。奥巴宫殿是贝宁城内的一座王城,建筑规模宏大,里面有很多大广场,广场四周筑有壮丽雄伟的回廊,经过4个大广场才能到达金碧辉煌的深宫内院,院内重重宫门,四通八达。宫内柱廊和宫墙上,镶嵌着表现王家题材的青铜浮雕。宫内宝塔林立,塔顶以展翅的朱鹭、头部下垂的大蛇等动物雕刻作为装饰。王宫内院的宫墙上,还装有一排排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壁龛,里边安放早期国王的青铜像,两旁伫立着侍从们小青铜像。在谒见宫门口,装饰大的青铜豹,作为王权的象征。贝宁国王还特制一些小青铜豹作为王国使节身份的标志。整个贝宁城也是十分壮观,城墙高大,街道宽阔,两旁住宅整齐,房顶还饰有动物雕刻的小尖塔。从这些房屋建筑和装饰,可以看到非洲人民精湛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贝宁王国的青铜和象牙雕刻艺术品造型美丽,栩栩如生,是贝宁文化的代表,也是贝宁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在100年前英军入侵时,存放在王宫和神庙中的5000多件文物都被掠走,贝宁文化遭到了灭绝性的损失。100年来,英国军人当年掠夺的大批文物,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散失在世界各地,有相当一部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之中,目前尚有至少3000件存放在各国的博物馆里或被私人收藏。

(2)阿散蒂王国建筑

阿散蒂王国位于今天的加纳共和国的中南部,是由阿坎族的一支阿散蒂人建立的。19世纪初,阿散蒂王国的势力逼近沿海,与沿海的芳蒂人国家发生了冲突。1805年,处于阿散蒂王国和芳蒂国家交界处的阿辛邦的两个酋长不服阿散蒂王管辖,投靠芳蒂国家联邦。1806年,阿散蒂王国与芳蒂联军交战,后者战败。阿辛邦两酋长则逃往海岸角,请求早就对西非虎视眈眈的英国人插手。不久,英国人直接介入纷争,向阿散蒂王国开战。阿散蒂人毫不畏惧,轮番围攻英军堡垒,最后迫使英军投降。此后,阿散蒂人又通过两次战争将芳蒂人国家作为一个省并入阿散蒂王国。

1823年,英国派遣2500人的远征军攻打阿散蒂,结果全军覆没,指挥官麦卡锡负伤自杀。1826年,英军联合芳蒂人军队卷土重来,这次阿散蒂被打败。此后,又经过几次交战,总体上来说,阿散蒂已力不从心,难以抵御英国的攻势。1874年的战争使阿散蒂联邦趋于瓦解;1896年,英国在谈判桌前逮捕阿散蒂王普列姆佩,并将其流放;同年,阿散蒂被宣布为英国保护国,由英国派总督治理。

1900年,英国总督召集阿散蒂酋长在库马西开会,要求阿散蒂人交出金凳子,让他坐在上面。酋长们连夜集会,宣誓不再忍受英国人的统治。三天后,阿散蒂人在埃吉苏部落酋长母亲雅·阿散蒂娃的领导下,进攻英国人堡垒。英国人遭受沉重打击,但最终还是阿散蒂人战败,阿散蒂娃也被俘流放。此后,阿散蒂联邦被肢解成18个阿曼托,归英国总督管辖。1902年1月,阿散蒂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阿散蒂传统建筑位于库马西西北部,在市区众多的名胜古迹中独占鳌头。阿散蒂古文明的极盛时期是公元18世纪,当时修建了许多高官府第、民用住宅和殿堂神殿,现在保存下来的那些木草结构住宅,是公元19世纪初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传统方式建成的,成为研究阿散蒂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这些建筑结构有鲜明的西非特色,数幢住宅组成一个宽阔的长方形院落,墙面采用套土坯建成,表面经过防水处理,房顶为混合的泥层,不怕烈日晒,不怕暴雨淋,可见当时的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程度。住宅种心是露天落院,院落四边带有遮顶的空地,其中两块空地略微高于院落地面,是祭祀时歌手和鼓乐手使用的台子。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现在建造圣殿和陵墓是仍然采用。传统建筑的墙面上有许多精美的绘画,其中大多数是以象征性的图案,来表现民间格言、谚语等内容的。这种象征性的绘画在非洲地区是不多见的。

