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有中等生
4182600000026

第26章 “中等生”要记住的几个“重要”(3)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一门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使孩子动脑又动手,心灵手巧。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尽管动手劳动会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劳累。但劳动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还可以增添孩子的自信心。

5、吃苦能力为孩子人生添彩。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是千娇百宠。这些家长或者自己曾吃过苦,抱着一种补偿心理,或者是生活很富有,想让孩子和自己“享福”,为此无度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百般溺爱,不让孩子吃半点苦。

其实,吃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强,它的生存空间就越大。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须的一种营养。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家长就应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历练他的意志,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强健的体魄,也为了让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从小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女儿依依的吃苦能力。从自己打理自己,帮助料理家务,到乡下参加农业生产;从出游在外,到在家学习,该吃的苦头我都让她“品尝”,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是倡导快乐教育吗,怎么还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啊?我所倡导的快乐,不是随心所欲为追求享乐而获取快乐,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的快乐,通过付出努力征服困难而获得的快乐,这样的“乐”才是实乐大乐。

最初,让孩子吃苦我也心疼,但是看着孩子日渐坚强自信,我心想:这苦吃得值!当然,让孩子吃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切不可让孩子做超越极限或无法承受的事。由于依依自小有这种意识,所以每次劳动她都很高兴,每次爬山、远足、旅游她都很开心。我买车几年了,大多时候就在楼下停着,无论是上学还是逛街购物(游玩),她从来都没有要求我去送送她,有时我看天气不好或者时间来不及主动提出送她,大多时候她都推却了:“爸爸没事,我自己坐车去行!”

如果你是家境好的家长,请不要忘了让孩子尝尝酸甜苦辣,看看百样人生;如果你是一般家境的家长,也不要忘了给孩子品尝苦辣酸甜,磨练孩子的坚强性格。

快乐比成功重要

人类现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成功。

于是,有关成功励志的书籍铺天盖地,而且本本畅销,成了人们手中反复研读的“宝典”;报刊亭里摆放的杂志,与“成功”两字沾边的名字也越来越多,非成功类杂志,也大都开设成功类栏目,介绍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展示成功者的辉煌人生、介绍成功经验和秘诀……

报纸,成功人士总是唱主角;电视,成功人士频繁亮相;广播,成功人士的声音经常传出;网络,更是成功人士的乐园……

几乎没有人不向往成功,在普通大众的眼里,成功那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呀!一个人取得了成功该是多么伟大和了不起呀!

可是,成功了就快乐吗?不尽然。

东子有幸接触过一些成功人士,一些看起来生活得非常风光的成功人士,可他们大都感慨自己并不快乐。他们说,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宁要平淡的快乐,也不要轰轰烈烈地成功,因为很多时候这轰轰烈烈是用牺牲快乐换来的……

就生命的本质而言,快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快乐要比成功重要得多。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注重追求成功,而放弃了对快乐的追求,甚至为了成功而牺牲对快乐的拥有,那么他的一生只能是压抑、沉重而没有意义的一生!

可怕的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制造着这样的人生,不但为自己,更为自己的孩子,让那些原本该无忧无虑尽情享受快乐的孩子,在成功的重压下心灵扭曲、精神忧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都安于现状,不去追求成功。我们的孩子都去玩,不去为成功做准备。只是现代的人们对成功的追求越来越偏激,对成功的理解也越来越带有功利性了。尤其对孩子的成功的要求,太过于狭窄和单一了,似乎孩子只有早早上大学,小小年纪出上几本书,将来成个什么什么家,才是成功。

其实,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一定成功者都轰轰烈烈,平淡中做好自己的事,是一种成功;快快乐乐走过一生,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也是一种成功。相反,你成名了、你轰轰烈烈了,可是你并不快乐,你能说你的一生是成功的吗?

案例——

据2010年4月27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小学六年级学生小芸,报名择校(初中)的简历中,绝大部分是各类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从学校的“星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播音员”、“守纪小模范”、“爱心大使”、“科技小博士”、“文艺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到校外的奥数、英语、作文、古筝、诵读、涂色、计算机、围棋、绘画等竞赛的奖项,到目前为止,她共获得了59个证书。

“女儿正在培优呢,我们还觉得证书不够。”4月26日晚,记者联系上小芸的妈妈刘女士时,她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己咨询后得知,初中学校嫌女儿的证书分量轻,“虽然孩子是全面发展,招生人员却觉得她学科特长不明显,比如奥数证书太少了。孩子现在周末就在培训奥数。”她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累死了,女儿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读英语,晚上经常做作业到11点,周末还要培训,否则哪会做奥数比赛的试题。”

孩子们这么多的证书是怎样获得的?一位小学校长介绍,除了常规的一些证书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表现的肯定外,另外的大多数证书是要通过校外培训、参赛获得。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东子都痛心不已,甚至是痛恨难平,痛心于无奈无知的家长和可怜可悲的孩子,痛恨于当下这罄竹难书的教育体制。

想想看,一个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学毕业生为了能够上所谓的“重点初中”,竟然怀揣59个各类证书,而那个愚昧无知的招生人员竟然嫌不够分量,还要逼迫孩子去学那害人的“奥数”。

