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
【释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释义】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唐朝时,有一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经常在寺里给和尚们讲经说法。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
“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暇,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暇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便把它当作成语“抛砖引玉”的由来。
束之高阁
【释义】束,捆扎。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弃置的人或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庾翼传》。
殷洁是东晋时出身于高门贵族的名士,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也成为有名的玄学家。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很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
庾翼对杜义、殷浩两人从内心里瞧不起,认为他们虽名冠天下,其实是徒有虚名,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宜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可能才愿意出来做事。”
束装盗金
【释义】整理服装,偷取财物。后形容无端受怀疑。
【出处】汉·班固《汉书·直不疑传》。
直不疑是西汉时孝文皇帝的一个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门,充任车骑,有一个老郎官解甲归田收拾行装时,把同住一起的小伙子的银两误装进自己的行包,却浑然不知,告辞众人上路了。
没过一会儿,小伙子发现银两不见了,翻箱倒柜,也没找到。小伙子号陶大哭起来,这可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过日子呢。
小伙子悲悲戚戚的,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忽然低一阵高一阵的鼾声传来,众人循着声音一看,原来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丢了银两,他不闻不问,好像没事人一样,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细想想,同屋只有三个人,老郎官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时行动诡秘,不是他拿了银两,还有谁呢?
小伙子也在怀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将其推醒并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银两,那是我的求婚钱,你快还给我!”
直不疑不知道乱哄哄的出了什么事,揉揉惺松的睡眼,连说:“哦,是的,是的,对不起,对不起。”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下,直不疑用东西到集市上换了银两,如数还给他,大家这才散了伙。
过了几天,老郎官回来了,他摸出一包东西,递给小伙子,满脸羞色,原来,他回到家打开行囊,发现多了一包银两,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误拿了别人的东西,又匆匆赶回来把银两还给他。
这下,小伙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没拿他的东西,是自己冤枉了他,于是十分惭愧地请求直不疑原谅。
良莠不齐
【释义】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
莠是一种野草的名种,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适:“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芦中托渡
【释义】在芦苇中求渡。比喻靠人帮助脱离险境。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伍子胥逃离楚国,向吴国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赶,伍子胥在途中被当地官吏截住,伍子胥为了脱身骗那官吏说要去找丢失的珠宝,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来到江边的时候,远处追兵的呐喊声和兵器的铿锵声阵阵传来,伍子胥感到情况万分危急,赶紧跳进芦苇丛里藏起来。这时江面上正好一叶孤舟逆流而上,一个渔夫坐在船头奋力划桨。伍子胥看见了,一边挥手,一边小声叫道:“渔夫,请帮帮忙渡我过河!”
渔夫装着没听见的样子,划着船儿慢慢靠近伍子胥,只听见渔夫唱道:
“日月多么明亮,时光飞逝,夜色黑暗;
先生莫要着急,君子相会,芦苇丛里。”
伍子胥听明白了渔夫的意思,回头又躲进芦苇丛里。船靠近岸边,渔夫又唱道:
“夕阳西下,我心忧伤;
月已驰落,何不渡江。”
唱过两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会儿就渡过了宽阔的河面。
伍子胥从渡口登岸,渔夫为他端来米饭、鱼羹和一盆肉汤。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宝剑送给渔夫,说:“这是我先父传给我的,上面镶着七颗星,能值百两黄金,请你收下。”
渔夫连忙谢绝,说:“我听说楚王悬赏,谁抓住伍子胥,就赏给他5万石谷子,加封执圭的爵位。我怎么会贪图你的宝剑呢?”又劝道:“时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长梦多,还是赶紧离开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为了日后报答老渔夫,想要知道老渔夫的名字,可老渔夫没有直接告诉他,只说是渔夫中的老渔夫,伍子胥无奈,只好一再道谢之后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