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德川家康
415300000024

第24章 视怒如敌,悟得合作之道 (3)

纵观日本历史,藤原氏、平氏、足利氏的开国首领都是了不起的将军,但是后世子孙被京都浮华的生活侵染,危机意识和战斗力都大不如前。只有源赖朝在镰仓建立的幕府,具有质实刚健的风气,因而深受家康的尊敬。

德川家康一直到死都对记录赖朝治绩的日本编年体史《东鉴》(也称《吾妻镜》)一书爱不释手,他经常和林道春一起讨论这本书,还专门批注,令学者林罗山写下了《东鉴纲要》一书。

曾有人记载了德川家康的军阵:“由铁炮队、弓队、枪队组成的秀忠行列,从早上八时到下午六时接连不断。”这样盛大的行列,是家康读了《东鉴》,参照昔日源赖朝上洛的方式做的。

赖朝为人质朴,他在镰仓建立政权之后,手下的镰仓武士也同样具有质朴刚健的风骨,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家康,并为他建立江户幕府提供了参考。

有一次,家康谈论有关行军布阵的时候说:“现在的阵形布置方法是铁炮队在最前,接着是弓队,再后面是骑马队,将这作为固定不变的方法并不理智。今后还是将铁炮和弓放在前面,骑马队在后,但枪队是紧接在后还是守卫左右两翼,要随机应变。在枪队中要设指挥者,根据他的命令来行动。”

这套军事战略在当时被认为很是新颖,这既是在继承镰仓公的战斗方式,又是一种创新。不仅在作战上他注意向前人学习,在政治制度上,他改变了以往的幕府制度,让将军的实力更加牢固。

家康将大名分为谱代和外样,谱代大名都是一些自三河时期起的家臣,是与家康生死与共,为家康夺得天下立下彪炳战功的人;外样大名则是丰臣氏时期权势较大的大名。他将领地和丰厚的俸禄赐给了外样大名,但不授予与幕府政治密切相关的职位,如老中、若年寄等。谱代大名没有很高的俸禄,却在政治上被授予要务。

这样一来,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那些外样大名没有权力,有权力的谱代大名则没有足够的金钱和兵力。

对于外样大名,家康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一直将他们作为假想敌,于是产生了这样对待大名的方针:他将外样大名置于离江户较远的地方,不仅如此,还必定在外样大名的领国附近设立谱代大名或是忠心耿耿比较可靠的大名,随时保持监视。一系列的新政策,保证了德川氏的天下不会轻易出现兴风作乱的人。

家康在战国时代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并开创了日本三百年的和平时代,这与其具有卓越的创新是分不开的。

创新是当下时髦的话题,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从更广泛的含义上去理解,不仅做出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而且那些尽管没有取得最后发现和发明,但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也是创造性思维。

有了创造性思维就能引领创新行动,让想成功的人士脱颖而出。

因为,唯有层出不穷的创新意识,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杰出人士的成功奇迹就是在创新思维中诞生的。但这种创新思维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一旦掌握了创新思维,那你成功的步伐也就自然而然跟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一位小发明家车亮,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动手模仿制作一些东西,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利用业余时间搞小发明、小创造。

他发明的不怕碰摔的“多用途泡沫塑料花盆”,无噪音、耗电少、省事方便的“自动按摩垫”,还有带冲水通道、保持碗盘清洁的“餐具盛装器”,都曾获得过国家专利。

发明创造,不仅没有影响车亮的学习成绩,反而促进了各学科的学习,他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获得黑龙江省少年儿童“露一手”大赛二等奖和“省少先队劳动实践小能手”的光荣称号。

人们把像车亮具有的这种开创性,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应该敏锐地抓住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积极投入创造发明活动中去。

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道路,我们会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中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很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

家康的经历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创新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没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可能开拓进取;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实现繁荣和持续发展;没有创新成果的时代,必将平庸而暗淡。

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事物,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所致。

青少年朋友应该努力创新,去做一个时代的新人,不要害怕自己成为“创始人”。一味地模仿前人其实是极愚拙的做法,因为大自然赋予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一种特殊的品质:每一个人天然地应该做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没有一个人只靠一味地模仿他人成就大业。能使人获得成功的,唯有创新。因为能力是潜伏于个人的身体里面的,只有通过创新发挥潜能,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青少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创新精神,多开动脑筋,让出其不意的“金点子”尽情地在你脑海中飞翔吧!

竞争不崇尚“一个人的战斗”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叔本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共赢时代,合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不可能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实现自己人生的超越,所以这个世界既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又充满了合作与快乐。

当前,共赢心态成为人们走向成功所必备的一种心态。本书的主人公德川家康从来不奉行一个人的战斗,他总是寻求在合作和妥协中达到双方可能的利益最大化。

松平家康于冈崎城独立后,立刻对三河的原松平家分支展开笼络。由于山家三方众和板仓家的率先加入,加上原织田家的久松俊胜弃城加入松平家,调解笼络战略来得相当顺利,松平家很快以冈崎为中心,在三河西北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本多忠胜与神原康政一身战甲,风尘仆仆,步入厅内,向松平元康拜倒:“启禀主公,我们攻下长泽城了,此乃城主糟屋善兵卫的首级,请殿下过目!”

