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02

第2章 上古、夏、商、西周时期(1)

许由洗耳恭听巢父劝说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主政时,不但自己治理天下兢兢业业,还能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所以他在位时天下太平,四方安宁,官员尽力办差,百姓安居乐业。

当尧上了年纪时,他开始物色继承人了,他听说一个叫许由的人非常贤能,便想把帝位让给他。但许由是个以不问政事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今河南省登封市),在此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对他更加敬重了,便又派人去请他,还对他说:如果你坚持不接受王位,那么希望你能出来当个“九州长”吧。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后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用水洗耳朵。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洗耳朵干什么。许由就把尧让他出来当官的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但巢父听了许由的话,冷笑一声后不屑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自洁的名声呢?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找的,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你可别沾污了我这头小牛的嘴巴!”巢父说着就牵起小牛,径自走向颖水的上游去了。

许由听了自惭不已,立即又用池中清水洗耳朵和眼睛,表示他愿听从巢父忠告,不再以好名声自居了。

知本思义

“洗耳恭听”的典故就源自于上面的故事,该故事首见于魏晋时的皇甫谧的《高士传》。本是指听了不该听的话,要洗干净耳朵清静一下。后其意转变为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现在一般用作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周文王羑里之厄演八卦

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大贤人,生活在三千多年前,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虽然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但周武王正是在他父亲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才做到的。

姬昌出生于一个诸侯国君之家,其祖宗建国于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之下的“周”地。姬昌当政时,实行仁义为本的治国之道。老百姓们都很爱戴他。

《史记·周本纪》中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勤于政事,也曾被商朝朝廷封为“西伯侯”,当政数年后,所治之地人口渐多,社会太平,实力渐强。

姬昌实力的增强,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昏庸无道,亲近小人,其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信服他,这恐怕不利于朝廷。纣王于是派人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把他在这里关押了数年,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姬昌虽身陷囹圄,但他忍辱负重,等待翻身的机会。在被囚禁时,他也没有浪费时间,而是精心致力于研究八卦,终将其演绎成六十四卦。

姬昌的臣子闳天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

回到国内后,姬昌继续实行仁政,他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提倡“怀保小民”,在治国上实行“裕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征收租税方面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让老百姓多有剩余,于是人们的生活都衣食无忧;在经济方面,他鼓励经商,对往来于周地的商人不收关税;法治上也不再严酷,有人犯罪妻子亲朋都不再连坐。姬昌自己则生活勤俭,他穿普通人衣服,还常到田间与人们一起劳动,因此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当时商纣王实行暴力统治,各地反抗不断,他却不反思自己,而是派军队东征西讨,弄得国家民不聊生。姬昌觉得商朝的统治已然腐朽,下决心灭掉商朝以改天换地。后来在姜尚的辅助下,他先去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国,把这些诸侯国争取到自己这边来。接着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又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地,开始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完成了对商朝都城朝歌的“钳形”包围,为其子姬发灭商兴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不久后周文王染病而死,其子姬发继承遗志,率大军进攻朝歌,双方在牧野开战时,商朝由奴隶组成的军队因为不满商朝的统治而临阵倒戈,遂与姬发率领的军队一起向朝歌进攻,商纣王见败局已定自焚身亡,这样商朝被灭,姬发建立周朝,他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即王位后,追尊其父姬昌为周文王,效文王仁德治国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的社会风气,使得周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知本思义

“羑里之厄”的故事见于不少史书,一般指某人被拘于某个地方,限制了人身自由,被囚禁或经受牢狱之灾,不能自由活动等。

姜太公钧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名叫姜子牙,又名姜尚,字飞熊,生于商末周初时期。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胸怀济世之才志,可是大半生怀才不遇,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轻时他曾经在商朝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无情,转眼已到了垂暮之年,两鬓白发苍苍,仍一事无成。心里也非常郁闷,便想找时机一展雄才。

