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1078年
4033900000031

第31章 科举初探

燕京城最著名的茶楼“烟雨楼”这天迎来了几个士子打扮的读书人,他们选择靠窗的一排坐下,窗外种着好看的银杏树,偶尔几片树叶飘进来,落在竹子搭成的茶几上。

“听说燕京城打算自成一格重开科举考试?”他们其中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道。

“这是好事呀。如果燕京城不开科举,我们这些读书人怎么办?出路在哪里?毕竟朝廷又不承认我们。”坐在靠近窗右侧角落的一个人道。

“嘘,小声点,这种话可不能乱讲。”一人制止了他的同伴可能惹祸的讲话。

“嗯,我知道了,会注意的。”右侧角落的那人道。

“听说新开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和以往有些许的不同?”白衣兄道。

“我有一个亲戚在衙门工作,听说云将军最近一直在积极召见燕京城各界人士,据说是打算改革科举。”他们其中又有人道。

“再说吧,衙门的条律还没有出来,一切都没有成定论,等到衙门的规矩出来再说也不迟啊。如果要改,我们改,别人也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只要做好备考的准备就可以了,其他的勿需太过担心。”刚才被同伴提醒不要乱讲话的人道,“嗯,也是。”他的发言得到了他同伴们的认可。

“烟雨楼”大约建于公元978年,离赵匡胤建立宋朝仅仅相距十八年,算得上是燕京城的百年老店和历史地标。楼里还留有许多不同年代文人骚客的墨词,篆隶行草各色笔迹不一,闲来无事浏览一番倒也可以看出燕京城这些年风俗、人情的些许变迁,另外由于文化氛围历史缘故,这里也多半是燕京官场消息的收集和散播地,一般人要打探一些官场、读书之类的消息,在这里也大约可以听到一些。

自一举打下承德和张家口以后,燕京城的兵力就暂时进入休整操练的备战状态。云庭这些天来一直在积极接见燕京各派人士,商讨在燕京重开科举的事情。这天,云庭陪同太子在府衙后花园散步。弯弯曲曲又尖锐的石子戳得云庭的脚底板有点生痛,遂提议换一条小路走,这个提议得到了太子的应允。

二人途中经过一座荷花池,荷花开得正是旺盛,大瓣大瓣的荷花叶舒服地舒展着清爽的身姿,晶莹剔透的水珠折射着阳光耀眼地落在叶瓣上,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透彻祥和。

“殿下,您听过王介甫的新学吗?”云庭半路上忽然问耶律浚。“南朝丞相的得意学问吗?我略略知道一些。以前还是在京城的时候(ps:耶律浚口中的京城指辽帝都上京城),我看过一些他的书,感觉还可以,有许多新鲜的见解,敢于质疑的态度倒是有几分风骨。”太子回答。

“《三经新义》和《孟子解》还有一些新学骨干的著作,既不失孔孟之学的精髓,还吸取了释道两家的观点,于性命、义利、****之探讨颇有深论,庭以为颇有可取之处,打算在首届燕京科举取士中,把新学的重要著作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云庭道,“另外,庭这些天一直在召见燕京城各界各行业的技术翘楚,打算让他们把平生的技能精要去繁就简写成书,然后成立相应的学校,在我军占领区招收学生,然后这些学生可以进入到相应的岗位去工作。”云庭接着提出自己的建议。

“把新学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我没有意见。可是这技能学校是不是有点标新立异了呀,这庞大的经费怎么解决呀?”太子提出自己的疑虑。“嗯,标新立异算不上,第一如果我们办学校,就可以打破知识的限制,对整个社会而言有很大的好处。第二,可以打破行业师徒式的陋习,有利于防止一些社会上不公正的潜规则发生,比如你交学费来学习,学校就教你东西,不必发生为了讨好师父就要帮他洗衣服之类故事。第三提升就业率,就业率的意思就是我们一年要参加工作的人,他们可以找到工作的人数占要找工作人数的比重有多少。就业率越高,就是要找工作的人他们当中找到工作的人就多,就业率高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至于殿下所讲,经费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庭的意思,办学校的钱就是学生交一部分,我们燕京衙门出一部分。我找楚知府了解过了,我们现在要扩充兵力,并且要打土豪、免赋税,衙门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可以支付。所以除了燕京城以外,其余的我军占领地只实施打土豪、分田地不免赋税。另外我们官府要组织一些货物出口到相邻的一些国家,为我们燕京衙门创收。所谓出口就是把我们的优势产品卖到相邻的一些国家去,赚取他们的银子。所以我们还要和大宋、高丽、日本国等一些国家通商。这几年先不办学校,先把这些行业翘楚集中起来编书,待到我们有足够的银子时,再来开办学校。”云庭一口气道出自己的见解。