当然,板子打在这个普通的招生人员身上显然有失公允,我们要往上溯源,就可以从该校的校长→区教育局长→市教育局长→省教育厅长→国家教育部长,以至于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甚至深受人们爱戴的家宝总理。

再想想看,这59个证书背后是什么?是孩子劳累的汗水,是孩子辛酸的记忆,是孩子痛苦的童年;是家长的日夜奔波操劳,是家长的倾囊家中积蓄,是家长的无奈无助……

如果说孩子的这些证书都是孩子自己想得到的,而且是通过快乐的学习而获得的,倒也无可厚非,可事实并非如此。避苦趋乐是人之本能,孩子亦然。所以,我要问问从招生人员到总理的各级教育行政首长,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换取的这些证书究竟有何意义呢?

如果我们问现在的孩子:童年是如何度过的?相信问多少个孩子,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题海中,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里,在高压下,在分数前……

就这样,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孩子终日面对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负荷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补课……

现行教育一个很大的误区是,一味地追寻什么成功教育,以考北大上哈佛为目标,而忽略孩子的快乐感受。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比成功更为重要。

拥有59个证书的孩子不一定能成功,但快乐肯定不会很多;而没有或者少有证书的孩子不一定不成功,但他们快乐肯定要多。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没有快乐。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成功,但如果把成功看得比孩子的快乐更重要,甚至只问孩子是否成功,而视孩子的快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有偏差了。只要仔细看看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会发现,即使是真正的成功,也只是快乐的一个来源,而不是快乐的全部源泉。不少用不科学、不正当、不合适的方法取得的所谓成功,实际上恰恰损害了孩子。我们应该明白,成功只是手段,孩子的快乐才是目的,而孩子的快乐就是孩子合理的意愿、需求能得到满足。

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快乐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快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一个在快乐感伴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身心会很健康,对世界、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会更正确,为人处事更趋于合情合理。而所有这一切,靠成功是很难做到的。尽管世界有许多民族中存在着偏重于以成功来要求、教育孩子的家庭,却没有一个国家将这种做法作为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因为人们心里都清楚,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好,如果追求成功过了头,将成功当成了目的,很容易走火入魔。孩子有了快乐,成功是迟早的事;孩子没有快乐,即使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成功,也难以避免种种不利的结果。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

2、给孩子快乐是教育根本。

我的一个朋友,14岁的儿子正读初三,各学科成绩都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名,而且在计算机编程方面,早早就展露出天分。老师和同学都叫他“小博士”,学校也时常因为他参加比赛获奖而对他加以奖励。可就是这样一个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的“天才”,整天郁郁寡欢,时常发出沉重的叹息,难得见他一笑。他的家长不理解这孩子怎么总是不开心,问他却只是说,没什么,就是觉得干什么都没劲。朋友找到我,请我开导开导孩子。

最终孩子对我敞开了心扉,他说他活得一点也不开心,虽说成绩很好,可是内心的压力很大,每次都考第一名,所以总是担心万一考不上第一名怎么办;另一方面,因为成绩好,父母、老师对他寄予的期望很大,他总担心表现不好,让他们失望;还有,其实他内心也有自卑感。因为父母不愿意他做别的影响学习,所以除了学习、摆弄计算机,在其他方面,他简直就如“弱智”一般。看着别的同学乒乓球打得那么棒,象棋下得那么好,他内心羡慕得不得了。就连做家务,他都什么也不会。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很笨很笨……

如果带着这样的心理状态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即便他身居高位即便他财富五车,他也不会感受到快乐。尤其回想他的童年,只有那个“上大学”、“考高分”的目标,充斥着整个童年的生活,这样的童年该有多苍白!

当我们的孩子对童年的回忆,只有考试和练习的痛苦,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又该做何感想呢?

当我们的孩子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只剩下不快乐体会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到学习太扭曲?

3、给孩子快乐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生活会在人的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甚至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不但会在心灵上、情感上留下巨大的难以弥补的缺憾,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情感智商的发育。而一个心理上不够健康,情感智商很低的孩子,即使功课学的不错,也难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情绪对其目前的学习,以及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别说孩子现在不快乐,只要将来快乐就可以。现在不快乐,将来也难以快乐,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不快乐的状态,还会导致他失去快乐的能力。

给孩子快乐,要孩子学会快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以,在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快乐,让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成长。孩子能够快乐地生活是一种能力,而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则是父母的义务。

要淡然对待成功,不要把孩子能否成才(成功),能否考高分看得太重,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快乐。有了这样的心态,不去拔苗助长,“苗”反而会更健康茁壮地成长。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教育、引导得法,快乐与成功并不会成为一对矛盾。只要我们注重孩子的快乐,注重将学习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让孩子真正热爱学习,那么孩子定会在快乐的状态下去博得成功,定会成为“快乐的天才”。

无论我们是“差生”、“优等生”,还是“中等生”,不管你学习怎样,是否成功,只要你能够快乐的度过美好的学习时光,你就是在健康的成长,而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定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