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29

第29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一些文人们在品评一些当时的文章时,一见《三都赋》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竞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的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后来《三都赋》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都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知本思义

该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洛阳纸贵”的成语也由此而来,之后便被人们形容为称颂某一杰出的作品受人们喜爱,风行一时。

范宁夸王忱后起之秀

东晋时的王忱字符达,太原晋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晋孝武帝太元中时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故有人称其为王荆州。王忱晚年爱喝酒,一饮连月不醒,或裸体而游。每叹三日不饮,便觉形神不相亲。可说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与王恭、王询俱流誉一时,很受亲友的喜爱和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也就是《后汉书》作者范哗之祖父,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豫章太守,故有人称其为范豫章。范宁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王忱有一次去看望舅舅时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一下。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心里很不高兴,便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先说话,于是两人对坐了一会,张玄觉得自己是在别人家,长坐不是办法,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

范宁听了这话,觉得王忱并非孩子气,而是心胸挺开阔的,又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起之秀啊。”

王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知本思义

该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其中记载范豫章谓王荆州说:“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多用来夸赞年轻人。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朝廷的皇帝苻坚控制了中国北部,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国富兵强。但苻坚志在统一天下,此时只有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建元十五年(379),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30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97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

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算了吧,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

此后,苻坚的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劝他不要伐晋。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国力雄厚,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这事弄得他食不甘味,睡不安稳。

这时,暗自反对苻坚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90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八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20多万先锋部队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计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也有点害怕的了,他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有点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被征服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前燕皇室慕容家族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慕容宗族的子弟跃马披甲,遍地狼烟;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乌丸相续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

前燕皇室余党慕容冲率众登长安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飞矢满身,血流遍体。最后,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从长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慕容冲纵兵大掠长安,死者不可胜计。

苻坚逃到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羌族首领姚苌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奔,身边只剩下十余个侍卫,姚苌大将吴忠驰马赶到,把苻坚捆起来送到新平,继而姚苌又派人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骂:“国玺已送晋朝,怎能送给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叛贼!”姚苌又让苻坚把帝位禅让给他,苻坚又骂:“禅代是圣贤之间的事。姚苌什么东西,敢自比古代圣人!”姚苌羞愤,派人把苻坚缢死在新平佛寺,其时苻坚年48岁。

知本思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四字也行,比喻稍微有些风吹草动,鹤呜叫,就认为是敌人来了,便紧张害怕得要命,故常用来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祖逖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这一典故源自于生活在西晋和东晋之交的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今河北省定兴县)人。父亲早逝,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深得邻里好评。但他的性格活泼贪玩,15岁时还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

到18岁时,祖逖像是突然开了窍,开始励志读书,鸡鸣之时便起床舞剑,天亮后学习经书,四五年内,便已博通今古,武艺高超。他常到京城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求教。凡是见到过他的人,都不由赞叹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祖逖24岁时,担任了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之职。他有一个同事,叫刘琨。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两个人因为意气相投,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谈论时事,谈如果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于是同床抵足而卧,常常上刚刚入睡,鸡便开始叫了起来,祖逖便叫醒刘琨说:“鸡都叫了,还能安稳地睡觉吗?”于是取过双剑,就在庭院中舞起来。刘琨也赶紧起床取了双剑,和祖逖对舞起来。

之后祖逖走上仕途之路,先为司州主薄,齐王同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等职。西晋灭亡后,他又肩负起了恢复故国的重任。

知本思义

“闻鸡起舞”是历史上著名的励志故事,很多史书都有记载,原意指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或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奋,早早起床练功学习。

祖逖击楫中流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年轻时,晋怀帝司马炽在位,这是个傻子皇帝,他在位期间皇后贾南风专权,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中原一带经过多次战争的摧残,变得人烟稀少,永嘉五年(311),汉国刘聪又派大将王弥、刘曜攻陷洛阳,纵兵抢掠珍宝,焚烧宫室、庙宇,挖掘陵墓,杀晋太子铨及官吏、百姓3万多人,晋怀帝被俘,西晋随之灭亡。

这时,祖逖带领亲族、邻里几百家人向南方逃难,几经辗转,来到淮泗(今安徽省境内)。一路上,他让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马车上,他自己则步行。所有的粮食、衣服、药物都作为公用。遇到散兵游勇搔扰,都是他带人去和他们纠缠,遇到土匪枪劫,是他带人去把他们打退。因此,他自然地成了这支逃难队伍的“总领队”,无论老少,都听他指挥。

在率部渡江南下时,祖逖立于船头,船下江水滚滚东流,他看着渐渐远离的故土,流离失所的人们,国破如此,不由感慨万千。当船行到江中时,他用手敲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不收复中原,有如江水决不复还。”

公元317年3月,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第二年称帝,这就是东晋王朝。司马睿闻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苏铜山县),便派人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为军谘祭酒,调他驻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苏丹徒县内)。

晋元帝司马睿也是个平庸的人。当时北方中原地区大部已为北汉国占领,司马睿只想偏安一隅,图取眼前安乐,不思北伐。祖逖向晋元帝进谏,说:“中原大乱,两京颠覆,都是因为藩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遂使戎狄有机可乘。现在中原百姓遭受异族掳掠,心怀激愤。大王如果能委派战将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响应,那时不仅失土可复,国耻可雪,大晋朝也能转危为安了,请大王考虑。”

司马睿采纳了祖逖的建议,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支给他1000人的粮食,3000匹布,却不发给他铠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祖逖只带了跟随他逃难而来的一百来个人家,租了几只大船,横渡长江北上。船划到中流,祖逖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他已年过50,回想起青年时代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而中原地区先是藩王混战,后受匈奴铁骑的蹂躏,山}9——):}破碎。现在虽受命去收拾旧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纸空文,3000兵士是一个空诺,所有的就是眼前这三四十个青壮,一百来老少。但是,头可断,志不可灭。只要有当年的志气在,定能开辟一个新天地。祖逖拔出佩剑,敲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决不返渡!”言辞壮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动。

渡江后,祖逖带人停留在淮阴。他在这里铸造兵器,招募壮士,很快招募到2000人。祖逖然后带领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北进,首先占领了谯城(今安徽亳县)。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于谋略,还严于律己,生活也非常节俭。只要有人立功,他便立即奖赏,不等明天。在驻防地区,他不仅督促、帮助百姓搞好农业生产,还督促自己的子弟参加生产劳动,自己打柴烧。中原久经战乱,到处有无主尸骨,祖逖派人收葬,还进行祭奠。所有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动。

当时北方主要的军事势力是石勒,他自称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祖逖连续攻破了石勒军支持的堡、坞等割据势力,击败了石勒的援军,派部将韩潜进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则进驻雍丘(今河南杞县)。这一来,整个黄河以南土地都被祖逖收复,重归于晋朝管辖。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在《晋书·祖逖传》上有详细记载,祖逖说:“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从此便形成了击楫中流的典故,一般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中说:“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中说:“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现多比喻人立志奋发图强。

刘琨枕戈待旦

生活在两晋之交的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辈是世家大族,其祖父刘迈,有经国之才,曾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清高冲俭,官至光禄大夫。刘琨少有“俊朗”美誉,与年龄相近的志士祖逖俱以雄豪闻名,他工于赋诗,亦颇负文名。

刘琨二十六岁时为司隶从事,之后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执政后,刘琨任记室督,又转从事中郎。刘琨的姐夫是司马伦之子司马萼,所以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被委以重任,从而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斗争中。司马伦篡位后,刘琨迁太子詹事,之后刘琨在动荡的时局中挣扎浮沉,一心想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