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成大事必懂的8条潜规则
4025600000037

第37章 潜规则八:韬光养晦,成大事大智若愚(4)

1981年,巴斯兄弟想买下行将破产的皮尔公司。他们的兄弟对皮尔公司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压抑住迫不及待成交的心情,在谈判时对皮尔公司的董事们说:“对你们的公司,我们很想拥有所有权,遗憾的是我们只能出到这个价格。我想,你们在其他的地方或许能找到更好的买主。”

接着,巴斯兄弟将对皮尔公司可能感兴趣的投标者名字一一告诉他们。最后,巴斯兄弟说:“如果你们同其他投标者谈判破裂,没有其他选择的话,就回头找我们。”

结果,巴斯兄弟如愿以偿。这笔生意按他们的设想成功了。巴斯兄弟事后对朋友说:“谈判时不要把迫不及待的心情溢于言表,而要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做生意好比追女人,当你追她时,她会扬长而去;而当你后退时,她却会跟着你走。”

点评:

做生意如同追女人,你进时她退,而你退时她则进。所以欲成大事者有必要对此作深刻研究。

10.糊涂谋略,隐中取胜

成大事者在特定的时刻里给人的印象是表面混沌无知、糊里糊涂,实则冰雪聪明,心里透亮。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国亡,忍辱负重到吴国去做吴工夫差的奴仆,他故作顺服,并的夫差尝粪识病,方才换得人身自由。勾践回国后发奋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灭吴复国。

勾践与孙膑,表面上装疯装痴,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报负,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和迫害。

三国时的司马懿,也是使用大智若愚之术的高手。在形势对己不利时,司马懿就假装衰志病笃,使曹爽丧失警惕性,以为司马懿已不能构成对自己的威胁,没有诛杀。却原来司马瓷是扮猪吃虎,装作猪的模样,而将其“虎”的真形隐藏不露,一到时机成熟,则如虎下山,吃掉曹爽这头真正的笨猪,使得天下尽归司马氏。

在现代,有许多时候、许多场合也需要人们精明其内而愚呆其外,虽是足智多谋,却又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计谋也为我们进行经营提供了启示:宁可假装不知道竞争对手的敌意或市场对自己不利,而不行动,也不要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应当暗中筹划准备,不露声色。

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公司,花了337万美元,买了一艘已经使用了27年的旧货船,开始了经营船队的生涯。

当时世界航运界通行按照船只航行里程计算租金的单程包租方法,世界经济又处于兴旺时期,单程运费收入高,一条油轮跑一趟中东可赚500万美元。

包玉刚却不为暂时的高利润所动,坚持他一开始就采取的租金低,合同期长的稳定经营方针,避免投机性业务。这在经济兴旺时期不免被认为是“愚蠢之举”。

许多同行都劝包玉刚不要犯傻,改跑单程,包玉刚却大智若愚,因为他明白,靠高额运费收入的再投资根本不可能迅速扩充船队。要迅速发展必须依靠银行的低息长期贷款,而要取得这种贷款,必须使银行确信你的事业有前途,有长期可靠的利润。

于是他把买到的第一条船以很低的租金长期租给一家信誉良好、财务可靠的租船户,然后凭这长期租船合同向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正是靠这种稳定经营方针,包玉刚只用2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总吨位居世界之首的远洋船队,登上世界船王的宝座。究其成功,还真得归功当初的大智若愚的远见卓识了。

点评:

藏巧于拙是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若能有实力坚持自己的糊涂,才能做到虚而实之,实而虚之,无谋而谋,无为而为的智慧和谋略。

11.该狗熊时别英雄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好结交豪侠,与关羽、张飞结拜。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授安喜尉。旋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冬,袁术与吕布联合进攻徐州,刘备战败,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得前往投奔曹操,随曹操回到许都。汉献帝认他为刘皇叔,封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曹操对他礼遇备至,出同车,坐同席。可是曹操把刘备带到许昌的真实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有相当的号召力,又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辅佐,一旦放虎归山,怕后患无穷。但又不能杀掉他,怕给自己加上妄杀名士的罪名,所以只能软禁。

