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4182800000021

第21章 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19)

因材施教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有意识的给予夸大性的赞许来满足这一人类的共性——虚荣。激励和调动孩子的潜能。所以说兴趣是立志的前提,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试想,凿壁偷光的故事是靠父母苦口婆心的唠叨而发生的吗?歌德巴赫猜想用去几麻袋演草纸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白水中捞月的故事,无一不是兴趣痴迷的缘故。古今中外,数不尽的精彩故事都源于兴趣,可见兴趣有无穷的动力,是内因作用的源泉。

题海战术,疲劳战术,限制孩子活动控制孩子打游戏,看电视等都不如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其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搞个测验,如果被动的把一个字写二十遍,不如他在读书时碰到一个生字,自己亲自查一下字典,不用写就能记下来,并且能记住这个字同时具备的几个读音或几种释意。

兴趣是儿童行为最直接的内驱力,它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影。广泛而有益的兴趣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它可以使儿童开阔眼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为他们思维与想像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实践证明,成功的、强有力的支柱之一就是对该事物的浓厚兴趣。没有兴趣,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个“兴趣”,否则做什么都会觉得很没意思,都会感到痛苦。如此,还能有什么效率可言,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对于孩子来说,在求学阶段,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力,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保证。因为如此,他才会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负担,他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他的学习效率也才会得到提高,收获也才会多多。

有的家长也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可是出于担心这样的兴趣爱好影响学习、或出于其他方面的顾虑等等,竭力阻止和破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举动。对于孩子的积极兴趣,做父母的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不要轻易伤害孩子内心的激情。

带着浓烈的兴趣去探究世界,孩子才会有一个富庶的人生!请母亲们站在孩子的角度,高瞻远瞩,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成长的拐杖,引领他走向更高更强更远的未来!

要多带孩子走出去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里,生活在鸽子笼一样的居室里,人们室外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弱,孩子们的室外活动自然也越来越被忽视甚至受到限制。过去,傍晚时分,一群孩子在空旷的操场上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追逐打闹的情景,现在越来越难以见到了。

除了因为现在都市建筑越来越星罗棋布,孩子们玩耍的空间被蚕食这一客观因素外,孩子们被剥夺了室外活动权利的原因主要来自父母的思想。

一来,现在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守护在孩子左右。要孩子到外面玩耍,万一摔着或者遇到更大更可怕的意外怎么办?再说,出去玩多累啊,外头有风有沙尘多脏啊……总之,让孩子呆在家里最安全,最让父母放心。

二来,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多大呀,放学回家有写不完的作业,哪有时间出去玩?

第三,出去玩找谁啊?家家的孩子都关在屋子里,自己家一个孩子在外面,也没意思,趁早就别出门了。曾有朋友对我诉苦,孩子想下楼去玩,苦于没有伙伴。她就给孩子支招:给同学打电话啊,邀请他们出来一起玩。结果孩子打了十多个电话,竟然一个孩子也没叫出来。不是父母不同意,就是因为作业没写完。结果孩子失望地取消了下楼玩的计划,不住地叹息:“真没劲!”

基于这几点,孩子们即便有一点享受玩耍的时间,也只是独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玩游戏机……

在家里如此,到了学校孩子们更是没有了室外活动的自由。以前学校还经常组织春游等活动,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不搞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来组织一次活动要花费很多时间,学校舍不得;二来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孩子老实呆在教室里最省心。

结果,孩子们终日从家到学校,过着“笼子式”的生活。有人把现代的孩子称为“温室少年”,而且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发现患上了自闭症,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发出“生活真无聊”的感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户外活动不可缺少。所以,不仅要让孩子快乐地玩,而且要从家里玩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

因为第一,室外活动可以增加孩子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格。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孩子,往往身体结实,抵抗力很强,不容易感冒,也很少患其他疾病。而那些终日被关在家里,夏天怕中暑冬天怕冻着的孩子,越是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体反而越娇弱,仿佛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一点风雨。

