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骨与关节损伤
4152300000022

第22章 儿童骨折的并发症(1)

儿童骨与关节损伤的并发症,无论从并发症的种类,还是每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明显比成人低,但文献上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根据儿童骨与关节损伤的并发症出现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大类,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包括骺板早闭、畸形愈合、骨骼过度生长,以及再骨折等。其中儿童骺板损伤产生骺板早闭的并发症相对多见,而且涉及许多解剖部位,已在第三章中详尽讨论。

(第一节)血管损伤

-、动脉损伤

穿通性损伤是儿童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51%),其他原因所致的动脉损伤,包括机动车事故(30%)、高处坠落(19%)和骨折并发的动脉损伤(18%),后者通常为碾压性损伤或多节段骨折。由于血管与神经在同一神经血管束内伴行,约有45%的动脉损伤伴有神经损伤。

典型的动脉损伤,通常邻近骨折断端,例如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伴有明显移位,引起肱动脉损伤,是临床最常见的血管损伤。股骨粗隆间骨折或髋关节脱位,容易产生股动脉损伤;

股骨粗隆下骨折和股骨干1/3骨折,可并发股深动脉损伤。股骨髁上骨折可导致股动脉,在内收肌裂孔内断裂。股骨远端骨折、胫骨近端骨骺分离和膝关节脱位,可产生胭动脉、胫前后动脉损伤,其中膝关节并发动脉损伤占32%-44%。

儿童骨盆骨折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和假性动脉瘤,一组临床研究表明,儿童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为5%,而成人的死亡率高达17%。ONeill注意到,不稳定的骨盆环后侧骨折,产生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出血;外侧挤压性骨盆骨折产生前方的阴部动脉、

闭孔动脉出血。骨盆环后方骨折通常伴有臀上动脉损伤。儿童骨盆多处骨折,80%伴有腹腔、泌尿生殖道损伤;33%为髂骨或耻骨支骨折;6%为孤立性的骨盆骨折。动脉造影和栓塞对确定动脉出血的部位、控制出血都有重要的意义。对骨盆骨折实施内固定手术,也有助于控制威胁儿童生命的大量出血。

动脉损伤的临床体征,包括损伤水平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低、皮肤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不良,并有静脉充血。只要疑似动脉损伤,可考虑有血管造影的指征。血管造影的绝对指征,包括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不断扩大的血肿、不能解释的低血压、血管杂音,以及伴有周围神经损伤。如果肢体缺血接近6小时,应该立即实施血管探查,并在手术室内完成血管造影。一组研究表明,邻近大血管骨骼的近端骨折,出现脉搏消失,具有100%预测血管损伤的意义,但另一组确定血管损伤的病例,68%的病例仍有正常动脉波动。

如果早期有动脉搏动,继之消失的病例,一般称为延迟性脉搏消失,通常为动脉内膜损伤,导致动脉血栓形成所致。多谱勒检查虽有助于血管损伤的诊断,但对严重的血管损伤,其可靠性却比较低,特别是火器伤引起的长骨骨折。Norman报道一组病例,81%超声多普勒检查正常的病例中,其后血管造影发现28%病例有隐匿性血管损伤。Starr发现确诊的动脉损伤病例,可触及脉搏减弱,多谱勒检查却有搏动性血流。儿童膝关节脱位所引起的胭动脉损伤,通常为内膜撕裂。儿童动脉内膜损伤,往往比探查所见更为广泛。儿童动脉痉挛容易发生缺血性损害和气性坏疽,成人却很少发生的这种损伤。

Damron-McBeath认为,只要脉搏减弱,即使超声多普勒检查出动脉波动,也应视为异常。在骨折或脱位复位之后,脉搏仍未恢复正常时,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膝关节脱位出现脉搏消失,但肢体温度増加,也是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因为还有正常的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维持皮肤及皮下组织存活所需要的血流,却不能满足肌肉供血的需要。

Green-Alien认为出现上述表现,90%的肢体最终需要截肢或出现间歇性跛行,或因肌肉纤维化产生挛缩。

如果在动脉损伤6小时之内,重建肢体的血运,能够使90%的肢体获得保留。假若缺血时间超过8小时,72%-90%者需要截肢。Hanford发现儿童的神经、肌肉组织耐受缺血的能力,明显的比成人差,因此,儿童肢体缺血时间超6小时,约有77%的病例将产生不良结果。对于广泛的碾压伤伴有侧支血管损伤,6小时的热缺血显然超出骨骼肌的耐受能力。延误血管损伤的诊断和修复,可导致血管损伤平面远端的骨间膜室综合征,儿童病例适宜作深筋膜切开减压,而不能作腓骨截除手术,因为可能产生踝外翻畸形。

