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415600000025

第25章 上篇 通过沟通让孩子学会做人 (6)

那时,我妻子经常要上夜班,我是中学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晚上需要下班辅导,很少有时间陪他们。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做出了一个巧妙的决定:凡是父母都不在家的晚上,由上幼儿园的女儿口述一个故事,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要将它写成作文,写不出的字可查字典,也可用拼音代替。两个孩子认为这种做法挺新鲜,且能解除无聊、寂寞,便欣然答应了。

写过几次以后,矛盾出现了。女儿“告状”:哥哥偷懒,听着听着就烦了,玩这玩那的,老是不专心。儿子也“诉苦”:妹妹娇气,一说她又讲了“那么”时,她赌气不肯讲了,真拿她没办法!好在两人8点半一定要睡觉,作文“任务”又非得完成不可,谁也不能“失职”,小兄妹“大目标”一致,闹了好,好了又闹,就这样,讲呀讲,写呀写,儿子的作文本子居然写满了好几本。

日久天长,女儿说话的语病明显减少,“那么”最终消失了,成了一个口齿清楚、语言流畅的小姑娘。儿子的“坐功”也逐渐练出来了,性格也较过去文静,他已不满足于单纯地记述故事,还在作文中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一年之后,我宣布这项“听写训练”胜利结束。

1962年的暑假,我儿子的习作《妹妹洗碗》竟在上海《少年报》暑期作文比赛中夺得了一等奖,特级教师臧慧芬还为这篇作文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评浯:“这篇文章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一篇较短的记叙文,出现了老师、妈妈、爸爸、妹妹、小贝和‘我’六人之多,但写得各具特色,没有雷同或凌乱的感觉。特别是妹妹和哥哥的形象,更为感人。小作者注意选用个性很强的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使读者真切地感到:妹妹幼稚、天真,但在她水晶般的心灵里,蕴含着勤劳、好学的宝贵品质。”臧老师的亲切鼓励使我们全家人十分感动,在欢庆之余,连我儿子也夸奖起妹妹来了:“要不是她故事讲得又多又好,我的作文水平还不会提高得这么快呢!”

吴唯沛根据儿女的不同特点,让他们相互配合,以致两个人都获效显著。

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家里情况,孩子特点,想出不同的良策来。有位家长,他的孩子也特别“不安分”,他苦口婆心地劝说都没用。后来,他决心从引导她学书法入手来磨练她的性情。他为女儿买了笔墨纸砚,让女儿随意涂鸦,渐渐,她能沉下心来做事情了。总之,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有多种方法,家长只要用心去想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自制能力

现代的孩子比较任性、爱发脾气,父母宠爱有余,而没有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

当孩子任性、生气时,得到父母的迁就、让步,他们会更为“难招架”。孩子的性格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父母的态度、方式很直接、很重要地影响着他们。

有一篇《要离家出走的小姑娘》是这样写的:

友家有女初长成,温柔随和,知书达礼,属于在学校在家里都让人放心的好孩子。可大家知道,一旦发作起来,温柔者的脾气,随和者的执拗,通常是轰轰烈烈蔚为壮观的。一天,宝贝女儿为一件事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其实事情无不可商量,但双方僵持起来,剑拔弩张,两人火气都挺大。女儿往小书包里装了两件衬衫一把牙刷,声称要离家出走,做母亲的心里惊慌去强作镇定,说道:”凭你还想离家出走,看你今晚住哪里去!”谁料女儿胸有成竹:“我先住在小姑家,然后让小姑帮我想办法。”“哈哈,小姑家乘公共汽车要换两次车,到××站换×路,再到××站换×××路。我的钱够啦。”

这位母亲后给我讲起这个故事,说当时她腿都软了,“亏她想得出还装上牙刷!”须知那小姑娘当年刚刚小学三年级呢!“万一……”一闪念间,母亲真想对女儿举手投降算了,毕竟又不是海湾战争,你死我活的。好在她还是及时稳住了自己,心知这次若是让了步,以后再要坚持什么原则可就难了。于是吸口气镇定一下自己,从容不迫地对女儿说了一番话:“真要离家出走,可不是小事。你不要那么着急,把事情想清楚。我是你妈妈,你是未成年人,法律上我必须管着你,你如果真要离家出走,咱们先得去公安局办个手续,解除母子关系。

