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4185200000044

第44章 欧洲建筑文化(16)

维斯教堂规模不大,坐落于一片绿茵草地上,建于1746~1754年。这座建筑从外表看比较朴素,墙面光洁,带壁柱,略呈曲线起伏。内部装饰却惊人地华丽丰富。教堂的中厅是椭圆形的,装饰重点在圣坛。圣坛前方设一券柱式华盖,光则集中在圣坛上,产生眩目动人的效果,大理石色彩格外鲜艳、明亮,镀金的栏杆、柱头、拱券等光彩四溢,在卷曲翻滚的灰塑贝壳卷草中跳跃着、飞翔着白色的圣徒、天使。建筑、雕塑、壁画、装饰融汇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没有固定的界限,没有静止的视点,一切都充满动感,石头的坚硬沉重的质地和建筑的稳重安定的特征在这里已荡然无存,留给人的是对上帝的赞美。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德国建筑现状

德国制造联盟是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

在制造联盟中,贝伦斯是一位现代设计奠基人式的先驱人物,他自己进行现代风格的建筑及工业品设计实践活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影响以后世界建筑面貌的大师级现代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都曾经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学习过,并深受其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贝伦斯是制造联盟中最为出名的一位理论与实践双丰收的现代设计大师。

贝伦斯与德国电器公司的合作是他在现代设计事业上的高峰。在此期间,贝伦斯不仅为电器工厂设计了一系列现代风格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等,还设计了生产车间的厂房、室内、平面等形象,甚至还为公司做了历史上第一次的企业形象设计,使整个电器工厂形成了功能性与现代化的风格特点。在所有设计中,尤其以1911年建成的厂房最为著名,无论从钢铁架构和混凝土的建筑材料,还是大片玻璃窗的新颖结构上来说,都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

透平机车间摈弃了流行的式样,大胆采用钢铁和玻璃等新材料,造型简洁,功能实用。整个车间屋顶采用三铰拱构造,从而形成一个宽阔的大空间。建筑临街的一面好像使用了14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支撑,但事实上,这些柱子都是示意性的。除此之外,另有一套独立存在的钢铁结构系统支撑着整个建筑。柱墩间采用大块的玻璃,为整个建筑获得了充足的采光。侧立面山墙的轮廓与它多边形大跨度架构相一致,打破了传统的惯例。建筑造型贴近结构与功能要求,具有敦实宏伟的气势。贝伦斯设计的透乎机车间的成功建造,开启了欧洲工业建筑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先河,它足现代建筑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也被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德意志制造联盟外,德国还出现了其它艺术形式的建筑。

(1)德国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伊始在德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张艺术是艺术家个人意志的自由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家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手段为主观表现服务,特别是推崇玻璃这种现代工业产物所能产生的迷人的透射、折射和反射等光学表现效果。

表现主义最早的代表作品是布鲁诺·陶特在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博览会上为玻璃工业设计的展览馆。这座被恰当地称为“玻璃馆”的建筑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玻璃和钢铁技术,这可以从它顶上的网架玻璃穹顶结构上看出。但更让人称道的是其墙体和楼梯的玻璃砖构造,陶特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魔幻般晶莹透亮的内部空间。在这里,仿佛哥特精神以全新的面目再现,墙即是窗,窗即是墙,墙和窗的界限被打破了,甚至连楼梯地板也在透着光亮,旧的内外有别的封闭的空间概念在这里失去了意义。

表现主义最经典的范例是1919年由波尔兹格设计的柏林格罗瑟斯剧院(或译超大剧院)。观众在这个拥有5000个座位的超大剧院内,举头仰望,仿佛来到一个布满钟乳石的幻境般的童话世界。

由门德尔松(1887~1953)1921年设计的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是表现主义又一件力作。这个天文台是为验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1916年提出的相对论而特别建造的。门德尔松抓住相对论对于普通人而言神秘混沌的印象,用砖和混凝土建造了这座奇妙的建筑。这个天文台是为爱因斯坦建造的。他在此从事天体物理的研究以继续证实他提出的相对论理论。为达目的,建筑通过装在垂直轨道上的望远镜,把宇宙射线直接引到设在地下的实验室,容纳这个望远镜的塔楼构成了这个建筑物的纵向轴线,其他空间对称地安排在周围。在外形上,入口与主体的墙面、屋顶浑然一体,曲线的门窗使人想到轮船上的窗子。这里采用了后来在工业设计中才采用的流线型,造成好像是由于快速运动而形成的在形体上的变形,用来象征新时代的“动力”和“速度”感。

建筑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这种材料在其灵活应用上(也包括无边界和形式自由)是明显的,其可塑性更使建筑具有雕塑感。爱因斯坦很赞赏这座建筑,评论它是“有机的”,“由此为建筑师打开了全新的前景,是一个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和造.型艺术上的纪念碑”。

