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07

第7章 春秋、战国时期(4)

晏婴有一个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对于能为晏婴驾车也倍觉荣耀。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故意惹路人羡慕。

这天,车夫的妻子听闻晏婴车马经过家门,她从门缝里看了个明白,心里很为丈夫的神情生气。晚上车夫一回到家,妻子便提出要和他离婚。

车夫登时愕然:“好端端地为何要离婚?”

只听妻子说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

晏婴像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但他坐在车上,态度还是很谦虚,神情稳重深沉,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高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如此妄自尊大,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

妻子的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也更敬业了。

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见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记·管晏列传》,典故“得意洋洋”即来源于此,多形容人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齐国君臣上行下效

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摘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文武百官,宴席散后,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耙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射得好呀!”

“箭法妙呀!”“箭法如神呀!”但齐景公听了并不乐!

此事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那么群臣也就很自然地常向大王奉承了。”

齐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却拒绝了,他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齐景公从此也更尊重他了。

知本思义

此典故出自东汉时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三教》,其中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意思为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但多指不好的事。

祁黄羊荐才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有一次问臣子祁黄羊说:“南阳地区缺个地方长官,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很惊奇,因为祁黄羊和解狐素来不睦,便又问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南阳地方长官的官职,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觉得解狐很合适,便举荐他了。”

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地区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我觉得祁午很合适,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觉得有理,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知本思义

此成语首出自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清·龚自珍的《论私》中也说:“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多指某人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伯洲犁上下其手偏袒公子圉

春秋时期的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夏天,楚国派军队进攻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市)。楚军的前锋将领有两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将穿封戍,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圉。穿封戍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公子圉却胆小怕战,所以每每征战,公子圉总是不如穿封戍勇猛,冲锋时,公子圉常躲在穿封戍的后面,逃跑时却比谁都快。

这次与郑国军队的战争刚一打响,穿封戍便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和郑军守将皇颉厮杀开来。几个回合下来,皇颉渐渐力不从心。仓皇之中,皇颉马失前蹄,滚下鞍来。穿封戍跃马飞奔过去,将皇颉活捉。

战争结束后,公子圉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这么好一个机会,平民出身的穿封戍竟然抢了风头,自己却颜面扫地,心下不顺,便耍赖说皇颉是自己俘虏的。穿封戍早对公子圉的仗势欺人怀有不满,这次自然不肯相让。于是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武来。

后来,他们请随军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证人,判定是谁的功劳。伯洲犁命人把皇颉带来,向他说明原委,然后故意把手抬得很高,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圉说:“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接着,伯洲犁又把手压得很低,不屑一顾地指着穿封戍说:“这个人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你看清楚了,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很明显,伯洲犁的话和手上的动作是在有意偏袒公子圉。皇颉也从伯洲犁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指认说是公子圉俘获了自己,还拍马屁说:“公子圉身手过人,骁勇善战,在下服输。”于是伯洲犁便把生擒皇颉的功劳判给了公子圉。不久,公子圉加封,伯洲犁提升,穿封戍被贬,皇颉也得以免罪。

知本思义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自于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是表示玩弄手法,串通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子贡心悦诚服孔文子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为人很谦虚,在卫国名声很大。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与孔子基本生活在同时代的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

“孔圉聪明好学。能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却并不以此为羞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觉得自己在做人和做学问的修为上还不如孔文子,不由得不对其心悦诚服。

知本思义

此成语出自战国时的《孟子》一书中,原文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方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发自内心地高兴,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

“一鸣惊人”庄王称霸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一直很强大,在楚成王和楚穆王时,楚国是南方诸侯国的盟主。公元613年楚穆王驾崩,由他的大儿子熊旅继承王位,他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后,因实权没有在自己手中,所以他并没有像其他时期的楚国新君主一样,雷厉风行地做一些事情,而是终日同嫔妃们寻欢作乐,

楚庄王与大乌不问政事。

有个名叫刘须的大夫,惯于察颜观色,他细观楚庄王举止,认为楚庄王极为贪色。于是,他派专人去郑国,将自己昔日出使郑国时见过的一个绝色女子以重金买到楚国,献给楚庄王。楚庄王一见郑姬,喜得眉飞色舞,高兴地对刘须说:“刘须,你真是贤臣啊!”刘须得到楚庄王的赞赏,又去越国买来越女,天姿国色的越女的到来,更是把楚庄王彻底迷倒。