静脉损伤是否需要修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然而,凡是主要动脉损伤,都主张实施修复性手术,重建肢体的血供。胭动脉结扎可导致令人生畏的后果,其截肢率介于70%-46%。儿童动脉修复需要使用自体静脉,而不使用合成或牛的血管,作为移植材料。抹刀状血管断端允许更长的线状吻合,能够适应晚期血管扩张而不产生狭窄。适当截除骨骼也有助于血管的修复,由此产生的肢体不等长,将随着儿童生长而自行解决。

对骨折进行稳定性手术,有利于血管的修复,特别是在修复血管之前,实施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器固定,则更为理想,因为早期实现骨折的稳定,可减少软组织、神经、侧支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如果能够获得满意的软组织覆盖,采取骨折内固定,更有利于血管的修复。但是,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病例,使用外固定器固定,也有许多优点,特别是能够明显的缩短手术时间。Zehntner发现初期使用外固定器固定,比内固定的并发症少。某些病例采取动静脉分流,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发生骨间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在骨折内固定之前,暂时性动静脉分流,能够缓解肢体缺血性损害。

由于儿童各种组织愈合能力都很强,儿童保留肢体的适应证比较宽泛,但缺乏有关限制条件的资料。在考虑保留肢体时,应该对伴发多发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同侧足部损伤的严重程度、获得满意软组织覆盖所需要的时间、骨骼愈合问题,以及功能康复的潜力等,做出综合的判断。例如,碾压性损伤更可能截除肢体,而穿通性损伤却很少需要截除肢体。如果儿童血管损伤延迟4小时才获修复,50%的病例将产生严重的肢体残疾,另有30%晚期需要截肢。修复股动脉近端虽不能保留整个下肢,却能保留膝关节,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Navarre曾指出,常见的问题是非手术治疗在保留肢体的作用,持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对血供需求的増加、潜在的社会及就业问题等因素。

主要血管损伤的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膝下截肢、深静脉血栓,以及运动、感觉缺损。血管修复之后,并不能消除出现生长障碍的问题,有可能产生过度生长或生长迟缓,因此,对儿童病例需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直至发育成熟。儿童肢体失去正常脉冲式血流,将影响肢体的正常生长,随着儿童年龄的増加,侧支循环不能满足日益増长的生理需要,通常在活动量増加时,出现肢体缺血的症状与体征。

(二)肱骨髁上骨折伴发的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幸而并不多见。如果儿童髁上骨折,伴有桡动脉波动消失,应该立即将骨折复位,有希望恢复肢体血运,从而防止发生Volkmann缺血性挛缩。

根据Compbell的经验,儿童髁上骨折发生严重的后外侧移位者,肱动脉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8%。儿童特别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对未恢复动脉搏动的病例,使用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血管损伤、血管痉挛的诊断,MRI及彩色血流复式扫描(color-flowduplexscanning)等新技术,也有助于确定血管是否通畅。儿童可能有很好的皮肤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产生肱动脉仍然完整的假象。侧支循环虽可足以保持远端的动脉搏动,却不足以维持损伤远端某些肌肉的血供。Sabharwal认为,如果跨越肘部的侧支循环令人满意,手部肌肉并有良好的供血,则没有修复肱动脉的指征。随着更多的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似乎表明以前过度屈曲肘关节,是产生某些肱动脉损伤的原因。对肢体的血供有疑问时,应该迅速进行血管造影,以便尽早的做出诊断和处理。与此同时,还应该在骨折复位之后,密切检查上肢血运状态,及时发现因内膜损伤和肱动脉狭窄所产生的供血不足的体征。

