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成大事必懂的8条潜规则
4025600000011

第11章 潜规则二:寻找“靠山”,暗藏“心机”看准人(4)

从人的本性来看,我们认为:上司是不会提拔有可能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部下的。相反,如何淹灭部下绽放的光彩。挤压部下使其不见天日,才是上司处心积虑的。这种情况固然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却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实。

上司与部下是竞争对手,很多人一定觉得不可思议。这里,不妨以几年前美国某航空公司连续发生的不幸事故作为证明。

该航空公司的工会势力非常强大,一有情况发生,就立刻采取罢工的过激行为与公司对抗。公司的决策层总想避免发生罢工,但就是无法做到。于是,一些有智之士就想出一个“妙法”,把机长全部调换由管理阶层(亦即非工会的人)来担当。如此一来,即使工会罢工,飞机依旧可以照开无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就决定采取这个方法。此即所谓的“机长管理职制度。”

但是,自从这个所谓的“机长管理职制度”实行之后,该航空公司却接连地发生了好几起人命关天的大事故。为此,大家都猜测这些事故是否和制度之间有因果关系,更有人指明,“机长管理职制度”就是造成事故的最大原因。

理由是:飞机操纵室里有机长和副机长,在“机长管理职制度”之前,两者的关系是同属一个工作岗位的伙伴,最多也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罢了。但是,机长改由管理阶层担任后,机长的工作中还附加了对部下勤务的评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纯粹是上司与部下,也就是打分数与被打分数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上下级关系中,如果副机长想要升为机长,就必须依赖机长给予优异的工作评定。而从机长的立场来看,如果给下属分数打得太高,副机长就要升格为机长,那自己的机长宝座岂不是面临着江山易主的危险?于是,为保住自己的职位,机长就必须专找副机长的喳儿,尽量压制副机长的成绩,给他不好的成绩。如此一来,机长在副机长的眼里,就变成阻碍自己升迁的最大敌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是同等科技人才且关系良好的机长与副机长,已经被“机长管理职制度”所破坏,演变成敌我的对立关系。原本应该彼此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安全飞行的机长与副机长,却在狭小的操纵室里,彼此疑心疑鬼、勾心斗角,这样怎能期望有平安的飞行呢?

既然你已经明了顶头上司是你升迁成大事的最大障碍,那么如何与他相处呢?有“心机”的人认为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你在单位的根基还不深,资历也太浅,即使顶头上司走人,空下来的位置也轮不上你,那么最好还是让现在的上司暂时替你把位置先占着。在这种情况下,你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全力帮助上司干好工作。因为,不管你有没有越级的上司做靠山,顶头上司始终都是要时常相对的,而且他掌握着你的生命,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人。

其二,假若顶头上司离开,能够接替之人非你莫属的话,那就想尽一切办法赶紧除掉他,让他越快滚蛋越好。至于如何将对方除掉,让他成为你升迁成大事路上的垫脚石,这里教你几手杀招,不妨一试:

1.如果对方属于“拼命三郎”型,那就给他来个火上浇油。因为“三郎”既然已决心拚命,身为部下的何必要阻挡呢?不如顺势推他一把,叫他快些拆掉老命。当他偶而请病假或事假,不要忘了打电话到他家说:“哎呀,科长不在,我们全都慌了手脚。”最好是能逼他重新披挂上阵,带病坚持工作,大耗元气,否则也要在他心中留些疙瘩,让他不能安心度假和养病。

一旦“三郎”病重住院,记得每周去看他一次,所有的主管都视自己的部门为地盘,久未坐镇,就会担心大权旁落,甚至害怕自己的位置被别人顶替了。针对这种心理,你今天可以这样说:“科长放心休养,科里有我们在,一切没问题。”明天又可以那样说:“总经理最近常跟某科科长去打高尔夫球。”后面再加一把火,对他说:“有好几个客户来公司找你,听说你病了他们都很遗憾。”如此这般,“三郎”死期不远矣!