从此,楚庄王终日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不出号令,只与郑姬越女饮酒作乐,还经常带她们到云梦泽打猎游玩。就这样一连混了三年,致使楚国朝政一片混乱。

此时,晋国上卿赵盾已乘机召集宋、鲁、郑、卫、陈、蔡、许七国诸侯盟会,重新订立盟约,共尊晋国为盟主。楚国的忠臣们见此情形,纷纷议论说:“晋国是楚国的强敌,近年一直与楚国争雄。如果楚国不攻打晋国,晋国也必然会攻打楚国。现在,晋国公然无视楚国而独自盟会诸侯,当了霸主。长此下去,楚国必亡于晋,我们必须力谏楚庄王,与晋国争霸。”

武将伍举冒死寻机会进入后宫觐见楚庄王。只听得钟鼓齐鸣,又见一群宫娥正在翩翩起舞,楚庄王则左抱郑姬,右拥越女,津津有味地欣赏音乐和舞蹈。

伍举实在按捺不住,疾步过去跪倒在楚庄王面前:“大王请了。”

楚庄王斜着眼睛看了一下,见是伍举,问道:“将军来此何事?”

伍举说:“启禀大王,刚刚有人问了个十分奇异而又有趣的问题,臣下不解。臣知大王聪明过人,特来请教。”

楚庄王说:“是什么有趣的问题,连将军都不理解?那你说来听听吧!”

伍举说:“现在有一只五彩的大鸟,停留在郢都的凤凰山上,三年不鸣也不飞,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楚庄王笑着说:“孤王知道,这不是平凡的鸟。三年不动是在定意志,不飞是在长羽翼,不鸣是为了体察民情。虽然三年不飞,但是飞必冲天。虽然三年不鸣,但必定是一鸣惊人。孤王已经知道你的来意,你且退下吧。”

伍举将这个情况转告给楚国的忠臣,大家听到这个情况甚是高兴,都在等着楚庄王的“一鸣惊人”。

可是又过数月,楚庄王依然如故,楚国的前途令人担忧。大夫苏从说:“大王如此言行不一,楚国必将灭亡,我等也难免一死。与其看到楚国灭亡而后身死,倒不如现在进谏而死,也落得忠臣的美名。”

于是苏从闯进后宫,一见楚庄王便倒地大哭。楚庄王问:“大夫为什么如此伤心?”

苏从回答说:“我哭是因为我自己将死,楚国将要灭亡啊!”

楚庄王说:“你如何将死?楚国又如何将亡?”

苏从说“臣下听说‘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大王沉溺于鼓乐声中,不理政事,故楚国将亡。大王要‘谏者斩’,我今来进谏,必定死罪。”

楚庄王听后,抚掌大笑。忽然站起来,左手一把拉起苏从,右手抽出宝剑,郑重地说:“有此忠臣,不愁楚国得不到大治。即日就息钟鼓,罢游猎!”说完,便一剑砍断了系钟鼓的绳索,斥退了正在歌舞的宫女,并且立即上朝理政。

此后,楚庄王实行改革,修明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队,决心同晋国争夺霸主的地位。几年的功夫,楚国实力逐渐强大,陆续向周围用兵,征服了南方的许多小部族和洛阳南边的戎族,又打败了宋国,在周朝王室附近阅兵示威,使得周天子也派人慰劳他。后来楚国又把中原霸主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人们都说:过去默默无闻的楚庄王,几年功夫竟然做了各诸侯的霸主,真是“一鸣惊人”。

知本思义

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汉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楚庄王的原话是:“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多被用来比喻某人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华元尔虞我诈息战争

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大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作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春秋中期时,楚国发展成南方的强国,便想在中原称霸,当时心高气傲的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东方的大国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

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

楚庄王时期的青铜器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宋文公觉得有理,就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但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撤兵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可是现在您倒要丢开从前说的话了吗?”庄王听了无法回答。

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但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30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30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知本思义

上面楚宋盟约上的话出自《左传》,原文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不像你那样狡诈,你也不用防备我。现在“尔虞我诈”这个成语比喻彼此猜疑,互相欺骗,是个贬义词。

结草衔环,有恩必报

古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在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如“结草”“衔环”的故事就是教我们要具备这种品质。

“结草”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这样一来,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