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十四年
4025900000003

第3章 三个不第的年轻人(2)

《劝世良言》给了山村塾师洪秀全创造性的新思维。这大概是他从西方找到的一个真理,在天国只有上帝才是真神,其他都是邪魔,中国最终皈依在上帝名下。因此若干年后,当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来到天京时,洪秀全就拉着他的手,走下殿来,要与他一起跪下对天叩头,说:让我们一起来拜谢上帝吧!

在洪秀全的思维世界里,斩邪留正,最后是人人崇拜上帝。

西方古谚语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十二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句非常时髦的话,是维·米·莫洛托夫说的:我们的时代,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洪秀全的上帝世界共有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单单是说,纸上谈真理,当然无用。因此为了将上帝和自己能天人合一,洪秀全就联想到了自己那场梦,即六年前因神经分裂症而引起的那场幻梦,于是就用《劝世良言》论证他在那场大病中所产生的种种莫名其妙的幻觉,敷衍出一个赴上天承命的宗教故事。这出升天异梦的有趣荒诞剧,为着证实是确有其事的,十五年后,即1859年,还以他那两个颟顸庸碌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的名义向全军全民颁布《王长兄王次兄亲耳亲目共睹福音书》,再次表明,在洪秀全死去两日复苏之间,乃是在上天受命到凡间救世安民;他是顶顶正宗的真命天子。三年后,由洪秀全主编,其实出自冯云山之手所推出的,太平天国钦定的唯一的当代革命史《太平天日》,更是非常详细地叙述这个故事。此书后来刻印多部,向全军全民颁发,还作为礼品分赠访问天京的外国朋友。它的目的是要将上帝和天王合一,天王是上帝之子的绝对真理,让天下人人都知道。

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得到新思维灵感,还将它作为上帝传言的天书,推荐给最最亲密的朋友冯云山和族弟洪仁歼阅读。

冯云山和洪仁玕也都是乡村私塾教师。冯云山赴广州两次应试未中式,洪仁开一次应式未中式。这两位与洪秀全有相同命运的不第秀才,后来都是拜上帝会和太平天国的极其重要人物,也都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同声相求,同病相怜。冯云山和洪仁玕对《劝世良言》也颇有兴味。他们产生了共鸣,彼此还经常议论。洪仁玕日后回忆当时与洪秀全谈论情景时说:“每与谈经论道,终夜不倦,言笑喜怒,未尝敢薄待己身;时论时势,则慷慨激昂,独恨中国无人”(《英杰归真》)。

洪秀全说,他在梦中奉命和天使一起,把孔子捉拿解押给他老爸上帝发落。

1843年,洪秀全创建了拜上帝教,它只供奉上帝不敬邪神。

最初参加的有李敬芳和冯云山、洪仁玕。

拜上帝教的宗旨开始只是用基督教教义,即平等观,劝人为善,莫要作恶,以改革社会的陋俗恶习。

按照洪秀全所规定的,凡是拜上帝教信仰者,只能信“独一真神皇上帝”,其他都是邪神、恶魔。即使儒家祖师爷孔子也不例外。

洪秀全几次考试未中,因而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使他最痛恨的乃是孔子。

要树立上帝的绝对权威,也必须打倒孔子在世俗社会的精神权威。

大破大立。洪秀全在编造异梦时,这时又增添了一个皇上帝痛斥、责打孔子的有趣故事。他说在梦中看到上帝怒责孔子,批评他于经书中不曾清楚发挥真理,孔子听了低头无语,似自愧而又自认其罪。这段话后来在写进《太平天日》时,更将孔子形象丑化了。

梦里的皇上帝命令还排列三种书:一种是上帝自己的书,是真书,无有差错;一种是基督下凡所遗留的书,也是真书,无有差错;再一种是孔丘所遗传的书。皇上帝对洪秀全说,这就是你在凡间所读的书,此书甚多差谬,连你亦被它教坏了。上帝因此怒责孔丘说,“你因何这样教人糊涂了事,致凡人不识我,难道你的声名比我还响亮吗?”孔丘开始强词夺理,后来自知理亏、无话可说。这时天兄基督也责备孔丘说:“你编造出这样的书教人,连我的胞弟(指洪秀全)读了,亦被它教坏了。”天使们也异口同声斥责孔丘。孔丘见天上人人都责备他,他便私逃下天,妄想与妖魔头一起躲藏。上帝即差洪秀全和天使追拿,将孔丘捆绑解押由上帝发落。上帝更为震怒,命天使鞭挞孔丘。孔丘跪在基督脚下,再三讨饶,鞭挞甚多。孔丘哀求不已。

洪秀全鞭挞孔丘之说,颇得人心。后来广大的拜上帝会成员包括不识字的文盲和略识字的半文盲都拥护这个故事。他们极大部分都是穿短衫的庄稼汉和烧炭工。即使有穿长衫的小知识分子,也多是和洪秀全相同的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场空,如卢贤拔、曾水源、曾钊扬。人以群分,他们也都蕴含有科场失意而产生痛恨孔子的逆反心理。

在封建社会,书院私塾和学宫都设有孔子牌位。孔子是读书人的最高偶像,是精神文化领域的绝对权威。洪秀全却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孔子作决裂。他将自己私塾正桌供奉的孔子“至圣先师”牌位,当着学生面撤除;接着,当他接纳冯云山和洪仁玕进入拜上帝教时,又分别将两人书塾中的“至圣先师”牌位撤除。