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你的妈妈,你也不再是我的女儿,然后你再出走,就和我没有关系了。不过你得明白,走出这个门,你可就永远不能回来了。虽然以后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再干涉你,但无论你今后有什么事,也都和这个家没有丝毫关系了。生病啦、没钱啦、交学费啦,只能自己想办法。要回来就回来,要出走就出走,那可不行。我建议你考虑仔细再作决定。至于我呢,虽然常批评你,但我毕竟是你的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当然不希望你这样做。不过你如果一定坚持,也只好如此。”如此这般晓以利害。女儿沉默了一会儿,摘下肩上的小书包:“我不走了。”最后矛盾是怎样解决的我已忘了,只是记得,小姑娘此后再未用这个办法“要挟”母亲。

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自制,他需要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提醒。这位母亲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女儿交流,将道理分析得透彻、完整,同时,告诉女儿自己是最爱她的人,让她自己选择。父母对孩子包揽太多,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他会想着什么事情都有父母顶着,也就不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不会去养自制能力。

—个有自制能力的孩子,将会更好地同父母沟通,同朋友交往,也能更好地学习、做事。父母切忌过多地溺爱孩子,而是在该坚守阵地时,寸步不让,使孩子真正明白事理,懂得该克制时就克制。

□勇敢精神

勇敢,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别是男孩子,更应该勇敢、刚强。

孩子的勇敢从哪里来?

一岁多的日本小男孩福田文夫有点发烧,妈妈秀子急忙带他到附近的医院看病。医生认真检查后,说要打针,妈妈神情立刻紧张起来,与医生反复商量,能不能不打,改服什么药。医生坚持必须打针,妈妈无可奈何。但她心疼地凝望着孩子,满脸痛苦的表情。这一切,都被孩子看在了眼里,猜知打针不是痛快事。于是,他依照妈妈的表情,也做出了痛苦的样子,一针扎下去,哭得死去活来。其实,打针并没有多么大的痛苦,如果妈妈事前不那么紧张以至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打针本不会产生恐惧。

儿童教育家竹内正雄博士对培养孩子的勇敢心理,作过127例调查,证明孩子的心理形成主要受父母的影响,上述便是一例。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个做得正确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某大学副教授岩松和光带领全家到山区度假。一天,他们过一条10多米宽的山溪,上面架着矮矮的窄窄的木板桥。雨后溪水湍急,浪花有时打在桥板上,似乎不大安全。岩松副教授特地仔细观察看了一番,见木板桥面虽有浸水,却很牢固,且两旁有护栏,不会有危险。他和妻子悄悄地商量了一下,认为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锻炼两岁的儿子的勇敢精神。于是,父亲在前,妈妈在后,让儿子走在中间,奶奶最后过桥。父亲神态自若地脱掉鞋袜,往桥上走去,浪花打湿了双脚,他毫不在乎。小儿子也学着爸爸的动作,把鞋袜脱掉,拿在手里,但一看到浪花,显出害怕的神情,犹犹豫豫不敢迈步上桥,他一面喊爸爸,一面回头望妈妈,那眼光是想让父母把他抱过去。已经走到对岸的爸爸向他招手,并亲切地鼓励:“快过来呀!”妈妈也没有抱他,而是催促地说:“快走吧!爸爸都过去了!”孩子试着往桥上走去,但浪花一打,又吓得缩回脚来。爸爸又喊:“不要怕!洗洗脚好痛快呀!”孩子终于一步一步走过桥去。这时,爸爸一把将儿子抱起来,夸奖道:“好孩子!真勇敢!”儿子历经艰险,取得胜利,咧开小嘴笑了。

