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4185100000018

第18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必须有(5)

当我们放手要孩子自己去做事情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或者不如我们意的时候。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记住一点:“少一些干涉和指责,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只需委婉地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就可以了。训斥、指责只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自主做事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想要在树立信心就难了。

说的这,让我想起2006年4月底在南京做节目的事。应江苏教育电视台的邀请,我们全家来到该台参加录制《玩过小学》这期节目,根据台里的安排,节目在晚上录制,当日下午该节目的执行制片人兼编导陈琼和依依妈妈两人,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轮番嘱咐依依,一定要说好,不然还要重录……依依很认真又显得很无奈的频繁点头。

我见状委婉的制止了她们善意的“教导”,我说这些事你们不用管了,我来和依依谈。过后我问依依:“刚才陈阿姨和妈妈的话你记住了吗?”“记是记住了,可我怕出错。”依依脸上写着担忧的表情。我告诉她,不要听他们的,到时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那万一我说错了呢?”“没事,你是小孩子,说错了也没人怪你的。”“那我就放心了!”她高兴地喊了一声“耶”,并和我击一掌。

结果毫无心理负担的依依第一次接受电视访谈,表现的出奇的棒,甚至超长发挥了她的才智。节目播出后,反响也很好。

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干涉简直无处不在,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会做的更好,如果人为的给孩子增加压力,往往适得其反。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出于爱孩子,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越好,或者遇到问题由父母来帮助解决,孩子才不会有烦恼。其实,父母这样做,也许孩子一时不会有烦恼,但更大的烦恼在他成人之后。因为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到问题,他就会想到求助,而若没有人帮他,他就会陷入无助、恐慌的状态中,如此,他会有举步维艰的感觉。

5岁的莉莉搭了一个城堡,但她的城堡却搭到了小米过家家的“操场”上。小米拿着玩偶小马,一下就冲撞到莉莉的城堡上,把它撞得唏哩哗啦。“你装散了我的城堡!”莉莉几乎是咆哮起来。“可那是我的小马跑步的地方!”小米也非常愤怒。莉莉一把拿走了小米的小马,不还给她,小米大声地喊着:“还给我!还给我!”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这时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么没收小米的小马,要么警告莉莉到其他的地方搭积木,总之,分开他们,让他们不要互相打搅,也就不会再继续争吵了。但东子认为,帮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要比直接介入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的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

方法二;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语言

孩子3岁以后,可以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基础词:是/不是,和/或,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以后,同样/不同,等等,这些单词会对他大有帮助。比如有位母亲和女儿商量事情,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语言:

妈妈:你准备吃晚饭之前还是之后弹琴?

女儿:吃晚饭之前。

妈妈:哦,那好。但吃水果你想选择在吃饭之前还是之后呢?

女儿:当然是吃饭之后了,老师说过最好吃过饭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这里“之前”、“之后”的运用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这样的基础词汇运用得多了,就能逐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方法三: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一所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大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借鉴。

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当然不是要家长去效仿香港小学的这个提问,而是提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嘟嘟喜欢跳舞,但因为胖,没被选上,他该怎么办?洋洋受大孩子欺负,害怕上幼儿园怎么办?等等。鼓励孩子把他所能想到的主意都讲出来,无论他的想法多么愚蠢、荒诞,都不要取笑他。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主意,也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主意。这种训练重复得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就能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方法四:创设情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包括设置困难,让孩子多些锻炼,多些经历。

比如让孩子独自到小卖部买东西,看他如何表现;有意晚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他怎么办。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

让孩子独立处理人际矛盾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体现自立能力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急忙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把矛盾平息下来;孩子和伙伴闹别扭了,蹶着嘴回家了,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去找小伙伴做工作,调和矛盾,看着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我和妻子很少插手依依和朋友之间的纷争,从她蹒跚学步初学会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开始,我们就遵循这个原则:要孩子独立处理人际矛盾。

记得依依3岁的时候,她妈妈带她到学校操场去玩。一个经常和依依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骑着一辆童车,在依依面前飞驰。依依看着看着就不满足只是做个观众了,她向妈妈申请:“我也想玩!”可是当时她的童车不在身边,没有车子给她骑。她指着小姑娘的背影说:“我要骑那个!”她妈妈笑着说:“那你去问问小姐姐,看她能不能借你玩一会。”依依嘟着嘴巴不动:“妈妈去说!”她妈妈鼓励她:“你去说一样的,姐姐会答应你的!”于是,依依怯怯地走到那个小姑娘面前:“姐姐,能让我玩一会吗?等我的童车拿回来,我也借给你玩!”小姑娘果然答应了,依依高兴地骑上了借来的童车。

可是还没等她蹬出几步远,小姑娘反悔了。追过来抓住车把,非要依依下来。依依不高兴了:“你答应我的,我还没骑呢!”坐在车上不肯下来。两个人僵持着,谁也不让谁。妻子在远处看着这一幕,没有过来劝解。只见僵持了一会之后,依依从车座上跳下来,但两手还是紧紧抓着车把,带着讨好地笑对小姑娘说:“姐姐,谢谢你,我就骑一圈,好吗?”小姑娘不动摇,依依继续“做工作”:“我的玩具给你玩,好吗?”

“交涉”工作做了很久,小姑娘终于松开了抓车把的手,依依欢快地跳上车,绕操场转了起来。

目睹整个过程的几个孩子妈妈不断感慨:“这个孩子真有办法!”“这哪是3岁孩子的表现啊?太会说话了!”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父母之于孩子,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舍得放开手让孩子学着自己走路。我们要做一个“旁观者”,对孩子少“呵护”一点,对孩子的事情少参与一点,不必想着要帮孩子或者为孩子做这做那,要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走路,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由于依依从小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多,所以她不仅常常自我调节人际关系,而且在同伴们发生不愉快的时候,她还自然而然担起“调解”的担子,在中间做工作,撮合矛盾双方和好。

依依9岁的时候,我们初到烟台安家,第二天依依就认识了楼上楼下几个孩子。其中楼上比她大一岁的海芸和楼下比她小一岁的琳琳,成了依依每天都要在一起玩的亲密朋友。可是,由于三个孩子各有个性,所以每天在一起都会闹出些不愉快,时常不是这个留着眼泪一个人转身上楼,就是那个赌气站在一边黑着脸谁也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