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以后,门德尔松逐渐认识到拒绝功能的单纯幻想的表现是有缺陷的,虽然他也仍然不赞成纯粹的功能主义,但他还是逐渐向现代主义主流派靠拢,提出“功能加上动力则是真正的挑战”的新口号。

1928年和1929年先后设计建造的位于斯图加特和开姆尼茨的两座肖肯百货商店(斯图加特;开姆尼茨)反映了门德尔松的这种变化。两座建筑都体现了建筑师的个性以及横向拉伸的曲面玻璃的魅力,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主义节制的特点。

(2)有机建筑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在德国的有机建筑最主要的代表之为汉斯·夏隆一生设计过大量作品,包括为私人住宅、公寓大楼、学校到战后柏林及其他城市的大规模重建项目。他不仅成功的诠释了哈林的有机功能主义观念,还将其应用于实践。进一步的通过对用地、功能需求以及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所做的细致研究,他展出全新的空间体验与形式。在他最著名的柏林音乐厅中,全新的舞台设计将表演者置于大厅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对称的观众席,夏隆对于战后德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它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第二节)德国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各地的建筑是与其他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建于不同时代的建筑,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德国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另外,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

巴洛克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风格有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是巴洛克建筑的两个例子。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

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文艺复兴式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由于德国距意大利相对较远,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德国的影响似乎很微弱,只有少数的意大利建筑师来德国为贵族服务,从而带来少量新风格的影响。

在建筑艺术领域,德国没有显示出在其绘画、雕刻领域中那种强烈的文艺复兴风格。在15和16世纪,德国城市中的宅邸建筑和公共建筑,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哥特式的面貌,耸立的山墙、陡峭的屋顶以及尖塔样式处处可见,有狭窄立面的房屋一间间紧靠着,临街形成高低错落的立面。这种局面主要表现在德国的西北部地区。

在德国西南部重要的文艺复兴建筑是海德堡的奥特海恩利奇斯堡,城堡的主人是一位以收藏家和艺术保护人著称的贵族,他对于人文主义和古代建筑有浓厚的兴趣。这座城堡的布局、立面、柱式体系甚至建筑细节,都是比较纯粹的意大利建筑形式,只是在庭院的立面和入口处装饰有复杂的雕刻。此外,位于阿沙芬伯格的约翰尼斯堡(1605~1614)规模宏大,被认为是德国文艺复兴建筑发展的顶峰,该建筑预示着17世纪德国的大型宫殿的出现。

德国北方的文艺复兴风格直到1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科隆市政厅的门廊是其代表作。门廊后面的主体建筑则是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门廊宽五个开间,进深为两个开间,以古典柱式、圆雕和浮雕装饰得富丽堂皇。

2.德国的地方建筑风格

16世纪初,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有些城市建筑型制和形式稍稍整齐一些,它们的尖顶格外锋利,格外高,像出销的剑。临街的市房,下层为商号、作坊,上层为住宅,经常以山墙为正面,彼此紧靠,形成锯居式的街立面。山墙上有几层窗子,安有尖塔和花饰,房顶上有好几层阁楼。

16世纪后,受意大利影响逐渐明显,柱式被广泛采用,构图趋向整齐,风格趋向一致。德国南部建筑大多为北意大利式样,西北部比较接近于荷兰式样,北部较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传统。18世纪后,德国建筑移植了法国建筑艺术,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这些建筑部具有独创性,有强烈的德国特色,室内装饰达到很高的水平,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题材和手法与墙式混合任一起,变得毫无节制。哥特复兴运动在德国比较活跃,哥特复兴建筑在德国也相当流行,如科隆大教堂等。古典复兴建筑在德国一些重要城市也很盛行,它们的主体是仿古希腊雅典卫城山门的建筑风格,有的地方还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手法创造出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

3.德国建筑的理性特点

德国民族是一个举世公认的理性民族,理性中透着睿智、实用而简洁,在生活中、工作中追求精确明了的逻辑性,理性主义建筑在德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就有天然的土壤。理性主义建筑一些先驱者要么是德国人,要么与德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当今,德国建筑一方面保持了典型的现代理性主义的简洁、实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又对历史、城市文脉的延续、现代技术的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改正,成为世界建筑的典范。

德国建筑理性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功能理性,这是理性主义的特点之一。这种设计思想在德国建筑中有很多表现,如约旦穆勒事务所设计的德意志银行,放弃时髦的高层办公大楼总部概念,而是向平面延伸,从外表看可能让人觉得平淡无奇,但内部功能却非常实用,空间变化极为丰富。

讲究结构与构造的精密逻辑,这是理性主义的特点之二。追求结构秩序的目的在于,要创造清晰的建筑形式,让建筑在视觉上一目了然。其每一个设计都必须以一种结构原则为基础,并以此进一步划分和组织建筑功能。当然,这里已将“结构”进行了“泛结构化”,此结构并非仅指建筑的墙、柱等实体结构,还包括功能、流线组织,而这一切都是以精密、讲求逻辑性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