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05

第5章 春秋、战国时期(2)

屠岸夷把信贴胸地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知本思义

该词出自于宋代魏泰所著的《东轩笔录》第四卷:

“聊为相公一网打尽。”比喻将某个团伙或动物群(如鱼、乌等)等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清灭。

虞、虢两国“唇亡齿寒”

晋国钱币——耸肩尖足空首布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成为诸侯当中的霸主。当时在晋国南面还有两个小的诸侯国,一个是虞国,一个是虢国。虞、虢两国同姓近支,关系很密切,又因为都是小国,近邻唇齿相依,于是很早就订有盟约,一旦有事两国互相派兵援救。长期以来,这两个小国就用这种办法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也没有哪个强国能有实力一举同时吞并这两个国家。

这时候,晋国的晋献公为了进一步扩充疆土称霸各国,就想兼并邻近的虞、虢两个小国。但要想吞并这两个小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晋如果袭击虞,虢会出兵救援;晋如果攻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

公元前658年,晋国大臣苟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当时晋国有两件镇国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晋献公每日都要骑驾良驹、赏玩美玉。苟息建议晋献公拿出这两件镇国的心爱宝物送给虞公。但晋献公有点舍不得。

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于是晋献公就答应了。

晋国派出使节来到虞国,向虞公表达了两国交好之意,并将两件镇国的宝物送给了虞公。虞公得到良马和美璧,又自以为结交了强大的晋国,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晋国拉拢了虞国后,就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终于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也只得答应了。

虞国大臣宫子奇听说后马上进宫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不能办的,我们虞、虢两国世代交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而且强国环临,如果失去了虢国这个军事上的盟友,以我们国家的弱小势力,很快就会被别’的强国所灭的!”

虞公却说:“我们已经结交上了强大的晋国,现在晋国终于有求于我们了,我们怎么也不能得罪啊,得罪晋国岂不马上惹祸上身?为了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呢!”于是就同意了晋国使用虞国的道路进攻虢国。虞、虢两国也因此而断交了。

宫子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不久后晋军顺利地通过虞国道路,前往攻打虢国。没有虞国的帮助,弱小的虢国很快就被晋国打败,晋国没有耗费什么气力就取得了胜利。晋军班师回国时,晋军统军大将里克还把劫夺的部分虢国财产送给虞公。

虞公大喜过望,越来越认为结交晋国,放弃虢国是正确的选择,就盛情款待晋军大将里克。里克这时趁机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而且需要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还自以为是有晋国的大军在国内驻扎,其他强国就不敢随意来犯。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借口前去迎接班师回国的里克,他们来到虞国后,虞公出城相迎。晋献公就约请虞公外出去打猎。虞公很高兴地去了,但刚打猎不一会儿,他就看见京城中起火了。等到虞公赶回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国士兵又从虞公的住所搜出了晋国战前送给虞公的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回到晋献公的手中!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成语“唇亡齿寒”比喻两种事物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一方有难,另一方若不能帮助,就必会因之受到连累。而“假道伐虢”的成语典故也是出自上面的故事,作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假道伐虢常用来比喻假意去做某事,而要达到另外的目的。这一谋略对贪利者可以引诱其上当,对不贪不愚的人则很难奏效。

伯乐儿子相马“按图索骥”抓蛤蟆

人们常说的伯乐是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传说他曾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也曾受到过楚王的重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糊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不大功夫便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也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伯乐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伯乐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伯乐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知本思义

“按图索骥”的故事摘编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一书。比喻人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但现在多被人们用来比喻按照某种好的线索去寻找事物,并得到良好的结果。

联姻促成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势力比较强大,而晋国也是中原地区的强国,因此谁也不敢轻易对谁动兵。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回国后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

但晋惠公当上国君后,不仅不履行对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当时还是挺大度的,不计前嫌地对其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穆公这下气坏了,他派军队与晋战于韩原,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这了赎回晋惠公,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人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

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让他日后向着自己,就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也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之后,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晋怀公还让晋国从此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东渡黄河返回晋国,并用兵占领晋国一块土地。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这样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知本思义

“秦晋之好”的故事见于《史记》,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但多是因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暂时的相互利用,亲上加亲,是为了日后的伺机反噬倒扑;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外交辞令,但后来被人们泛指两家联姻,成了褒义词。

晋文公退避三舍胜楚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后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19年之久。

晋文公重耳在战争中在流亡过程中,有一次重耳经过千辛万苦来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楚成王见过重耳后,认为他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不幸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在外交上,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他国的随从和支持,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当时列国争霸,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楚国在占有了长江中游流域地区后,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楚国的势力急剧向北发展,自然与晋国产生了利益上的冲突。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晋文公当然答应相救,他用计使齐、秦两个大国站到自己这边来,这样就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但成王的大将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

于是子玉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实现他当年的对楚成王的诺言,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则又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并且也可以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

在战术上,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被歼灭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很快地将其消灭。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