洪秀全对孔子牌位行为,真可谓是史无前例。他虽然立即遭到家乡父老和世俗社会的强烈反对,但却为他日后开拓、发展拜上帝会打好必要的基础。

打倒孔子,孔子是洪秀全打倒的第一个“邪神”,也是对缺乏文化的民众最有号召力的一个非常行动。

身无分文,靠贩卖笔墨图小利作旅费,云游四方。

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教,捧出一个洋化的皇上帝,它在传统文化浓醇和鸦片战争后广东沿海地区,很难取得人们崇拜和尊敬,相信他的人是寥若晨星。家乡父老指责洪秀全是不务正业,“拜上帝是从番”。番,番邦,即指外国。后来太平天国称外国也就是“番”。

1844年春,洪秀全家乡福禄水村欢度灯节,举办迎神赛会。洪秀全和洪仁玕因为拒绝乡亲父老所嘱写诗文或对联歌颂神仙偶像,又兼在去年撤去私塾孔子牌位等事,受到指责,刁难阻挠。这时,他们更感到在家乡很难展开拜上帝教活动,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们决定云游花县周边地区,宣传拜上帝的好处。

这年四月,洪秀全、冯云山等外出传教,寻找能崇拜上帝不拜邪神偶像的同志。洪仁玕比洪秀全年轻九岁,家人不许他远行。他们一行沿途贩卖笔砚,以稍获的薄利充旅费。一个多月,风尘仆仆地行走了广东十几个县,收效极微。

洪秀全和冯云山继续西行,赴广西传教。

行行复行行,他们到过瑶族聚居的八排山,也在秀丽的浔江上运行,最后到达贵县赐谷村,在洪秀全表兄王盛均家落脚。

洪秀全、冯云山在赐谷村展开了拜上帝教活动。

赐谷村民,大多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操客话,持客家风俗。洪秀全家族本亦是从广东嘉应州(梅州)迁来的客家人,彼此语言、习俗相通,这使他们很易相处,也较易相信和接受“教人真心拜上帝有福享,迷信鬼神落地狱”。在赐谷村的五个月,竟然有一百多人接受了洗礼仪式,其中也包括王盛均兄弟五人和子侄,也都高高兴兴地接受洗礼,参加了拜上帝会。所谓洪秀全式的洗礼,就是依照最基本的宗教仪式以水浇头,自施洗礼。

千里之行,必有收获。这是洪秀全、冯云山获得成功的开始,至今赐谷村民众还传诵从前辈口碑中流传下来的洪秀全行事:“洪秀全身材高大,面红红的,坐在椅子上满满的”,“赐谷村的大禾场,从前曾是一个小圩场。洪秀全常常在晚上到那里向人‘传教’。”民间传说,洪秀全在那里打了一口井,供人饮用。

因为王家经济贫困,洪秀全和冯云山又先后离开了赐谷村。冯云山去了桂平,洪秀全打道返回官禄饰。

这份几千字的《原道觉世训》,堪称是《圣经》知识与本土实际结合的新产品。

破旧立新。凡是要推翻旧的政权,必须要制造自己的理论。洪秀全回到家乡,在以后的一年零八个月里,一面继续做私塾塾师,一面就埋头写作。他要思考这几年拜上帝教活动,将实践嬗化为完整的理论。

1845年,他终于写完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两部着作。《原道救世歌》,约二千字,它劝人要做正人,提倡政治上人人平等;打破封建制度的等级特权。《原道醒世训》,一千二百余字,提倡男女平等、贫富平等;它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基本原则,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有诗为证:

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盘古以下至三代,君民一体敬皇天。

(《原道救世歌》)

上帝原来是老亲,水源木本急寻真;

量宽异国皆同国,心好天人亦世人。

兽畜相残还不义,乡邻互杀断非仁。

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

(《原道醒世训》)

洪秀全这些平等思想,显然比古中国农民宣传的“均平”、“平均”是大大前进了。它已含有西方基督教文化所执持的博爱因子。但是洪秀全当时的基督教文化上还只是那本《劝世良言》,而且对它也不是段段都弄懂弄通的。他的思维定势,无非是打着皇上帝的堂而皇之旗帜,号召能在中国建立一个理想的地上王国。

1847年2月,洪秀全和洪仁开专程赴广州向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教义。他第一次读到《圣经》的《新约》、《旧约》原本,附带也接触到西方的若干历史、地理以及阴阳历一类的全部西方科学文化。这就是洪秀全找到的全部西方真理。

四个月后,洪秀全回到家乡,将读得的《圣经》知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原道觉世训》。

《原道觉世训》,近四千字,它把广大民众与当权者分别幻化为宗教领域的神和妖魔。神妖不共戴天;在迷信神权的封闭世界里,给广大民众一种敢于造反的勇气,使他们敢于反对偶像。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在文中特别推出一个所谓“阎罗妖”。他说,“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多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魂”,为要人们注视,还将“阎罗妖”三字的四周加上一个别致的方框。为一个名词的四周加框,这在过去古籍里是没有的,现见的太平天国颁发的印刷品里,也是只此一处,别无分店。这也是洪秀全的别致创造。

洪秀全的三篇着作,1852年太平天国将它合编成集,取名《太平诏书》,作为领袖重要着作镌刻出版,后来又多次重刻。当时印数应该是很多的,但因为印制过滥,时人和收藏家出于偏见也忽视它应有的文献价值,加上战争的毁坏,致使它和其他太平天国印刷的书籍几多在国内残缺无遗,以致像现藏于德国普鲁士图书馆的这本《太平诏书》初刻原版本,可能也是沧海遗珠了。

1847年8月,洪秀全再赴赐谷村,表兄王盛均等对他说,冯云山已在紫荆山建立了牢固的据点,传教事业兴旺发达,发展了两千多名拜上帝会众。

几日后,洪秀全来到紫荆山,冯云山喜出望外,前来迎接。现在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和冯云山的实践行为有机地结合,看来一场暴风骤雨就要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