竹内正雄博士主张,家长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使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困难和危险具有自觉性,能够为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具有果断性,能够及时抓住机会,争取成功;具有坚持性,能够为了做好工作,兢兢业业。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是培养和锻炼的结果。因此,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起,就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和锻炼。竹内博士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60名家长协作,对有意识培养和无意识培养的幼儿各30名,从出生到6岁进行了追踪观察。事实证明,有意识培养的孩子92%具有勇敢的意志行动。家长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往往是使孩子的性格培养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譬如,面对某些稍带危险的活动就担惊受怕,遇到一些困难就退缩不前,这样的父母定不会培养出勇敢的子女。尤其是某些家长,为了避免对孩子的安危操心,竟然采取一味拒绝的态度,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反而认为这是为了爱护孩子。

□输得起

孩子有时会缺少韧性,虎头蛇尾,或者拿得起却放不下。家长唯恐孩子受委屈,恨不得去代替孩子走路,孩子也就越发娇气和脆弱。

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很强,大多赢得起、输不起。父母要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克服孩子的弱点。

姚晓蕾女士是如此引导孩子的:

以前,我儿子也有这个毛病,折纸比别人慢了就甩手不干;玩牌、下棋输了就生气、噘嘴。反正,什么事都得占上风,否则就不高兴。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有意识地在玩牌、下棋等他喜欢的活动中培养他“输得起”的性格。在玩的过程中,我故意多输几次,并做出虽然有点苦恼,但还是很有信心的姿态说:“输了不要紧,下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赢你。”慢慢地。我的这种态度感染了女子,后来他再输,就不那么计较了,自己也嘟嘟囔囔地说:“下次我一定能赢你。”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发出赞叹:“嗬,儿子也不怕输了!”现在,我儿子已经能坦然地面对输的局面了。

我的这种做法就是让孩子明白:“输”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迎头赶上去的勇气。

父母自身的做事方式、态度直接地感染着孩子。父母首先要具备韧性的性格,并且可以向孩子叙述你这方面的事情,让他明白事情能够如此去做。

父母可以在孩子娱乐、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孩子去做一些困难的事情,看看孩子是否具备战胜困难的韧性。如果孩子还有所缺乏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他鼓励、关心、支持、帮助。当他自己克服困难越多时,他就越有信心、韧性。

9.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赏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而当孩子受到打击,感到失败时,他的信心可能会受到摧残、伤害。孩子是稚嫩和天真的,—声断喝和责备会抹杀他们的信心;欣赏、鼓励则会使孩子变得更为努力和完善。

著名作家陈建功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国庆感想,陈建功写了一首诗交了上去。老师看了那首诗,脸上立刻乌云密布。老师说陈建功偷懒,不认真,别人都写了几页纸,而他只写了几行。最后,老师决定不给他打分。当妈妈得知了这件事情后,说:“老师不给打分,妈妈给打。”母亲立刻找出红笔,在那首诗的右上角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5分。在母亲的鼓励下,陈建功仍然保持着写诗的乐趣。试想,如果母亲也把陈建功训斥一顿,陈建功还能爱好写作吗?

爱迪生也曾遭受老师的批评,母亲的呵护、赏识,让他重新拥有了信心,并成就了事业。

父母要保护、培育、发展孩子的自信。现代社会,各领域都是竞争激烈的,一个孩子,一个年轻人,是否能够在学业上、工作中取得成功,有没有自信心显得尤其的重要。

给予孩子自信,这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到的。当一个3岁的男孩子面对伸展四肢躺在床上的母亲说:“妈妈你多像‘大’字呀!书上的‘大’字应该念‘人’。”母亲微笑地看着可爱的儿子说:“如果字的发明按你的想法就好了,你会发明出许多不用学习一看就会的文字。”母亲的一番话鼓励着孩子,他会追求更具创造性的幻想,他会更加有信心地去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当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跌入从未出现过的低谷时,爸爸妈妈只需在他的耳边说句悄悄话,那就是:“你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丢点分算什么,看我们下次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鼓励,会使孩子敢于正视和迎接困难,孩子就有了精神的支柱和感情的靠山。

当一个5岁的孩子拿起笔按自己的想象勾画出似像非像的汽车世界时,家长富有激情地给予孩子以夸奖,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有了他能干成功大事的感觉,从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