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成大事的最大资本。真正的聪明不是居功自傲、自以为是的张扬,而是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的明智。《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同样一个不懂得韬光养晦、藏巧于拙的人,往往因锋芒毕露、大愚若智而最终难成大事,甚至还会引来杀身这祸。
1.莫耍小聪明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成就大事,这就是大智若愚。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难成大事,这便是大智若愚。
成大事的人知道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即做到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最终达到成大事之目的。最忌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那样不仅不会帮助取得成大事,反而会成为招灾引祸的根源。
在从政的过程中,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的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作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镍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谟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杞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几乎一定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欲成大事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难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一个欲成大事的从政人员若耍小聪明就会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处处被人防范的人怎么能真正取悦于上司和同事?又怎能成一番大事业?
因而,凡欲成大事的人要从杨修之死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以警戒自己: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要“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点评:
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要想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就一番辉煌伟业,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耍小聪明。
2.喜怒不可形于色
成大事者要记住喜怒不可形于色,喜怒形于色,等于时刻把自己的心态和计划告诉别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经常流露给下级,下级则会投其所好,而掩盖事物真正的本质。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则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暴露出来,对你成大事极有好处。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归奔他。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太后多次向皇上说窦婴:“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晋朝的谢安,孝武帝时任尚书和太保。太元八年,后秦的苻坚入侵晋国,谢安派他的侄子谢玄去退敌,在淝水把秦军给打败了。捷报传来,谢安依然神情自若地和客人下围棋。客人走后,谢安走进屋里,过门槛时,却因高兴过度,把木鞋的齿都折断了。喜怒都是人类的情感。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自然而然产生了。发怒不仅伤身,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一个易发怒的人难成大事。历史上也有不少因发怒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当然任何事物有利则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于身心健康,有害于友情,有害于事业,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独异志·华佗》中记述了华佗给一位郡守看病,诊脉之后,没有给他开任何药方,而是历数该人的罪责和过错,把郡守大骂了一顿,拂袖而去。郡守大怒,气荡胸腹,誓不饶华佗,不想一怒之下,吐出了大量黑血,过了一段时间,病反而好了,这才知华佗医术之高,是用激怒之法,治好了郡守的病。
怒计在兵法中也常常使用。东汉光武帝建武5年,命令王霸和捕虏将军马武率兵攻打驻守在垂惠的豪强周建,苏茂则率几千人增援周建,另外派精良的部队去堵截马武的粮队。马武只好前去救粮,周建则出城与苏茂联手夹击他,马武自恃有王霸的救援,作战不精心也不卖力,结果战败。马武的兵士跑到王霸那里去求援,王霸却说:“现在敌军士气高涨,我要出兵,还不是和你们一样惨败?你们回去凭自己的力量去死命抗战吧。”王霸闭门困守,就是不派援兵,这一下可激怒了马武和他的队伍,他们严加修整,准备再战。而王霸的将士们不愿让马武的部队孤军奋战,纷纷向王霸请战,王霸则自有其道理:“苏茂部队兵精将良,作战英勇,我军将土对此都有恐惧之感,而马武和援军相互依赖,互相指望,不能一心一意奋勇作战,必败无疑。现在我军拒而不援,马武因为没有援军,反而增强了战斗的勇气,我们再共同作战,才能胜利。”王霸激怒了马武,也才使他们赢得了胜利。
只要善于引导,怒也可助人成就大事,所以对怒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身居高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那么就会遗过于下面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顾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制怒,而轻易发作的话,后果都是贻害更多的人。
唐太宗贞观2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后来有人上书弹劾张蕴古,说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在街上把张蕴古杀了。后来此事为魏征处理,皇帝暗地里很后悔。
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作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抚。”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义,我杀了他也太过份,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马上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过于急躁,连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正是出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功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纵观天下成大事者均是喜怒不形于色之人,若一时气怒,不仅伤身,还会为日后成大事设下重重“关卡”。
点评: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成就大事,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3.不动声色达目的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
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介,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其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风骚。隐忍的处世者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但他们隐忍有屈,咬咬牙吞进肚里,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作为狡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还是含蓄,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规范。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一个能成大事者必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哲学。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
中国古代帝王隋炀帝就是这样一个深藏不露,善于伪装自己的处世高手。
隋炀帝杨广在登基前本是隋文帝的次子,文帝内定的接班人原是杨广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杨勇。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将来做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可谓煞费心机。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珍惜国力,崇尚节俭。他的妻子独孤皇后深得文帝宠信,政见常与文帝相和,宫中称为“二圣”。她有两大特点:一是节俭,反对奢侈;二是嫉妒,反对男人纳妾,尤其反对男人与妾生养子女。这是一个具有奇异癖好的女人,不但自己吃醋,也为别的女人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