当时汉献帝眼见曹操越来越飞扬跋扈,心中大为不满。遂密写一诏书,置于衣带内,赐与国舅董承。诏中要董承纠合忠义两全之士,伺机除掉曹操。董承请刘备参与其事,刘备答应了,说:“既是奉诏讨贼,备敢不效犬马之劳。”这是一件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如被发觉,必被曹操处死。从此后,刘备便以韬光养晦为谋略,故意做些碌碌无为的小事,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关羽、张飞向他:“你不留心国家大事,而做这些小事,是为什么?”刘备不能明言。有一天,刘备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来园中,说是丞相有命,请刘备去赴宴。刘备心中忐忑不安,不得已随他俩去见曹操。曹操见刘备后第一句话是:“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以为参与衣带诏密谋事发,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刘备手,直到后园才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道:“无事消遣而已。”曹操拉着他走至小亭,一盘青梅,一樽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饮酒间,曹操问刘备:“你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都有谁?”刘备推却说:“我肉眼怎能识英雄?!”经曹操再三催逼,刘备只好把那些并非英雄的人物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称为英雄。当然被曹操一一否定。刘备说:“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曹操说:“袁术、袁绍等人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所谓英雄,一定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量可以包宇宙,气可以吞天下的人。”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和我。”刘备本来心中有鬼,一听这话,猛然一惊,手里拿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正巧这时,风雨骤至,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低头拾起筷子说:“这雷声一震三威,太可怕了。”曹操笑道:“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圣人听见惊雷疾风,都改变颜色,我怎么能不怕呢?!”把失惊落箸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曹操也因此不疑刘备。这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想不到曹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怕不能蒙混过关,因而失惊落箸,又怕曹操看我吃惊,识破机关,幸而这时雷声大作,我借怕雷而掩饰过去。”至此,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假痴不癫、韬光养晦的谋略才十分佩服。

由于刘备在曹操处一直扮演一个庸庸碌碌糊糊涂涂的凡夫俗子模样,曹操逐渐对他也就放松了警惕。其后,曹操打算派兵阻拦袁术北上,刘备乘机请求承担这一任务。曹操就派他与朱灵等人领兵五万去截击袁术。曹操的谋士郭嘉急忙入见曹操说:“刘备不可纵,不能放虎归山。”曹操觉得已有明令在前,不便更改。而刘备则急急离开许都。关羽和张飞问他:“兄长今番出征,为什么如此慌速?”刘备说:“我是笼中之鸟,网中之鱼,今此一去,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的羁绊了。”可见刘备的假痴不癫之计、政治韬晦之术,获得了成功。果然,刘备离开许都到达下邳后,不顾曹操让他返回许都的命令,突然袭击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公开打出了反对曹操的旗号,曹操后悔莫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等图谋反曹操的案发,在许都的同谋者,都被杀害。刘备曾参与此事,也被揭露出来。曹操大怒,对诸将说:“刘备是天下雄杰,今不趁他羽毛未丰而攻之,以后必成大患。”于是决定领兵东讨刘备。

在刘备寄曹操篱下时,身处绝逆之境,如果不是用假痴不癫的韬光养晦之计,那刘备难免不遭杀身之祸。韬光养晦这一谋略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既定方针。刘备自参与衣带诏密谋后,即把消灭曹操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他韬光养晦,掩盖自己,是为了有朝一日消灭曹操。如果只为保护自己,虽然也有意义,但还不是实现这一谋略的真正意图。当然,消灭曹操后,恢复汉室是他的最终目的。终于刘备大勇若怯,韬光养晦,保存了自己,获得了成功。而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年号章武。与魏、吴鼎足而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否则历史就更重写了。

点评:

纵观天下成大事者,必善于韬光养晦,如此方能弱化对手的警惕性,给自己制造成大事的时机。

12.小糊涂,大精明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要成大事对一些小事就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

否则只能沦于琐碎,落于平凡,更不用说成大事、立大业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大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丈量。于是,在他们的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士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光义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太宗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佑。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让元佑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心里只有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策击破奸主;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说“小糊涂,大精明”无疑是成大事的一大智慧;假若相反的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那就坏了,事情非搞砸不可。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之后,洪秀全隐居深宫,将朝政全权委托给无能的洪氏兄弟,以牵制石达开,矛盾日益激化。

从当时的情形看,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诛洪自代,形势的发展需要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但石达开尽管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在为人处世的修炼上却连个小学生都不如,他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满口仁慈、信义,害怕落个“弑君”的骂名,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公元1857年6月2日,他选择率部出走,认为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

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庆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在鄂、皖、赣打出一个天地来。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的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镰,彻底决裂,舍近而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

石达开大事犯糊涂致使决策错误,所以他虽然拥有20万大军,英勇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南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还是免不了一败涂地。

公元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谋士曹卧虑献策决一死战,而军辅曾仕和则献诈降计,石达开接受了诈降。他想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全军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再次在大事上犯糊涂。当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把他和两千多解甲的将士分开。这一个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石达开被押过河后,“舍命全己军”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此后的表现倒也十分坚强,起先,清将骆秉章对他实行劝降,石达开严词以对,说:“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然而,已于事无补了。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人事决策的错误,大事犯了糊涂。其根源是他对分裂后的前途缺乏信心。因为太平天国能打仗的名将几乎都不响应石达开的出走。他邀英王、忠王一起行动都被拒绝;赖汉英、黄文全、林启容等战将也不愿跟着石达开出走。此外,石达开出走的目的不明确,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魄力提出新的构想和谋略,只是消极地常年流动作战。他想用不分帜来表示他对天国的忠心,但他出走的实际行动却是十足的分裂。这种不分帜、不降清、不倒戈的“忠义”形象和他出走天京的实际行动大相径庭,这种拖泥带水、患得患失的行动,决定了石达开走后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

点评: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