二、静脉损伤与血栓形成

一般认为,主要动脉损伤都可能伴有同名静脉损伤,而骨折引起的孤立性静脉损伤则非常罕见,因此,需要修复损伤的动脉时,也应该一期修复主要静脉。

儿童深静脉血栓也是非常少见的并发症,在文献上只有散在的个案报道。临床表现与成人病例相似,主要有局部不适、压痛、皮肤温度増高,以及肢体肿胀。通常需要采取无创检查或静脉造影,才能确定诊断。血清脂蛋白(lipoproteina)含量>30mg/dl,是儿童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对于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儿童,需要常规测定血清脂蛋白a含量,因为有些病例被遗漏诊断。多见于年长、肥胖和肢体感染的儿童。多数儿童病例对治疗反应良好,初期治疗包括使用肝素和华法林(warfarin)。儿童发生肺栓塞非常罕见,Lett等报道1例11岁儿童因骶髂关节感染,并发右心房血栓、右侧胭动脉、股动脉血栓和右肺中叶栓塞,主要表现体温増高和右侧下肢疼痛和肿胀。后来发现患者有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采取肝素和华法林治疗,首次肝素剂量为75U/kg,以后20U/(kg/h)作为维持量。继之,口服华法林0.2mg/(kg/d)维持抗凝治疗。治疗2个月后,经超声检查证实,静脉血栓消失。因为有蛋白C缺乏症,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因此,这例儿童一直使用华法林维持治疗。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一、发生机制

许多儿童创伤可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软组织肿胀引起骨筋膜室压力増加,是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机制。然而,皮肤张力过高和管型石膏过紧,也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无论何种机制所致,都需要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理,防止骨筋膜室内的组织坏死,产生前臂Volkmann缺血性挛缩。手足骨筋膜室、前臂背侧及掌侧骨筋膜室、大腿前方及后方骨筋膜室,以及小腿四个骨筋膜室,都可能因创伤、软组织肿胀或管型石膏过紧,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碾压性损伤是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骨折、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剧烈的运动,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儿童血管损伤、截骨手术特别胫骨近端截骨、静脉输液外渗、经动脉输入药物,也可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儿童多发性创伤,因伴有低血压、血管损伤等危险因素,更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年长儿童遭致钝器创伤、高血压、抗休克裤的加压、血管损伤,无论是否伴有股骨骨折,均可能产生大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甚至儿童股骨干骨折,采取皮肤牵引治疗,也可发生大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对于反应迟钝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应该密切观察,以免发生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烧骨远端、腔骨近端Salter-HarrisI型或n型骶板损伤,无论开放性损伤还是闭合性损伤,都可能发生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开放性骨折使骨筋膜室压力下降,因而不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显然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概念,因为开放性骨折并非对所有的骨筋膜室都起着减压作用。与其相似,股骨干骨折的闭合穿入髓内钉,也可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因为髓内钉固定拉长了肌肉,并恢复了骨筋膜室图6_4前臂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纟宗合征,的完整,因此,容易产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儿童足部碾压性损伤,因未及时做出诊断,导致前臂缺血性挛缩即使没有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也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

二、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

随着骨筋膜室压力増加,首先表现为感觉减退或肢体麻木,继之,出现疼痛、肿胀和局部张力増高等体征。由于伴发颅脑损伤或不能与医生合作,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比较困难。随着病变的加重,肌肉的随意收缩能力减弱,或者丧失主动收缩功能。被动牵拉肌肉诱发剧烈疼痛虽是一个重要体征,但是一种主观反应,也可能是肌肉受到创伤的结果。血氧测定正常并不能表明组织获得适当的血供,因此,对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并无意义。感觉减退是神经缺血性损害的早期体征,但容易引起混淆,例如胫骨近端骨折后,足趾丧失背伸功能,可能是腓总神经、胫前动脉损伤所致,也可能是胫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结果。

由于骨筋膜室压力増高,通常不会迅速达到使主要血管闭塞的程度,所以,周围动脉仍可摸到搏动,手足皮肤仍有毛细血管充盈反应,但当组织内压>30mmHg时,毛细血管的压力不足以维持肌肉的血流,从而造成肌肉缺血性坏死。骨筋膜室内压増高,产生组织严重水肿,导致神经的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当组织内压>50mmHg,或者30-40mmHg持续6-8小时,周围神经则完全丧失传导功能。

单纯根据临床表现,早期做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而骨筋膜室压力测定,却是一种既容易又迅速的方法。儿童矫形外科医生必须熟知正常数值和不同数值的意义。一般将骨筋膜室压力>30mmHg视为异常,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当骨筋膜室压力>40mmHg时,需要急诊实施手术减压。如果骨筋膜室压力介于30-40mmHg时,允许采取非手术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骨筋膜室压力>30mmHg,并持续64小时,将产生肌肉缺血性损伤。

三、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