第二,走出家门,孩子有更广阔的空间放飞心灵,收获快乐,身心都会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助于张扬孩子的个性,满足孩子自由、好动和探究的天性,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三,到外面的世界玩耍,可以有更多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对增长孩子的见识、开拓孩子的眼界大有裨益。

第四,室外活动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使孩子在和他人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收获友情,而且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如何互谅互让,如何遵守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等等。

第五,到外面的世界里玩耍,可以提高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在逆境中求发展的毅力,以及增强不断探求新知的学习欲望……

总之,当我们的家长一味地致力于孩子的智能发展的时候,我想说:别忘了带孩子到外面的世界里尽情玩耍。

我对依依室外活动的安排主要分三种方式:每日的户外运动、每周的近郊游玩、每年的远足旅游。

从可以把依依带到外面玩那一天起,我就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带依依出去玩。等到她可以独自下楼玩耍了,户外活动就成了她作息时间表上永远不变的一项内容。上学后,为了保证依依玩耍的时间,我特意找到学校,为依依争取到了“作业缩水”的特权。于是,每天放学后,她用最快的速度做完该做的作业,就下楼尽情玩耍。溜旱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皮筋……无论冬夏,常常玩得满头大汗,兴致勃勃地回家。

而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我就带上依依去近郊游玩。或者步行,或者骑上自行车,在鲜花盛开的季节,和她一块上山采野花,编织美丽的花环。和她一起高吟着“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广场迎着春风放风筝;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带她去海边,听海鸥高歌,套上救生圈到海里畅游,或者赤着脚丫在沙滩上徜徉,捡拾贝壳、抓小螃蟹……我还带她到河里摸鱼虾,尽情在溪水里嬉戏;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和她一起到丰收的果园里欣赏枝头累累硕果,和当地农民一起收割庄稼,感受丰收的喜悦;而雪花飞舞时,我带她去开阔地带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滚、奔跑……一年四季都有玩不完的游戏,都有无尽的快乐。

除了上山下海,我还带依依去公园、动物园……在生活过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公园、动植物园都留下了依依的笑声。

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和美丽,它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我们不该让孩子远离它。周末,带上孩子去尽情地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孩子投身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会越来越敏锐,想像力会越来越丰富,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各种生物的了解也会越来越细致,而且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会越来越高的。

同时,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这可是一笔难以衡量的财富。依依在《玩过小学》那本书里,用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渔翁一日”、摘苹果、坐在电动车上去郊游等等的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依依的快乐。这些记忆会陪伴孩子一生,哪怕人到暮年,每每想起,相信她都会微笑。

周末的时间,我就这样带依依做近距离的游玩,而假期是旅游的最佳时机,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浪费掉的。我一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依依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有多奇妙,在别的孩子为上补习班奔忙的时候,我却带着她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去大连游览老虎滩,去西安看兵马俑,去青岛、杭州、哈尔滨、长春、济南……或者去乡下奶奶家、姥姥家,到农村的辽阔天地里尽情玩耍。

十年来,我带依依游历了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广东、陕西、北京、天津等10余省市的60多个城镇、乡村,在快乐的游玩中,孩子学到了太多课本无法给予的知识。

这不,2008年暑假,我驱车3300多公里,带他游览了东北的14个城市,出游刚刚归来,她就忙着整理日记,撰写出游的见闻与感悟。因为“见多识广”,孩子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谈资丰富,在写作文的时候内容充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看问题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了。

很多母亲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连平日里一点点时间都不舍得给孩子玩,更不用说拿出整个假期带孩子周游世界了。大部分孩子的假期是在补习班、特长班里度过的,出去玩只是梦想而已。我想,学生为什么要有假期?自然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经过一学期紧张的学习之后,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可是如果让孩子在假期里没完没了地写作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玩耍的时间全部占用了,那么放假还有何意义?