“要通商,除了要和大宋商议外,还要打通从燕京到东海的商路,要打通商路必然要和其余没有收复的领地上的官兵继续作战,早一点收复一来可免去我燕京腹背受敌的困境,二来地盘大了各方经营都要便利一些。”说到还要打仗,云庭叹了一口气。看见云庭无奈的表情,太子拍了一下云庭的肩膀以示安慰。

“那就按云将军所说的做吧。”太子很快同意了云庭的建议。二人继续在后花园里散步讨论新学的问题。

第二天云庭叫楚知府出了一张榜,大概的内容就是燕京首届独立科举考试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举行,考试内容主要是《书议》、《礼议》、《周礼仪》、《字说》、《孟子解》、《孟子》和《论语》、《九经算术》”。

衙门的公告在士子当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一天“烟雨楼”围满了燕京城准备参加来年科考的士子。他们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在各自的熟人之间讨论新鲜出炉的新科考的科目。

“这《书议》、《礼议》、《周礼仪》、《孟子解》这些东西我怎么没见过?市面上怎么不见流传?”热闹的烟雨楼其中一桌有人道。

“我到是听过一些,好像是宋朝参知政事王安石组织的新学。我几年前去过一趟汴京,听那里的读书人提起过。”他的同伴回答。

“哎,你说这些书写的都是个什么玩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明年去参考,能中榜吗?”那人怀疑。

“我们没看过,代表别人也没怎么见过呀?我们胜负的几率是一样的,我们还是回去好好温书吧。”他的同伴回答。

“这些书好多我都没见过,《九章算术》我倒见过,以前我爹爹给我请的那位先生,他家就有,还教过我念一些,后来我觉得太难,就作罢。”还是先前的那人道。

“你家先生会吗?!太好了!那我们就到你家先生那里学去好了,如此,我们就叨扰沾光啦!”他的同伴有一位站起来拱手作拳。

“这倒是没问题,只是我觉得这书有点难,你们到时候不要打退堂鼓就是了。也好,你们过来我好有个伴,正好一起商讨书中疑难之处。”说见过这书的人爽快地答应了他同伴的请求。

“那就一言为定啦!”

“一言为定!”

这桌很快达成了一起温新书的战略协议。

与此同时,和他们相邻的那一桌也正在热烈地讨论这科举新考试科目的问题。

“哎,我听过这《书议》、《孟子解》,好像是南朝丞相王安石的著作,此人在不久之前刚刚被罢相。为什么燕京衙门拿一个罢相的人的著作来考我们呢?”

“宋朝的官学还是新学呀,不是也没有改吗?罢相归罢相,朝廷的斗争不是我们能够了解的,只要学问是好的,我们学一学那又如何?何况王安石此人品风正直、天下士子愿跟随之,学他的著作也没什么呀,我觉得。”

“嗯,我赞同谦之兄的看法,新学就新学吧,既然府衙把它列为科考科目,我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烟雨楼”围绕科举考试的内容议论热烈,老板今天又大赚了一笔。窗外的银杏树经过百年栽培长得越发挺拔青葱,偶尔几片树叶飘进来沉默见证着这百年的是非争斗。

座中皆议论纷纷,独有西北一人孑然而坐。他穿着一件红袍底面衬白衫,正风度怡人地喝着自己的茶水。“小二,给我带笔墨过来。”他忽然叫了一声。

顷刻店家笔墨已经奉上,只见他熏满浓墨,站在一面墙上,站立良久终于下笔。大手一挥而就,墙上几行新墨赫然显现:层破浮云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落款奚落。

只见他重新回到座位上,把一杯茶缓缓饮尽,然后撩袍拾阶而下。在热闹的人群讨论声中,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个红袍青年书了一首诗,然后沉默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