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出处】《汉书·哀帝纪》。
汉成帝的养子刘欣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是汉哀帝。但自从当了皇帝后,哀帝便不断生病。建平(汉哀帝年号)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后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但改变年号并没有效果,哀帝依旧生病,他就派人去调查夏贺良等人,发现他们实际是一伙骗子,并且想趁机干预朝政,只不过有大臣反对尚未得逞。于是在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和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拘小节
【释义】不拘泥于生活小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延列传》。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
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贵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势力横行不法,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不计后果,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后因为这件事导致他很长时间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宁。刘秀称帝时,虞延任细阳县(今安徽阜阳)县令。
古时候,人们特别重视伏天和腊月两个节令,在这期间,人们祭祀祖先,探亲访友。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仁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个犯人回家期间生了病,为了不误时限,特雇了一辆车赶回监狱,刚回到监狱就咽气死了。虞延认为他很守信用,便亲自带人将他埋葬在城外,这件事使犯人的家属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动。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
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廷认为这样干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
“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
宗富听了虞延这番话不但不悔悟,还很不高兴,照样我行我素。虞延见宗富执迷不悟,料到他早晚会出事,便立即辞职回乡。
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均是很节俭的皇帝,他们最痛恨官员的奢侈腐化。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临刑前,宗富想起了过去虞延的好言相劝,追悔莫及,叹息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虞功曹的话,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有人将宗富的这些话向刘秀做了汇报,刘秀便对虞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东巡时路过昭陵,召见虞延。当时虞延任督邮(此职每郡设1一5人不等,职权是代表太守巡察属县,宣达政令,兼管捕盗及诉讼)。刘秀见虞延进退从容,且仪表堂堂,彬彬有礼,便龙颜大悦。尤其当问起祭祖的事情及昭陵的树木品种和数量时,虞延均对答如流,如数家珍,刘秀更加满意。
可是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子。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虞延也从此贤名远扬。
虞廷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释义】不逾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庾亮传》。
庾亮字元规,是东晋皇太后的哥哥,他当时任中书令,主持朝政,但有好些大臣对庾亮不满,又值大将苏峻叛乱,率兵伐国都建康,一时政局大乱。庾亮的好友、亲信江州都督温峤为了庾亮的安危,便准备挥师东进救援。
庾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认为西部边境更为重要,所以他急忙给温峤送去一封信,说:“你驻守的西部边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担心它胜过苏峻的历阳郡,你一定要坐镇死防,不要跨过雷水到京都来呀,越过一步也不行啊(无过雷池一步)!”
不久苏峻带兵攻入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讨叛将,双方在京都城内的建阳门外厮杀起来,结果庾亮大败,只带着少数卫兵往西跑到温峡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马,围剿叛军。
与虎谋皮
【释义】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本作“与狐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出处】晋·苻朗《太平御览·符子》。
有个书呆子想做一件用狐狸皮为原料的皮衣,因为这种皮衣很贵重,他天真地想:
“山上狐狸很多,我不如上山去和狐狸们商量商量。”
于是,他兴冲冲地来到山上,找到了一群狐狸,一本正经地和狐狸们说:
“亲爱的狐狸们,我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所以特地来请你们帮个忙,剥下你们的皮送给我好吗?”
狐狸们听了,吓得掉头就跑。一眨眼工夫,便全隐没在高山深谷之中。
这人无计可施,只好垂头丧气地下山去了。
过了些时候,他准备祭祀祖宗,但是缺少羊肉。他想起山脚下经常有一大群羊在吃草,便来到羊群中,和羊商量说:
“亲爱的羔羊呵,我想祭祀祖宗,可是缺少羊肉。你们谁能行行好,把身上的肉送给我呢?”
那些羊听了,争先恐后地逃进密林中,一刹那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与狐谋皮,与羊谋羞”,“与羊谋羞”不常用,“与狐谋皮”后演化为“与虎谋皮”。
为人作嫁
【释义】比喻一个人空有满腹才华、本领,却不能直接为己用,不得不借助他人力量,为他人服务。现多作为颂扬“甘为人梯”的精神,属褒义。
【出处】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百七十。
唐朝的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名叫秦韬玉。但他写的一首题为《贫女》的七言律诗,却非常著名。全诗如下:
蓬门未识翁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的大意是:我这个生在穷人家的姑娘,从小就穿着粗布做的衣裳,因为家境清贫,我都长成大姑娘了,还没人来替我说媒。如今,人们看重的只是衣着、打扮,有谁欣赏我的高尚情操呢?我有一双灵巧的手,针钱活儿也在姊妹们之上。至于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讨人家的喜欢,跟别人争妍斗丽,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干的。你看我这样的脾气、性格,不随和如今的世态人情,即使有良媒相托,不也是难择佳婿吗?唉!我自己的亲事毫无指望,叫人心神不定,可是还要天天手按金线、银线刺绣绸衣罗裙,不停地为人家缝制出嫁的衣裳啊。
诗人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不满,因为出身的卑贱,导致待遇的不平等,却毫无办法。那些才智超群的寒士,终年为人家谋划、献策,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重用,这是多么叫人伤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