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许多古老的建筑记录了欧洲大陆的文明发展史。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今天再看看这些建筑,正如一本耐读的书,越嚼越有味道。欧洲的建筑有自己的符号意义:一是石头的诠释。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把伟大的建筑比喻为“一首巨大的石头交响乐”;二是以教堂为表征的宗教情怀。
欧洲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古埃及建筑的影响,吸取了石制结构的基本理论,从古希腊到古罗马,这一建筑思想得到了不断的巩固与发展,越来越烦琐的柱式结构,复杂的雕刻艺术,整齐的建筑排列,僵硬冰冷的巨石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各具形态,千变万化,这造就了欧洲建筑的基础,从而有别于东方文化中传统的木制建筑的理念。
(第一章)欧洲建筑
欧洲的建筑艺术潮流领导权在不断转移,从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法国甚至走到德国以后,直到今天它已经外延到了以美国为标志的美洲大陆,但欧洲用什么发端创造了历史,又从哪里用建筑的语言铭刻了历史?毫无疑问,是建筑,从古希腊开始。虽然有更为早期的欧洲原始建筑,但是欧洲建筑真正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建筑艺术达到鼎盛,以雅典卫城及其神庙为代表的一个个建筑杰作横空出世。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的“光荣”被古罗马人的“伟大”所取代,后者兴建的宫殿、凯旋门、竞技场、剧场和大浴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他们和古希腊建筑一道被视为垂范千古的经典,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深刻的根源。
(第一节)欧洲建筑起源与发展
建筑是静态的表现艺术,是实用与美的结合。欧洲建筑以其形式多元、魅力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欧洲建筑在大的概念上应归属于西方建筑,从古希腊时代起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一直是西方建筑文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中心逐渐偏移到了北美。
本节以欧洲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时间顺序加以分类,分析了从古典时期到近现相继出现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特征。
1.欧洲建筑起源
罗马帝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欧洲建筑史是与基督教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在罗马帝国全盛的时期,基督教就在帝国版图内悄然诞生。根据现在的研究,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大约于公元前4年到公元前6年之间诞生在罗马帝国东部今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人们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把人从罪恶和错误中拯救出来。由于害怕他的思想会动摇帝国的统治和破坏传统的信仰,于是当地的统治者和祭司们就在公元30年将他逮捕并处死于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髅地。耶稣死后,他的信徒开始广泛传播他的思想,从耶路撒冷、小亚细亚、希腊直到罗马,越来越多无家可归、为生活所抛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投入了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永生天国的基督教的怀抱。随着不断出现知识阶层和富裕人士被吸收入教,基督教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大,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允许基督教徒公开信教。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发布法律使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同时禁止除基督教外的所有异教活动,绝大多数的罗马神庙都在随后的几年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从此,这个惟一的全能的上帝主宰了西方社会人类生活的一切,基督教信仰取代了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基督教艺术成为惟一的艺术,基督教建筑也成为世界几乎惟一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
(1)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基本形制