松平家康揭开白布,对着首级笑道:“干得漂亮!这真是新春最大的贺礼啊!我要好好赏赐你们!来人!”

松平家康响亮地拍了两下手,两名小姓从内室扛出一柄一丈三尺的长枪。

“平八,这是我特意找名师藤原正真所做的长枪,试下合不合你身手!”

见到此枪,本多忠胜眼睛登时冒光。神原康政则嫉妒得两眼发红。

“多谢主公恩赏!”

本多忠胜迫不及待地接过长枪,到院中挥舞。梅花飘落,粉红的花瓣中,本多忠胜英武的身姿,舞出超脱的枪影。连梅花都不及他的纯洁。院中的蜻蜓为之伴舞。

“好枪法!”家臣们看得痴醉起来。

恰在此时,一只蜻蜓想要落在本多忠胜停滞的枪尖上,竟被生生切成两半。

“啊!”群臣惊呼。半晌回过神来,围观的众人中不断发出阵阵“好枪”的夸赞声。

?“既然如此,不如叫它‘蜻蜓切’吧!”

“好名字啊,再贴切不过了。”

“蜻蜓停在上面都分成两半了!”

神原康政嫉妒得肠子都要跃出喉咙了,忍不住对着松平家康撅嘴道:“那我的封赏是什么呢?这次攻打长泽城,我的功劳可没比平八大哥少半分哦!”

松平家康见状,再拍手道:“来人!”

两名小姓抬来的却是一杆短枪。

“怎么这么短?”议事厅内一阵叹息。

神原康政“哼”了一声,夺过短枪,跃入前院,舞起枪来。

“好快!”

厅中不觉有人感叹。神原康政的短枪速度奇快,院中的蜻蜓、梅花宛若停止了一般。只有他的枪在游走。这枪如旋涡,若洪浪,像是数十柄枪从神原康政的手中穿刺出来。而阳光照耀下的前院黄土上,只有左右腾跃的人形,竟没有枪的影子,看得众家臣瞠目结舌。

?舞罢,神原康政入厅。

“趁着大家团圆的机会,不妨一起商量下接下来的战略方针吧。”松平家康说道。

?“恩!”

家臣们的面容一下子都变得一本正经起来。“团圆”二字对于众家臣而言,实在太过悲情。妻子儿女都在骏府,他们正以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良宵的呢?想到这里,家臣们就憋足了劲。

?“主公,如今我们已经将原松平氏的势力都纳入了帐下。再要拓张,就不得不面对侵犯今川或是织田的势力了。”平岩亲吉说道。

最后,他们商议约定与织田信长合作,联手织田信长共同对付今川义真。此后又与武田信玄联合,瓜分了今川氏的领地。

之后德川家康又与丰臣秀吉化敌为友,在成全了丰臣秀吉的统治地位后,也借重秀吉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不谋求短视的“单赢”,而是寻求“双赢”,这是德川家康的智慧之一。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不借助别人的力量独自成功。即使能够成功,也只是短暂如昙花一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任何人都更要富有团队精神,融入整个集体当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实力。

“合作是大人的事,离我很遥远。”也许你会这样想。

事实上,合作处处存在,它在每个人的身边。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个人放风筝很困难,两个人放风筝时:一人拿线,一人举着风筝,就容易得很。

同样是一道难题,自己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但如果三个“臭皮匠”一碰头,商量讨论一会,很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同一份工作,当几个人一起进行时,无论是从速度上还是新意上,都会远远地胜过一个人的独立完成。

合作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合作不可缺少。

比如学校举行接力赛,单靠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具备合作精神才能取得胜利;比如参加某项竞赛,你的手边资料丰富,但缺少一份重要的资料,这时恰好你的好朋友有,那你就可以和他一起学习,进行资源共享。

“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个崇尚合作的世界,懂得合作的人才是生活的最大赢家。

你也许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优势,但合作能帮助你弥补这一切。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合作无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之间的默契合作一直被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之间的合作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范例。

1953年3月7日,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将他们想象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

沃森和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

尽管沃森和克里克性格相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漂亮的配合默契,他俩正像DNA链中的互补碱基一样。世界本是一个多样化的存在,沃森的浪漫思维和克里克的严谨推理恰好形成统一体,让他们共同摘取了科学的桂冠。

DNA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传奇的“章节”之一,沃森和克里克也因此打造了科学合作史上的“完美双璧”。

他们的性格并不相同,沃森的发散思维独步天下,经常能有异想天开的创举,他不客观存在常规思维和科学固定框架的束缚,天马行空一样,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而克里克正好相反,他以严谨的逻辑推理著称,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不会被他认可的。

而他们确实是一对的完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