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4182800000034

第34章 名人母教ABC(1)

培育名人的母亲榜样

母亲是孩子一生的标杆——东子

爱迪生的母亲南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爱迪生自小有两大障碍,一是没有学历,另一是耳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成长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他一生留下了1093件发明,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东西,有很多都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的成功,全都是得益于他母亲对他的早期教育。

爱迪生的父亲塞缪尔与母亲南希于1828年结婚。南希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婚后共育有七个孩子,爱迪生是最小的一个。

爱迪生小时候长得很难看,尤其头发十分稀少,而且身子也很瘦小,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

几乎所有看着爱迪生长大的乡邻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对所有的物体都感兴趣,常常试图用手去抓这抓那。在他3岁时就会看到他静下来像大人一样思考,并学着大人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爱迪生开始张嘴说话时总喜欢问这问那。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都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他的母亲是个例外。

一次爱迪生问父亲:“为什么刮风?”父亲回答:“爱迪生,我不知道。”

爱迪生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父亲说:“你问你母亲吧。”

爱迪生便找母亲问去了。后来南希对丈夫说:“你不能总对孩子说不知道,要尽量回答他的问题。”

爱迪生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不见爱迪生回来,很焦急,便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爱迪生。

母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

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便自己孵起了小鸡。母亲一看大笑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

“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母亲便把人不能孵小鸡的原因讲给他听。爱迪生很佩服母亲的学问。

由于爱迪生对许多事情感兴趣、去探索,所以他经常会遇到危险。一次,他到储藏麦子的房子里玩,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差一点窒息而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才幸免于难。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4岁那年,他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结果,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后来爱迪生的父亲塞缪尔做屋瓦生意,爱迪生便经常到父亲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实验,这个实验使爱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

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奥茨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爱迪生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爱迪生还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爱迪生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爱迪生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爱迪生玩!”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爱迪生在一起了,即使爱迪生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

爱迪生7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父亲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最后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定居下来。

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本该上学的他去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由于这一场猩红热,爱迪生的一只耳朵聋了。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

这时,7岁的爱迪生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他想自食其力。他对父母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爱迪生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父母也就答应了。

爱迪生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爱迪生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于是生意不错。过了一些日子,爱迪生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爱迪生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爱迪生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美元。

爱迪生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爱迪生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地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上课。

爱迪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个性依然没有改,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安静地听讲,只有爱迪生忽然举手发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

不久老师把南希叫到了学校,对她说:“爱迪生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

南希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爱迪生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会教我的爱迪生,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南希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里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全力教育爱迪生,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此后,在母亲的教导下,爱迪生这个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学的“怪”孩子,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开发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司马光是伟大的史学家、卓有建树的政治家,同时也是着名的思想家。他在北宋开创“涑水之学”的思想流派,影响很大。他在哲学方面所做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提起司马光,人们都会想起这样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的成长得益于他的母亲。

司马光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风严正。司马光的先辈和他们这一辈,多是好学上进,从祖父司马炫到司马光这一辈,有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大历史学家,其父司马池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知识分子,虽家藏万金,却专心读书,锐意进取,曾长期任掌管皇家藏书阁的三司副使。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亲一样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但又教导有方。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司马光成长为宋代宰相。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由于父亲忙于公务,母亲便承担起儿子的启蒙教育。司马光是个急脾气,读书学习常常只图进度而不求甚解,比如一篇文章连读几遍也不能牢记在心。常常是同窗们都背课文了,可他心中却了无痕迹。小小的司马光为此事非常烦恼,总觉得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

母亲聂氏知道了儿子读书的毛病,便耐心地劝导他说,学习,一是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启蒙阶段应打好牢固的基础;二是要有自信和耐性,不可抱怨和泄气,这也是做人的道理。母亲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

为了培养自己的耐心,司马光在别人游戏的时候,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心无旁骛地苦苦攻读,直到能在母亲面前把书全部背诵下来才去玩。

母亲看到儿子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便着手循序渐进地加深课文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司马光7岁时不仅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解《左氏春秋》,而且还能自编故事逗母亲开心。

