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防沙体系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地区进行铁路防护。防沙成败的关键在于阻沙带的设置,阻沙带的宽度在迎风侧为100—350米,背风侧30—80米,以输沙量决定。阻沙带的结构形式多样,在青藏线伏沙梁地段采用8—12道竹片栅栏,栅栏高1米,长2米,透风度45%,间距为栅栏高度的25—30倍,平面形式为折线型;也可以建立片石包坡阻沙堤与竹片栅栏阻沙堤,以及芦苇栅栏、覆膜沙袋阻沙堤和盐坡挡沙堤等。应该注意的是,当一期阻沙带被沙埋后,要在原位置的积沙堤上再设阻沙带,反复多次增加积沙高度以形成高大的人工阻沙堤,达到以沙阻沙的效果。固沙带则可由碎石方格、盐块方格、麦草或芦苇方格组成,其宽度迎风侧80—300米,背风侧30—50米。
沙漠公踣防沙治沙措施
公路穿越流动沙丘地区,沙丘前移直接埋道。公路路基为路堑,如有风沙流过坡上必然沉积流沙,并且愈积愈多,也会埋道。公路路基为零断面,若两侧为戈壁,风蚀地,半固定沙地或大面积风蚀性旱地,一进人冬、春风季,风沙流过境频繁,从路面一扫而过,不会在路面上积沙。
但是,公路两侧如有宽10—20米的灌木草丛或行道树,风沙过境,即在这里会沉积愈来愈多的流沙,从而在路边形成沙垄,成为埋道的就地沙源。
因此,风沙地区公路工程及防沙治沙,必须考虑风沙移动规律,并因地制宜采取对策,否则靠人工清沙劳动量太大,公路防沙治沙可借助于铁路沙害整治的经验和技术。
主要技术措施:根据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条件和沙漠公路沿线风移、压碾芦苇方格替代麦草方格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固沙、L—P固沙剂、复合材料固沙、尼龙网栅栏阻沙等6种固沙技术和材料,均收到良好的成效。
极端干旱区的固沙植物引种和绿化、蔬菜栽培: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利用沙漠降水量虽少但非常集中的特点,在降雨过程后适时播种耐旱耐盐一年生草本植物固沙,扩大了常用的植物固沙种类,同时在肖塘建立了沙漠植物园,成功地引种沙生植物和盐生植物37种,采用咸水灌溉,均获得了成功,展现了生物固沙、改变沙漠腹地环境面貌的美好前景。
主要成效:由于节省了道路清沙运动规律,制定了“避重就轻、因害设防、重害重防、轻害轻防”的原则,采用“阻、固、输、导”等措施,形成了一整套防沙治沙技术。
沙漠公路选线和路面设计:考虑到公路沙害中以沙丘前移危害最大,公路要尽量避开沙丘背风坡,选择丘间低地或大沙山迎风坡下部;在路面设计上,把路基横断面设计成流线形或弧形断面,让风沙流顺利通过路堤,产生输导效果,避免路面积沙。
公路防沙体系的合理宽度与设置:根据路段的沙害强度,防沙体系本身的种类、结构,防沙工程规定的使用年限和采用材料的寿命等综合考虑,经试验研究,尼龙网阻沙带、芦苇草方格固沙带的防护宽度为90—98米,具体路段的防沙带宽度应视沙害的程度和方向而异;防沙体系由前沿阻沙带(高立式栅栏和尼龙网栅栏)、中间草方格固沙带和公路两侧化学固沙带三个部分配置而成。
固沙材料的选择:巳经试验推广了覆膜防沙带压沙脊防止沙丘前沙费,沙漠公路防沙工程每年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80万元,5年投人产出比高达1:2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防护体系把大沙漠分隔为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流沙的蔓延。
防沙治沙工程增大了地表粗糙度,改善了局地微气候条件和地表状况,有利于草木植物种子的保存和繁育,如工程带内的芦苇、河西菊比外部流沙地繁茂,植被盖度在局部地区可达20%,使极端干旱的“死亡之海”公路沿线出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塔里木公路防沙治沙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95年国家十大科技成就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
干武线石峡子段无灌溉条件植物防沙体系
干武线石峡子段采取先在流动沙丘上设置草方格,然后在草方格内栽植植物,并加以封禁,最后达到防治沙害、保证线路畅通的目的。
这种防沙措施的主要特征是,在降水量很小的流动沙区,通过工程固沙措施,在无灌溉条件下,实现植物固沙。
这种防沙措施的适用条件是:年平均降水量不低于160毫米的地区,降水均匀,少大雨和暴雨;彡0°C有效积温3000°C以上;线路两侧一定范围(一般主风侧300米、次风侧100米)的流动沙丘上设置草方格来固定流沙。
同时,为了获得最佳的造林效果,应采用容器育苗法、ABT生根及保水剂处理方法,以提高沙生植物的出苗率和生长量,还应优选适合当地栽植的沙生植物,并做好林带配置、土地条件的选择,充分利用各种造林的先进技术,使造林成活率稳定在70%以上,保存率达到50%以上。
1.借鉴美国5招降服“黑风暴”
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5招”
招数1:“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2: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
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黏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
治理沙尘暴的奇招妙术
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1—2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3: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要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4: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
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5: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2.澳大利亚治沙“三板斧”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
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1、严格实行轮牧。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3、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3.中东黄金铺成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2、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几年来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地就是一块黄金。
3、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5国的跨国工程。
4、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沙尘暴治理趣味知识
1.“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石光银,这位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的农民,2002年6月光荣地成为我国第一位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的公民,此时他57岁。
