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4185100000033

第33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养成(1)

做事有条理的孩子易成才

曾有一本杂志上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再后来,他成功了!

任何伟大的品格、超人的才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上积累的结果。不愿干小事的人必定干不了大事。

“妈妈,我的‘喜洋洋’(娃娃)放哪儿了?您快帮我找找!”兰兰大声地喊着。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听见兰兰在自言自语:“我的‘史努比’(卡通狗)呢?”妈妈心想,兰兰都快5岁了,还总是这样,做事情时一点儿条理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呢?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4岁的小文做事非常磨蹭,本来幼儿园老师留的手工作业没有多少,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小文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小文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小文还差一点没做完。小文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小文没做完手工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小文一开始动手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小文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方法二:培养孩子做事情有计划

一次,小林爸爸发现4岁的儿子,又忘了拿文具盒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爸爸没有给他送文具盒。小林从幼儿园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带文具盒,今天的画又没画成,又被扣了一朵小红花。

于是,爸爸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小林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小林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铅笔、尺子、水彩笔、默写本、文具盒……”,此后,孩子做事有条理多了。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而不会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他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方法三: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做事没有条理,不仅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而且和家长自身的行为也有直接关系。有的家长打开衣柜,总是找不着要换的衣服,有的家长把看完的报纸随手一丢。久而久之,家长的行为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他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小孩有一次在自家附近的山上玩耍,幸运地捡到了一只被黄鼠狼咬死,而还没来得及吃的鸡,他兴高采烈地提回了家。母亲看到孩子捡回来一只肥嘟嘟的鸡喜得眉开眼笑,立马退毛开膛破肚,烧了一盆香喷喷的鸡肉,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大吃了一顿。作为奖赏,捡到鸡的孩子还多吃了几块。父母一个劲夸奖孩子聪明,能捡到鸡,而弟弟也把哥哥佩服得不得了。

从此以后,两个孩子有事没事总爱往山上跑,希望还能撞到好运气。终于有一天,两个孩子又兴高采烈地提着一只还有体温的死鸭子回家了。父母惊喜地问哪里来的,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河滩上捡的。”父母喜得合不拢嘴,一家人自然又是欢天喜地的大饱了一次口福。父母直夸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有如此地好运气,今后必成大器。

然而事与愿违,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两个好运气的孩子却双双身陷牢狱。罪名是偷盗和抢劫。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在乡邻面前也羞愧得抬不起头来。而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他们自己当年的行为把孩子送入了监狱,一切罪过都是从当年孩子捡回去的那只鸡开始。

当年捡回去的那只死鸡是真实的,而捡回去的死鸭子却是两个孩子在河滩上,偷了邻村的一只活鸭活活掐死之后拿回家的。他们瞒天过海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得父母的夸奖。那么在捡不回意外之财时,也就有了不择手段的“死鸭子”事件。

如果当初孩子捡回鸡的时候,父母不贪图享受,能够替丢失鸡的人家着想,寻找一下丢鸡的主人,并把鸡归还人家,那么就不会再有“捡”回死鸭子的事情了。孩子正是因捡回鸡时父母的态度,才滋生了他们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心里。从此也就埋下了他们后来灰色命运的祸根。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已没有了是非和正义的观念。

捡到一只鸡事情虽不大,但如果在小事上处理不当,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滋生一种不健康心理,对孩子的一生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件事情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话一点不假。年幼的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某种习惯和处事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习惯要求孩子讲道德,讲文明,求上进,而自己却不以身作则。尤其到了关键时刻该正确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只顾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上的引导。

一些不良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一些行为上的瑕疵,看似毫无影响,实际上很可能会左右一个人的成败。

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要叠100万张多米诺骨牌,需费时一个月,但倒骨牌却只消十几秒钟。要修养被尊敬的人格,需经过长时间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产却只需要做错一件事。小“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视而不见,忽略它的存在,甚至被它所控制、所左右。

方法二:不因“恶”小而放之任之

如今的孩子个性强,心胸狭窄,遇到小伙伴之间碰撞,不能正确对待,常觉得自己吃亏,必须打回来才解气。孩子认识浅,不懂得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作为家长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疏导。