基督教在最初的两三百年间,罗马统治者禁止基督教。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宗教仪式只能在私宅或基督徒的地下墓穴中进行。而这些地下墓穴的顶部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壁画多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这些壁画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公元4世纪基督教获合法地位后,才在地面上兴建教堂和修道院。如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地伯利恒相传是耶稣诞生的洞穴上方,兴建了圣诞教堂(约公元399年,于公元512年重修)。
早期基督教建筑有两种基本形制,即纵向式和集中式。这两种形制早在君士坦丁时代就同时被采用,它们具有不同的外观形式和室内空间效果,决定了后来西方教堂的发展方向。
在纵向式建筑中,巴西利卡是最流行的类型,它从古罗马巴西利卡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具有一条明确的纵向轴线,室内具有较大的空间,所以主要用于基督教信徒的礼拜场所,后来成为欧洲各地基督教堂普遍采用的基本形制。
基督教巴西利卡的平面为长方形,入口一般位于西面,室内的主空间称为中堂是容纳大量信徒的地方;为了增加空间,在中堂的两侧开辟侧堂,并以柱廊来划分;中堂两侧的上部开有高侧窗以供室内采光;屋顶覆盖着木结构平顶。沿教堂中轴线向前至教堂的东端,有一个半圆形凹龛,称为半圆室设有祭坛和主教席位,后来这一区域扩大了,包含了唱诗堂。半圆室的左右两侧向南北伸出去,形同双耳,故称为耳堂在早期的基督教教堂西入口处,还建有前廊,室外有一个由柱廊环绕的庭院,称为中庭。这种由中堂和左右侧堂组成的教堂,我们称之为三堂式巴西利卡,还有中堂左右各有两个侧堂的,则称为五堂式巴西利卡。后来在北非,甚至出现七堂与九堂的大型巴西利卡。由于有了耳堂,使巴西利卡的平面呈现出十字形状。而这种十字形的纵臂比横臂长,所以巴西利卡式教堂又被称为拉丁十字式教堂,它的平面象征着基督受难的十字架。
约公元330年,罗马的第一座圣彼得教堂建于盖乌斯与尼禄竞技场附近的墓地。122米长的中殿和双侧廊非常宏伟,朝圣者穿过中殿和侧廊底拱,就来到历史上的第一座翼殿面前。翼殿的设计是让朝圣者可以瞻仰圣徒的坟墓,即典型的神龛。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特点是:一般建于郊区,外观朴素;采用薄墙壁和木构架,有直接取自罗马废墟的柱子;装饰的重点是圣坛。圣坛在东面,入口朝西,经过设有洗礼池的前院便是宽阔的柱廊,给半信半疑的望道者使用。
除了供举行礼拜仪式的教堂之外,从君士坦丁时代开始,纪念性教堂开始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是建立在宗教遗址之上的陵庙或为纪念殉教士而建的圣祠,多采用集中式形制。
(2)集中式形制
集中式与巴西利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外观具有较为单纯的造型,室内空间集中而统一。其建筑规模一般比巴西利卡式小得多,但具有一种纪念碑的性质。在罗马晚期,集中式建筑的平面多为圆形,中央空间是举行礼拜活动的场所,有一圈柱廊或拱廊将中央主空间与外圈的回廊分隔开来。君士坦丁时代的皇家陵庙也采用这种形式建造。洗礼堂在早期基督教教堂中并非是独立的,后来分离出来,一般也是集中式建筑。洗礼盘设于室内中央,也有置于半圆室中的。
在帝国东部的君士坦丁堡,发展出一种新型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它的平面也是十字形,但这十字的四个臂一样长,故称为希腊十字式。在中央十字交叉口的上方加盖圆顶的做法也是东部地区的创造,后来发展为希腊十字的每条臂的上方都盖上圆顶,连同中央圆顶,形成了五个圆顶式的集中式建筑类型。还有一种集中式建筑,平面为八角形,也源自君士坦丁堡,在室内的中央空间周围有一圈壁龛形式的基座墙,支承上部的圆顶或拱顶。这一形式在帝国东西部各行省广泛传播。
罗马最有代表性的集中式建筑是圣康斯坦察陵庙,是为君士坦丁的女儿修建的一座皇家丧葬建筑。君士坦丁(生于272年,公元306~337在位)是西方第一位基督教皇帝,他亲自在帝国各地发起建造了一批大教堂,对后来的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康斯坦察陵庙的平面为圆形,室内一圈柱廊将中央空间与外侧一圈回廊划分开,柱廊别具特色,由12对组合式柱头的双圆柱组成。外侧的回廊上部覆盖着筒形拱顶,贴有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在中央结构之上建有圆顶,环绕着圆顶鼓座开有一圈圆头窗。这座建筑的结构可能受到了公元4世纪初年在罗马所建的一座密涅瓦神庙的启发,只是将神庙中的圆形壁龛改成了一道连续的柱廊。这种圆形柱廊、圆形回廊再加上中央圆顶的结构,表明了异教建筑与早期基督教建筑的融合。君士坦丁在罗马还为他的母亲海伦娜建了一座纪念性建筑,叫做圣海伦娜陵庙也是一座圆形建筑,现已成废墟。相传虔诚的海伦娜在圣地耶路撒冷兴建了一些教堂,并发现了基督的真十字架。
(3)巴西利卡式形制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战乱频仍,罗马城屡遭日耳曼人洗劫,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建筑艺术的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罗马有四座建筑较为重要,两座巴西利卡式,两座集中式。圣萨比纳教堂和大圣马利亚教堂是巴西利卡式建筑,从划分中堂与侧堂的方式来看,圣萨比纳教堂的圆柱上支撑着的仍是连续的拱券,形成了富有韵律的节奏感;而大圣马利亚教堂则采用了古典式的爱奥尼亚式柱廊及笔直的柱上楣,形成了强烈的透视纵深感。两座著名的集中式建筑一是拉特兰圣约翰教堂的洗礼堂,一是圣司提反圆形教堂。前者是对原君士坦丁建造的拉特兰洗礼堂的重建,在室内,一圈圆柱将回廊与中央空间隔开并支承着中央洗礼池上方的圆顶。后者是为保存基督教第一位殉教士圣司提反的遗骸而修建的,是一座圆形与希腊十字形相结合的建筑。