(3)喀麦隆建筑

喀麦隆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按地理环境特点区分,喀麦隆大致可分为5个自然区:西部山区、沿海森林平原、内陆森林高原、阿达马瓦高原、北部热带草原。

在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西非之前,喀麦隆境内已经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国家,并逐渐发展起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业经济。16世纪开始,继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贩卖奴隶的欧洲商人先后来到喀麦隆,于是喀麦隆沿海及武里河口,特别是杜阿拉很快成为殖民者掠夺奴隶的中心。

喀麦隆有超过200个部族,最大的部族只占全国人口的7%,每个部族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甚至语言,其中巴蒙王国,是喀麦隆西部省最典型的部族王国之一。今天的巴蒙王宫始建于1917年,是现任国王的爷爷——第17代国王依卜拉辛·纽亚亲自设计的。纽亚国王是巴蒙王朝历代国王中最有建树的,今天王国历史文化遗产中许多重要部分:包括宗教、文化艺术、农业、手工业都是纽亚国王执政时期确立并大力推广实施的。

巴蒙王国地处非洲中部山脉,位于喀麦隆西部卢恩区辖内,面积7600多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王都“丰班”。巴蒙王国建于14世纪末,至今已500多年,先后有19位国王。400年前,巴蒙王国一直信奉万物有灵的“尼尼”原始宗教。19世纪末,穆斯林教和天主教先后传入王国,如今大多数人信奉穆斯林,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其他宗教。1884年,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非洲大陆,巴蒙王国先后被德国和法国占领和统治。1972年,喀麦隆共和国独立,王朝归属喀麦隆共和国,接受共和国政治体制。

富丽堂皇的丰班王宫是巴蒙王国的象征,也是喀国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按王室的规矩,先王们用过的饰物必须存放在一个保密地方,而第17代国王决定将其陈列,让臣民们参观,这样,既可有效地保护文物,又能让人民了解历史。于是,他1917年亲自主持建造王宫,随后将这座昔日的“紫禁城”改成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由于丰班王宫建筑完整、历史文化珍藏丰富,1994年,王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保护文物。丰班王宫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分三层,底层是大殿,安放着国王宝座,国王在此接待重要贵宾。第二、三层为博物馆。如今第二层对外开放,陈列着历代国王使用过的兵器、王冠和衣物,舞蹈面具、动物造型的盛装舞服,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手工艺品、战利品、用俘虏下颌骨装饰的酒葫芦,巴蒙拼音文字和巴蒙文法律条文等。陈列室内的不少物品,至今仍在使用。如一件600多年前用各种鸟羽毛编织而成的“百鸟朝奉”加冕袍,每位新王登基还必须拿出来披挂一次。年底王国“朝圣节”上,国王将“拂尘”(用以驱逐蚊蝇)向人群抛去,如一男士有幸接到,国王就将一位公主嫁给他,如一女士接着,她可能成为王妃。

(4)刚果王国建筑

刚果王国(1400~1914)是位于非洲刚果河河口地区的古代部落联盟。在刚果王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了西起大西洋海岸,东至宽果河,北起刚果河,南至宽扎河的广大地区。

葡萄牙人于15世纪后期到达刚果河地区,成为最先与刚果王国进行来往的欧洲民族。与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征服不同,葡萄牙人试图与刚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并以其作为与刚果内地民族进行交往的媒介。1665年,刚果王安东尼奥一世在与葡萄牙军队的战争中阵亡,刚果王国从此陷入衰落。此后刚果王国名存实亡,分裂为多个互相敌对的公国,其昔日的国土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刚果(金)的全称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是金沙萨,所以简称刚果(金),有段时间叫扎伊尔共和国。刚果(布)的全称是刚果共和国,首都是布拉柴维尔,两国有民族问题,但是没什么过多的历史原因。

我国政府对刚果金的无偿援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刚果金的金沙萨就有许多著名的建筑。

人民宫:在第一代领导核心时代,毛主席周总理晚年在金沙萨建造了刚果金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宫。大约在1975年左右,中国政府在自己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投下巨资,派了大约500人左右的建筑队,主要由中建总公司北京建筑队组队,不远万里来到了黑非洲的金沙萨,开始了长达6年左右的援助建筑工作,最终建成了“人民宫”,是按照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格式和风格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