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
4126600000035

第35章 伤人意味着给自己留下隐患(2)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有可能牵涉到更多的人,需要你在特定的场合做出评定,这时候,你的最好回答应该是不偏不倚。

清末陈树屏有急智和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为"片语解纷"。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合得来。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等人。有个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就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不肯丢自己的面子。陈树屏知道他们明明是借题发挥,是狗扯羊皮,说不清楚的。他心里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使宴会煞风景,扫了众人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恭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谭二人本来都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于是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争辩"。

在本例中,张、谭二人因江面宽窄而争执不休,致使宴会大煞风景,其实根本上是两人的较劲心理在作怪。

2.在事外看双方

所谓事外,即置身于外。被康熙皇帝誉为"元辅高风"的清初大臣范文程历经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师兼太子太师,在建立和巩固清王朝中屡出奇谋,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谋略家。其在清廷任职20多年,参与军国机密要事,极受皇帝重用。朝廷每次议政,以及草拟各种文书最后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并按他的建议进行修改删订。他谋略过人,上下左右的人都很看重他。太宗皇太极死后,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很多人成为皇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唯有他巧妙地避免了皇族内部的派系之争,最终得到了保全。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死,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事先没有安排,满洲贵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一时间杀人流血,势不两立。在这场斗争中,作为政治谋略家范文程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处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并且在任何一方向他请教斗争策略时,他都以臣是朝廷之臣,只为朝廷尽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干预为理由,巧妙地回避了。纵观历史,身处官场是非之地,不受官场利益的诱惑并能在非此即彼的权力斗争中不受干扰而独善其身的政治家,范文程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古往今来,他也是能辅佐皇帝开国,但未受皇帝剪除的少有人物之一。

什么原因能使他做到如此成功?关键是不参与权力之争,即在竞争的彼此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倾向,大有现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策略之风,就像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一样,不管其内部政权怎样变化,我都一如既往地与其政府保持友好关系。这才是为臣者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都是靠冯谖为他准备了几套备用方案,凿就三窟,他才得以进退自如,高枕无忧。古今一理,我们在为人处事时应当寻求多方案、多选择、多出路,一计不成,还可再施一计,这样足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小不言,且让一步

君子应该有容人之量,斤斤计较不是载福之道,人世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若因鸡毛蒜皮的小事结下冤仇,一生中就会有无穷的烦恼。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

明朝的时候,苏州城里有位李老翁,开了间当铺。一年年关前夕,李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出来查看。

原来是一个穷邻居王老头在与伙计争吵。李老翁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王老头赔不是。

王老头板着脸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不再言语。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东家,这个王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拿不出当衣服的钱,我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可不怪我呀。"

李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王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哥呀,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的衣服穿穿。这是小事一件,大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您消消气吧。"

李老翁不等王老头开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账,从王老头典当的衣服中找四五件冬衣来。李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服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王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急匆匆地走了。李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王老头送出大门。

当天夜里,王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王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王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只得花了一大笔银子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王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李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李老翁一味忍让,他也不好意思,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有人问李老翁凭什么料到王老头儿会有以死来讹诈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这一灾祸。李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王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照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闹事,那他必然有所依仗。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小事情会变成大的灾祸。"街坊们听了这话,都十分佩服李老翁能见微知著,处事得体。

生活中,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与其说这是一种勇敢,还不如说是一种莽撞。人生在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让你避免耿耿于怀的自我折磨,又能让你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箭双雕的好事儿,还有什么不乐意做的?

别把人往你的对立面上赶

当你手握主动权的时候,要学会退让一步,别把对手往绝路上逼。

"得理也饶人"的作风,可以展示你的器宇,拓宽你的道路。

不会容人,就可能被人所累,乃至于让你跌倒而无路可走。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难。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别,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大。

你如果能宽容地对待敌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相处时,争斗是难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工商业社会尤其明显。

大部分的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有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讨"回来。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不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