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040300000028

第28章 《空中飞行的动物》说课稿

玉泉一中,魏磊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中飞行的动物》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生物圈中,动物是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广的一类生物,本章内容的处理思路是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内容的安排改变了以往的安排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的做法,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这样的另一个意图是,减少知识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

这一章学习的是各种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了上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探究和观察。并知道了鱼类的主要特征。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知道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学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为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鸟,第二部分是昆虫,分2课时来学习。今天主要是学习第1课时,鸟。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2)能力目标: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鸟等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4)重点和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

二、说教法:

1、本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识鸟类等空中飞行的动物的体型及身体的结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通过探究来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2、本节“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是重难点,但由于有了上两节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这个探究应该能够通过分组活动来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级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业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简要的让学生回顾上两节学过的知识,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然后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飞机和鸟的外型是否有共同的地方,飞机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大的作用?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两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前后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的学习:

1、鸟这部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教师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并思考:鸟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的飞行能力呢?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实验中,由于是课前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课堂上是让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入结果,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即:1、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作出假设。3、制定并实施计划:(略)。4、得出结论。5、表达和交流:将你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你们得出的结论一致吗?交流过程对完善自己的结论有帮助吗?

通过同学间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讨论和交流后,再让学生概括: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突破了重点又解决发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总结课堂的学习,教师进行评价。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鸟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

4,得出结论:

5,表达和交流。

二、小结:(略)。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威海七中林荣辉

一、教学内容:《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诚的保持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同时,教师也应因势利导,创设一些情景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使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难点:运动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六、说学法、教法:

说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式(完全让学生自己完成)如下工作:

(a)学生观察画面和图片。

(b)分小组讨论。

(c)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制作模拟实验。

说教法:体现“活动课”的特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本节课主人翁的责任感,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七、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运动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II、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徒、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教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

III、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小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运动。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知识重要还是科学探究技能重要呢?其实,如按古代中国的“中庸之道”所说,各有所长。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双赢”才是最好。

这节课总体上应能体现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慢慢地转换成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又要增进技能,能面向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引导学生向前发展,从接受知识发展到构建知识和技能方面。

教学中常遇到的难点:或概念抽象,过程繁复,这节课就一个代表。我们应使抽象的变为具体、形象,使繁复的简约有序。为此,本设计,增加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讨论和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保持兴趣。让学生在尝试、实证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