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38

第38章 宋、元、明、清时期(3)

“以逸待劳”一语首见《孙子·军争》,其中有言:“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以逸待劳”常在军事上使用,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

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的典故实际来自于一首诗,是明朝一个叫梅之涣的诗人写的,诗名叫《题李白墓》,全诗为: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李白像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某日泊舟采石江边,到了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死。有的传说则说当晚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之后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这些游人中,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便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些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看到后,便写了这首诗讥讽这类游人。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不自量力又丢人现眼。

鲁班是春秋和战国之交的鲁国人,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另说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很大创新。当时的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不少发明。后来他被后世人尊为木工和建筑等行业的祖师。所以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那不是不自量力而又丢人现眼么?

后来人们就把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笨拙本领的行为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后来简化为“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知本思义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但“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也常被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张淳“引蛇出洞”捉盗贼

明朝时张淳,字希古,桐城人。明朝隆庆年问,张淳被任命为永康知县。当时永康一带世风颓败,污吏刁民不可胜数,官府还积压了很多陈案,在短短几年里,皇帝就罢黜了七任县令。张淳了解到这种情况,并没有退缩,而是下决心要把此地治理好。他日夜审阅案卷,不敢稍加怠慢,并且他料事如神,断案非常流畅迅速。据说他常常在人们做一包饭的功夫就可以断一件案子。因而百姓送了他一个“张一包”的雅号,用来称赞他断案神速。

永康出过一件盗窃库金的大案,据说是巨盗卢十八所为,但他生性狡黠,出没不定,十多年都没能将其拘捕。御史对张淳的办案能力有所耳闻,就让他负责查办这件案子。张淳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还给自己限期三个月抓获案犯,并请御史亲自监督。御史索性依计而行,时常派人去催问他,故意提醒他期限将临。

张淳显得不慌不忙,似乎并不急于捉拿盗贼,而是像往常一样料理公事。当御史每次派人来问时,他都故意露出尴尬的神色,还在众人面前笑着说:“盗贼逃遁很久了,一时怎么能抓到呢?”其实,张淳做这些不过是用的障眼法,借此来迷惑隐藏的盗匪。他想“如果自己兴师动众的去四处搜捕,盗贼肯定会藏而不出,可能还会逃到异地,何不用个缓兵之计,引蛇出洞呢?因此,他外松内紧,暗中派出得力干将,多方查找盗贼下落。”

一天,有人探知县衙门中一位小吏的妻子长期与卢十八私通,小吏却因惧怕卢十八,还不情愿的做了他的耳目,定期去通风报信。张淳听后心中暗自庆幸,但却装成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放出话去说:自己已经黔驴技穷,破不了这案子了,过几天就去向御史大人谢罪去,并且辞去现有官职。然后又故意让家人打点行装,装出要走的样子。

这小吏果然把张淳的话转告给卢十八,卢十八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继续逍遥法外。张淳见此计得逞,便当机立断,借以其他罪名将小吏拘捕,然后亲自审问。他先是恐吓小吏,说通盗这罪是要被处死的,小吏就非常害怕,便转而又假装好心地教其所谓保全之计,即让他的妻子代为在狱中服刑,而自己出去设法用钱来赎妻子。小吏为了活命,只好托人转告妻子,让她照此办理。

小吏之妻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捎信给卢十八,求他务必来见上一面。卢十八情急之中,也来不及考虑,就急匆匆的来探视。不料,张淳早就在小吏家门附近设了埋伏,正好来个瓮中捉鳖,将其抓获。等御史接到张淳破获盗案捷报时,还不足两个月。

张淳不仅擅长断狱,整顿治安也很有办法。有一年永康大旱,粮食没收成,百姓吃不饱肚子,不法之徒就趁机打劫,并且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胆敢出来抢劫,使地方上无一宁日。身为永康的父母官,张淳对这种严重骚扰治安的行径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就制定了非常时期的严厉法令——抢劫者处死。

一天,有一个人因为抢了五斗米而被拘捕,罪当处死,但许多乡亲都为其求情,希望饶恕他这一回。张淳刚开始不为所动,认为法纪是对事不对人,宽恕了这个人,将来又如何能治众,不杀一儆百,也难以刹住这股蔓延的抢劫之风。但后来又从求情者的口中得知,此人的确不是惯盗,而是因为他家中有一老母需要抚养,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张淳就动了恻隐之心,可是如何才能既不违反法纪,又让他保住性命呢?