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风雨飘摇的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初将首都从米兰移至拉韦纳,遂使这座濒临亚德里亚海的小城市成了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中心。现在该城仍保存有皇帝狄奥多西的女儿加拉·普拉奇迪亚(425~450在位)统治时期修建的若干座建筑。圣十字教堂(约425年)是拜占庭和意大利建筑风格的结合,平面为希腊十字形,室内无柱。有一座皇家陵庙建筑与圣十字教堂相连,它就是著名的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庙。从外观上看,该陵庙是一座规模不大朴素无华的砖砌建筑,墙壁上装饰着盲拱廊,但室内的镶嵌画却十分富丽皇堂建筑的平面为希腊十字式,在十字交叉口上方加盖了圆形穹顶,这些都反映了东方的趣味。
而在此一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传播得很缓慢,异教的势力很顽固。尽管在狄奥多西大帝(347~395)统治时期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国教,但直到狄奥多西二世(401~450)之后基督教才在东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据记载,在44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只有14座教堂,14个区中有6个区根本没有教堂。
到了5世纪下半叶,君士坦丁堡兴建了当时最著名的斯图迪奥修道院的圣约翰教堂这是一座三堂式巴西利卡,宽阔中堂两侧以柱廊划分出侧堂,巨大的半圆形后堂突出于教堂端部。室内装饰几近奢侈,圆柱是以产自色撒利的绿色角砾岩为材料制成的,柱头与柱础则用白色大理石。柱头、柱上楣以及所有大理石的表面都布满不可思议的花边纹样,墙上以马赛克与大理石贴饰。现在它成了废墟,即便如此也能看得出这是一件非同凡响的杰作。
在罗马帝国丧失了东部行省以弗所、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之后,希腊北部城市萨洛尼卡,即今天的塞萨洛尼基便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那里在5世纪兴建的基督教堂比君士坦丁堡还要多。圣德米特里奥斯教堂是一座巨型的巴西利卡,建于5世纪后半叶,它的大型耳堂毁于火灾,于7世纪进行了重建。神迹教堂也是一座巴西利卡,连拱廊将中堂与侧堂分开,墙上开有大量的拱形窗,室内光线明亮,使人感觉它好像是以光色而非砖石构成的。在这座教堂中,我们可听到伟大的希腊建筑的回声。
2.欧洲建筑发展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为中心,称东正教;西部仍以罗马城为中心,称天主教。进入6世纪,在查士丁尼大帝的统治下,位于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出现了第一个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此,拜占庭建筑艺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与西方文化异路而行了。
在整个拜占廷文化中,也许要数建筑的成就最为辉煌了。拜占庭建筑汇集了东西方的建筑经验,在圆顶结构方面、复杂的内部空间布局方面和装饰方面都有很辉煌的成就,对世界建筑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拜占庭的集中式圆顶教堂,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从那时开始,成为欧洲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制之一。十字形平面的教堂形制成为斯拉夫人和外高加索人常用的教堂形制。当阿拉伯人在中近东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之后,他们先从叙利亚,后来直接从拜占庭学到了许多建筑经验,这些经验成为所谓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拱券技术、帆拱以及雕刻技术等。
(1)拜占庭建筑
公元527年至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财富集中在有绝对权力的皇帝手中,拜占庭帝国的建设具有了奴隶占有制大帝国的一般特性,建设了一些非常庞大、非常华丽的纪念性建筑。这种建设扩大到了各地,尤其是意大利的拉文纳城,因为那里是拜占庭皇帝代表的驻节地。建设活动的主要项目是基督教教堂。7世纪末到8世纪初,由于国境不宁和教会势力受到打击,所以世俗的和宗教的建设都很不活跃。9世纪后,拜占庭建立了封建专制王朝。这时候各地的建筑风格有逐渐统一的趋势,君士坦丁堡的建筑成了全国的榜样,例如十字形平面结构的圆顶教堂。
拜占庭建筑中最重要的也是宗教建筑。在建筑的形制上,拜占庭人选取了集中式教堂的布局来进行发展。他们将希腊十字形式纳入,从10世纪起,拜占庭式的集中式教堂形式确立——十字形的四臂等长,在十字交叉处建有圆顶,四臂上也分别建有小一些的圆顶。这种拜占庭集中式教堂在帝国的各地都有建造,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变体。这种教堂的规模虽远不及巴西利卡式那样大,但在比例上显得更为适度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