还是把眼睛从课本上移开,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同时给孩子一个学习更多知识的天地。除了课堂除了课本,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它们在大自然中,在外面的世界里……

要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书的种类和数量空前丰富。可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代人的阅读率正在下降。2007年国民阅读率为48%,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国人不读书。

“读书”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成了过时的行为,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呢?可以想见,这不读书的半数国人,在做了父母后,是否重视孩子的读书行为。

且看看下面几个数据:

有人对60名孩子做过一项调查,每周课外阅读3-5小时的中小学生占36%,每周课外阅读3小时以下的中小学生占45%,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占19%。

关于不读书的原因,40%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读课外书,10%的学生表示无课外书可读,30%的学生称没有读书氛围,20%的学生表示家长、老师不赞同读课外书。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在许多农村中小学,不知道四大名着是什么的学生不在少数,即使知道名称,把里面的人物互相混淆的也很多。很多学生读书不多,对课本的知识又不感兴趣。而且即便读书,男孩子大多喜欢武侠小说,女孩子则喜欢言情小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学名着和科学着作深邃难懂,读不懂也不愿读。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外国作家各3名,结果“写不出”、“不知道”的占13%。能写出来的则高度集中在鲁迅、李白、巴金、冰心这四位作家身上,另外还有9%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而写外国作家更是笑话百出: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频频出现在学生的答卷上,填“写不出”的要占到52%;能写正确的,也像中国作家的情况一样,高度集中在高尔基、安徒生、莎士比亚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身上。而学生们获取这些作家名字的途径基本上是语文课本。

在对“爸爸妈妈最近推荐或强迫我看的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调查时,30%的学生填了教辅和作文参考类图书;有10%的家长向孩子推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体局限于中国的四大名着和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而家长从不关心孩子阅读,不向孩子推荐书籍的,竟为28%;50%的孩子只有在假期和双休日有看课外书的时间,42%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类助学辅导班填满,能够自由阅读和玩耍的仅占8%……

通过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当今孩子的读书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关闭阅读这扇门?

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剥夺和遏止孩子课余得到心灵抚育的机会,关闭了孩子通往课外书籍的大门。这只手就是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社会普遍认为孩子读课外书,与考试成绩不会有太大关系,衡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还主要凭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来说明。

所以在这只手的操控下,父母普遍认为分数、成绩是第一位的。在父母看来,孩子只有考上学才算成才,有多少家长对高考落榜的孩子说:“这些年的书白念了!”而考学靠的是分数,不是看你读多少课外书。所以,做父母的不仅不支持孩子看书(有多少家长没收或者干脆撕毁孩子正在看的课外书),而且剥夺孩子看书的时间,一味逼孩子学习。

我曾与一位家长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他说:“我儿子现在都快小学毕业了,从不看课外书,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几名。可见,不看课外书就是好,不分散学习精力啊。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帮助,我看纯粹是瞎说,是让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我坚决不给孩子买课外书,也决不让他看课外书。”

有一位家长曾经向我感叹,她的孩子语文成绩不是太好,她知道要提高语文素养不仅仅只靠学习语文课本上的那点知识,而是需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可是,每天看着孩子早7点出门,晚6点回家,写作业要到晚上10点,偶尔作业少点,孩子还想玩一会,她实在不知道该让孩子什么时候看书。

就这样,在分数和读书之间,我们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却冷酷地将后者从孩子的生活中剔除出去了。“读书”逐渐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奢望……

我们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想一下,当我们也是孩子的时候,谁不曾幻想得到潘多拉的魔盒,放飞最后的希望?谁不曾幻想骑上巫婆的扫帚,独自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谁不曾幻想采撷到神仙的七色花,实现美丽的七彩梦想?谁不曾幻想拥有神奇的飞毯、魔杖、百宝箱、神笔……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做了父母,就要剥夺孩子这些梦想呢?没有这些美丽的梦,孩子的童年该是何等的黯淡无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