司马光在母亲教诲下,学习进步很快,已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自觉性的学习,阅读量不断增大。15岁时,他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时人称其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这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聂氏不仅关心司马光的学业,而且还从小注重培养他的人格,要求他做人要求实、有气节、光明磊落。

大概在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的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可女仆烫核桃的情景被父亲看得清清楚楚,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的不诚实。

这件事后来也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对他说:谁剥开了核桃是一件小事,可撒谎的恶习却是一件大事。撒谎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司马光终于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成年后的司马光沿着读书做官仕进之路节节高升,多数时间是任学士、翰林等职。他一生光明廉洁,反对纳妾,夫人亡后坚持不续娶,历来传为佳话。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霍英东的母亲刘三: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提起霍英东,在香港和大陆几乎是家喻户晓。在香港超级富豪中,霍英东事业的起点算得上是最低的,当许多香港人已腰缠万贯时,他还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在历尽艰辛和磨难之后,他凭着顽强的作风,终于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船民之子,发展到拥有数百亿元资产的超级富豪。然而,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默默支持霍英东的伟大女性——他的母亲刘三。霍英东于逆境中奋起的成长历程,和他母亲给予他的影响是同步的。

霍家原籍广东省番禺县,霍英东的祖父霍达朝依靠一艘帆船,往来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水网地区,做货运生意,以维持生计。清未,举家迁到香港,生活还过得去。到霍英东父亲霍耀容的手上,则靠租船做货运生意养家糊口,加上他父亲体弱多病,家境每况愈下。

刘三,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成年后,嫁给霍耀容。她生有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其中第三个男孩就是今天的大企业家霍英东。当时一家七口以船为家,劳动与生活全部挤在一条小船上。

水上人家最怕台风,那时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渔民出海一旦遇上台风,就只好听于由命了。1930年夏季的一天,霍英东的两个哥哥随同母亲和叔父,乘驳船从避风港出海接运货物。在返航途中,台风骤起,巨浪掀翻了霍家的驳船,四人全部落水。刘三抱住一段残橹,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被风浪吞噬,悲痛欲绝。当她被救起时,已昏迷过去。霍母醒后,面对着无情的大海,发疯般地呼唤着两个孩子的名字……两个孩子的惨死,给霍耀容以沉重的打击,不久便在悲伤中离开了人世。

连遭不幸,给年轻的霍母以沉重的打击。一些好心人劝其迁回内地老家投亲靠友。但她思之再三,认为这不是出路。当时,对穷苦人家来说,唯一可行的,就是挺起腰板,依靠自己,才能挑起养育三个孩子的重担。

霍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子,一旦深思熟虑,认准了的事她就不再动摇。为了改变生活环境,不让子女再被大海吞噬,霍母决定结束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上岸定居。她带领子女迁到湾仔贫民区,开始了新的奋斗。

霍母虽不识字,却精明能干。霍母没有文化,她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的难处。她非常希望英东从小好好读书,学成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好日子。

霍英东6岁开始上学。入学前,母亲为其举行了启蒙仪式,煮了三个红皮鸡蛋,说吃下去,升学考试能够连中“三元”。同时,她又用棋子饼和葱供奉孔子,祈求圣人赐给霍英东以聪明。

霍英东进了帆船同业义校。那是一所免费学校。为了激励英东认真读书,霍母晚上有空,经常对英东讲述她小时候听到的发奋读书的故事。英东很懂事,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他用功读书,成绩优良,在义校读到三年级时,转入敦梅小学。这所学校是要收费的,但有一个免费班,只招收30人。应考学生必须写一篇作文,择优录取。霍英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1936年英东13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着名的皇仁书院。这家书院虽收费昂贵,但为了儿子的前途,霍母起早摸黑的打拚,同时又省吃俭用,竭力让儿子能交上学费,继续完成学业。

霍母既为英东的自强上进、成绩优良而感到高兴,同时又严加管教,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儿子认识到贪玩有害的道理,霍母曾多次把英东叫到面前,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启发英东克服贪玩的毛病,做到合理支配时间,把书读好,将来干一番大事业,为穷苦人家争口气。这使霍英东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为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霍英东在皇仁书院读到第三年,高中快毕业了,不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进犯香港。皇仁书院被迫停办,霍英东的学业就此中断。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霍家母子伤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