第二天,张淳令人解来一名死囚,故意将其用布蒙住了脸,当众宣布以“劫米者”的罪名执行死刑,然后将其毖死杖下。大家都以为处死的是那位抢米者,其实是张淳偷梁换柱,真正的“罪犯”已经释放了。

人们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内情后,无不为张淳的机智和明断是非所敬服,不法之徒也被震慑住了,因为他们惧怕严惩而不敢再行凶。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地方上就恢复了安宁。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详见于《明史·张淳传》,而“引蛇出洞”一语不知最早见何处,其意为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然后再进行想要执行的行动。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明朝末年,张献忠作乱四川,当地山贼横行到处杀掠,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在四川峨嵋山的一处地方,有一帮山贼大肆劫掠,一群百姓慌乱中逃人山中一寺院内,寺中的住持慈悲为怀,收容了难民。

谁知不一会儿山贼追至寺内,非要劫财杀人,该住持认识山贼首领,恳求他们不要伤害百姓,无论什么条件,只要做得到,自己都愿承担。

山贼首领曾受过住持的恩,不好意思一口拒绝,于是想出个鬼主意,好让住持知难而退。于是山贼首领拿出一些酒肉对住持说:“和尚,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吃了这些酒肉,我就放过这些人,决不失言。”

众人哗然!此计甚绝!修行人饮酒食肉,开斋破戒,将必打入畜道及饿鬼,受无量苦。但只见住持拿起酒杯,气定神闲地说:“我以酒代茶,各位饮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块肉说:“我以此肉作菜,先请了。”说完大吃起来。

山贼首领为之一惊,只是有言在先,只好放过所有的人。

此住持于险境之中,为救兵人而别无选择,唯有牺牲自己的信仰而开斋破戒,却不惧落人信仰中的恶道受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此住持可谓真正的慈悲心食肉。后来大家都说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不知见于何处,其实“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偈语是南宋僧人道济说的,全句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道济就是人们常说的济公和尚,关于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嗜吃酒肉,生活落拓,寝食无定,寒暑无完衣,所受布施供养,不久即付酒家,但无故不入富贵人家。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相助。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喝酒吃肉,但仍有一颗佛心,多形容不计较清规戒律,但保有一颗仁心。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清初时的秦淮名妓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陈圆圆很小就没了娘,父亲把圆圆送给了她的姨妈。圆圆的姨妈家境富裕,对陈圆圆也视如己出,从小就给她请了私塾老师。陈圆圆非常聪明,不仅很快就学会了读书写字而且还能写一些简单的诗词。

后来姨妈家境破落,年仅10岁的陈圆圆被卖身为妓,送进了一个戏班学习唱戏,到18岁的时候,已经是苏州大红大紫的歌姬了。

当时有书描述陈圆圆当时的演技和她出场时观众的反应,有这样一句话叫:“独出冠时观者魂断。”用现在的白话来解释就是她这么一出场,观众就是为其声色所惊艳,有让人销魂断魄的感觉。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陈圆圆遇到了冒辟疆,这位冒公子出身官宦世家,长得又英俊潇洒。陈圆圆和冒辟疆一见钟情,很快就发展到了如胶似漆。据说在两个人相处了一段以后,冒辟疆还安排陈圆圆拜见了自己的老妈,两人相见谈得很好,虽说陈圆圆是青楼女子,但是冒老妇人并不嫌弃,口头上也算是同意了两个人的婚事。

当时是明朝末年,有个叫田弘遇大臣因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当了崇祯皇帝的妃子,自己从中捞了不少好处,便再想为皇帝物色几个美女,他向皇上请事假要回老家苏州,说是要去安置先人们的遗骨,皇上也就同意了。于是田弘遇回老家准备在苏州这个盛产美女的地方为他的皇帝女婿再选几个美女。田弘遇的最终意图是万一自己的女儿不行了,找个人将来代替她在皇帝面前为自己邀功请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