当时的商纣王荒淫无道,残暴不仁,整天沉湎酒色而不问民生疾苦,使得奸臣当道,无辜的忠良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不过,这时身为商纣王之臣子的西伯候姬昌却胸怀大志,爱惜百姓与有志人才,他四处寻访智谋贤士,准备统一天下。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但内心清楚天下的形式,而且对周文王的为人与求贤谋业的心理了如指掌,他知道欲成大事者必是择尽天下良才,而渭河一带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辖范围,于是他想为自己创造时机,便假借垂钓之名到渭水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召见。

但姜子牙只是一介平民,姬昌是诸侯王,要见他是不太容易的,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还做了些不同常人的举动,他将鱼钩弄成直的,也没有放鱼饵,且离水面有三尺高。不但这样,他还一边垂钓一边悠闲地自语: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

有人见了,觉得他是个傻子,就走过来告诉他这样是钓不到鱼儿的。可姜子牙笑着说:不要心急,鱼儿自己会上钩的,老夫在此虽然是垂钓,但并非本意,该上钩的鱼儿自然会上钩。另外他还做了很多反映时局、预言形势和抒发自己志向的诗,如这样一首:

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人们听了他的诗大多不解,觉得他不是个傻子就是个圣人,就将他做的一些奇怪的事传述开来。不长时间,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垂钓,最终惊动了求贤若渴的姬昌,认为这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呢,就派人去请。没想到姜子牙看到来人是姬昌的手下,不理睬地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来人只好空回报告。

文王姬昌是个有心人,他对这位垂钓老头儿的言行举止仔细地想了一番,终于恍然大悟:也许这个不同凡俗的怪老头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天下奇士呢,自己应该亲自出马求教。

姬昌亲自去请姜子牙。他来到渭水河边,毕恭毕敬地施礼求教。这时,姜子牙纵论兴国大计,真是句句珠玑,滔滔不绝。顿时,使姬昌惊讶于这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竞对天下大事如此明了,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姬昌还发现姜子牙对治国之策、经济之道及兵将调遣之法都有很深的学问。于是他认为这位老者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人,便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让他坐上自己的马车,自己则在一边随从。终于,已经83岁的姜子牙出山当上了西周的大国师。

在姜子牙的大力辅助下,西周国力果然日渐昌盛起来,国力越来越强。姬昌死后,姜子牙辅助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起兵伐纣,终将商朝灭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历时八百余年的周王朝。

知本思义

姜太公直钩钓鱼的故事,历史上很多史书和小说都曾写到,延伸出来的意思是有目的地找到某个人或吸引某人的注意,现在多泛指某些人愿意做某些事,或让人上当受骗等。

姜子牙爱屋及乌规劝周武王

商代的最后一个帝王是商纣王,史载他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他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后不久周文王逝世了。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旦),异母姬奭即召公奭)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两军在牧野展开决战。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大部分人阵前反戈,反成了周的军队,于是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

这时的周武王基本统一了各诸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宦官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召公爽、周公旦等商议。姜太公说:“臣闻爱一个人,会连他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也非常讨厌,不如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但召公奭说:“我认为不应该全部杀掉,而应该杀掉有罪的人,无罪的人应该让他们活下去。”

而周公旦则主张说:“应该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家里,让他们种田或从事其他行业,我们对待人,无论是新认识的,还是老朋友,只要是好的人才,我们就应该任用他们,使他们发挥才能。”姜太公是军事家,所以不以杀人为意;召公爽负责管理职务,所以赏罚分明;周公旦是治国能手,儒家学派的先驱者,为孔子所尊崇,所以他主张以仁义之心对待商朝遗民。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及“爱屋及乌”一语在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都有类似的记载。此外,

《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多用来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生于商末周初,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这时候的周成王才十三岁,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这时纣王的儿子武庚也活跃起来,他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便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夷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绝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调兵打仗的权利,只要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太公望迅速带兵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周公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