常见到有家长带着孩子玩,孩子见到别的小孩带着玩具或好吃的会吵着嚷着要,有的家长会说“等一下咱也去买一个,买一个更好的更大的”。有的家长会直接帮小孩去要“给我们玩一会儿好吗?给我们吃点儿吧?”孩子看到新鲜的有想玩、想吃的欲望,这很正常,关键是家长如何看待这事,又如何实施教育。

以上家长的做法助长了孩子占有欲,觉得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也给孩子造成错觉:家长一定会满足我的欲望。于是就会出现孩子要别人东西的现象,也出现了孩子要怎样就怎样,不然大发脾气,等家长妥协才行的现象。家长常抱怨孩子生来脾气坏,越来越难教,其实在孩子想要别人东西的年龄,就可以正确教育孩子,既然懂得别人的东西好玩,就应该能接受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的道理。我们不怕孩子犯错,重要的是做家长的必须从小事着眼教育引导孩子,绝不因恶小而放之任之。

一个人犯大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有些孩子平时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身坏习气:迟到、旷课、泡网吧、吹口哨、相互打骂、讽刺,甚至结交一些社会痞子,向同学敲诈要钱;有的甚至去小偷小摸;还有的因为与同学有些矛盾,就纠集一帮人打群架。

不要认为这是区区小事,如果家长置若罔闻,不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防微杜渐,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就会发展到有违法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教育孩子,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讲完“恶”,接着东子再与家长朋友谈谈“善”。

善事,好事也。“善”,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为国家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是“善”;在别人危难之际帮一把是“善;朋友的一句真诚的问候和祝福也是“善”。

在和平年代的日子里,“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再需要我们血洒疆场,而是要求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奉献一片爱心,尽到一份责任,关注生存环境,追寻人与自然和谐。

雷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可是在他的一生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善事也没做,但是一件件小的善事,却填充了他22年暂短的人生。

记得几年前读到这样一条消息:新加坡8万名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一个特别的活动。他们人手一本名为“日行一善”的小册子,记录自己所做的小小“善行”。如果一年之中有了80个“小善”,便可获得一枚铜质微章,佩戴于衣领之下。获得了微章的孩子受到鼓励,那闪光的微章也时刻提醒他处处“与人为善”。

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不会有人记得它就不去做。“善”虽小,也是对社会有利的事,多“小”的“善”也值得去做,堆小善而积大善吗。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醒孩子从小善开始为之

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财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等,这些也都是应做到小“善”。

教育和鼓励孩子多做善事。这不但培养从小有一颗爱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也会使他们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才有可能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们对他们的期望。

社会是由每个单位构成的,而最小的单位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就好比人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有每个细胞都是健康的,这个人才能称为一个健康的人。而社会更是如此,只有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幸福愉快的,这才能称之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

不做“恶”是起码的,可是很显然,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更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善”。

有一首歌唱得好: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活中“善小”之事太多了。比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残障人主动让座;见面主动打招呼,微笑问好;碰撞他人,主动说声“对不起”,无伤大雅者,说一句“没关系”;方便残障人,给他们设置无障碍设施;主动修理或关闭水龙头,关闭长明灯、空调节电等。这些举手之劳的好事,看你是否能用心发现,主动去做。

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好事善举虽小,久积则成大爱。我们就是在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感染着孩子那颗稚嫩的心灵。从小把“爱”和“美”的种子播放在孩子心中,让她开花、结果。

方法二:时刻注意身教的作用

我曾读过这样两则新闻:

一则是在武汉一家商业银行工作的李女士在武汉江滩游玩时,不小心丢失了钱包和其它贵重物品。一位素未谋面的的哥拾得后,为了教育孩子,带着女儿主动送还了失物。的哥反复强调:“我今天还这个包,我女儿会一辈子记得。”

另一则是某日,在北京站前街,一对父子打着“免费指路”的牌子,为游客义务指路。这位父亲是北京某语言文化中心的董事长,平时很忙,“五一”期间特意挤出时间带着儿子做公益事业。而父子俩的行动也带动其他热心人一同加入了这个行列。

上述两位家长的举动其实也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小“善”中却孕育着他们博爱的心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注重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规范自己言行的同时,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下子把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深藏于内心的善意激活了。从小到几毛钱、几元钱,大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爱心捐款,体现了空前的爱心,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