2002年6月17日上午,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的防沙治沙表彰会上,石光银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的手里,接过了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与他同时在联合国确定的第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受到表彰的,还有关君蔚、白俊杰、殷玉珍、唐臣、牛玉琴、万恒、石述柱、白春兰、刘铭庭、王中强等10位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张春华等100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内蒙古赤峰市人民政府等10个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和北京市延庆县林业局等100个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石光银是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1984年,他怀着锁住黄沙、拔除穷根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心,辞去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搬进沙区,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18年内,就是这位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普通农民,大胆承包宜林荒沙地,成立治沙公司,发动群众人股合作、联合治沙,不仅将19.5万亩荒沙地变成了丛林草地,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还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化治沙新路。作为全国治沙面积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个人,石光银先后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还被联合国邀请出席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并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优秀林农奖”。
2002年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
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石光银同志“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2012年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选举石光银为十八大代表。
2.“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环保公益活动
我国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达421公里,覆盖面积6700平方公里,距离北京只有200多公里。浑善达克沙地就像悬在北京正北上空的一个大“沙盆”。其中,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南端,距北京的最近距离仅100多公里,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之一。
2001年的春季,北京连续发生沙尘暴天气,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影响北京的形象。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倡议下,正式启动了“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简称“治还”工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绿化基金会、多伦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治还”工程资金管理和实施合同。为保证善款的专款专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治沙上,合同明确规定款项由北京绿化基金会全权监管拨付,并负责治理工程的验收;要求多伦县政府建立工程项目的领导小组和财政专户,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6年多来,“治还”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浑善达克南缘的8万多亩沙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0%提高到80%以上,形成了草、灌、乔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防沙固沙带,比较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危害。
2007年10月,北京人民广播
电台编辑萧朝阳因倡议发起和组织“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大型环保公益活动事迹突出,被北京市民推选为“首都十大公德人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尽快有效治理风沙的期盼和对治理风沙有贡献人士的褒扬。
3.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1994年12月,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了第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呼吁各国政府重视土地沙化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97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了帮助有关国家制定防荒漠化的计划,评估全球范围的荒漠化状况,开展专业培训,成立了防荒漠化行动中心。1992年6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联合国通过一项新的决议,就防治荒漠化公约进行全球谈判。先后在内罗毕、日内瓦、纽约、巴黎召开过5次会议。第4次会议于1994年6月6—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6月17日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10月,112个国家的代表汇聚巴黎,举行了公约签字仪式。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115号决议,
确定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个世界日意味着人类共同行动同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全世界已迈出了共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