2.如果对方属于“自我膨胀”型,那就捧杀他,让他尽快爆炸毁灭。

在日常工作中,你不妨时常叹口气说:“像某某科长那么有实力的人,呆在这家公司真是太委屈他了,不但浪费了人才,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唉,可惜呀可惜!”这些表演不必当着上司的面做,只要一个月做几次,早晚上司都会从侧面听到,这样效果更好。

总有一天上司会认真地想:“果真如此?”由于“自己是不是天才”是个很愉快的话题,一开头他可能会欲罢不能,想久了更是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人类总免不了会犯自我膨胀的毛病。

其实,所谓“实力”只是“应付公司要求的能力”,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的人才,一旦他萌发了“我在其他公司可能更有发展”的信心,便会做出许多冒险的动作来。

3.如果对方属于“忧郁内向”型,那就设法给他施压,让他在压力下不堪重负。

对上班族而言,看似最有用其实却最没用的就是那些以畅销为目的的管理书籍了。这些大作常常标榜简明易懂,事实上却为了简明,不惜以风趣、新奇、诉诸权威来代替复杂的分析,这些读物刚刚出版时,广告自吹自擂,仿佛它要一语道破时代的盲点,不料同类书籍一本接一本地出现,仿佛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第一高手是被更高的高手取代,叫人不知道看哪一个才好。

但是,花钱买这些书的上班族却大有人在,原因何在?在于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不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基于以上心理,你一定要常常推荐“好书”给上司说:“这本书的观念不错。”或者说:“这本书很有启发性。”

当你的上司脑袋里塞满了空洞文字,又担心部下读书时间比他多,掌握的新知识比他多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时间久了,他怎么可能受得了!

4.如果对方属于“粗犷豪放”型,那就用婆婆妈妈的琐碎事让他心烦意乱。

上司之所以是上司,主要在于他常要站在高位下判断,因此我们要大量提供各种问题让他烦心,再琐碎的小事都采取恭候圣裁的策略,譬如说:“您要搭出租车去还是坐公交车?”“中午要在中餐厅吃炒菜,还是吃火锅?”

当然,婆婆妈妈久了,难免惹火对方,上司会说:“随便好了。”这时你千万要厚下脸皮,继续不急不慢地说:“火锅的确不错,现煮现吃,味道好,可是偶而吃一点道地的地方小菜也无妨,萝卜干炒蛋您喜欢吗?对了,要不我们去吃日本料理?”

在任何人的耳中,你的话都是关怀备至,可是由于上司是那种粗犷豪放,对琐碎事缺乏耐心的人,这种说话方式保证能大耗他的元气,不把他搞得头昏脑胀才怪哩!

5.如果对方属于“谨小慎微”没什么大毛病的人,那就给他扣顶“吝啬鬼”的帽子。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说别人坏话时,听者常会紧张起来,可是当我们说某某人是一个小气鬼时,大家却能笑着接受。也许大家早在心中已认定有权有势的人常常很吝啬,也有可能“吝啬”是最温和的攻击字眼。

因此,在和上司共餐、共搭计程车时,要抢先付饯,事后再以一副委屈的表情向同事说:“那家伙真不怎么样,特别爱贪小便宜,每次付钱都慢吞吞地掏腰包,要不然就是拿张百元大钞付小费,我只好说,我有零钱。”相信大家听了肯定会在哈哈大笑之后,对这位上司产生恶感。如此,离你成大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点评:

一般职员想要出人头地成就大事,就如同参加障碍赛跑。要想以一般职员的身份,拔得头彩夺得冠军,就必须首先跨越顶头上司这个障碍。

13.与人合作从着装入手

常常听到的牢骚是:活着真不容易。这句感叹里隐藏的就是成事难的哀叹。的确不管是做什么事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更是一筹莫展,假如能从对方衣服入手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与其合作做事将不再是难事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袒露无遗。

1.满足着装华丽者的表现

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同时这种人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所以,当你与这类身着华服的人做生意时,你就能洞察到他(她)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她)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表现欲是一个好办法,这种人不仅不会与你为敌,反而会轻易地答应你所提出的条件。

2.给着装朴素者留点面子

有一种人穿着非常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想要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和这种人谈生意时,千万注意别与他们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期保存残存的一点点面子,争吵绝对不利于和他保持良好的生意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到你的宽容大度,在对方心平气顺的时候,你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流行是着装时髦者永远感兴趣的话题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和别人的看法,甚至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实际上,这种人在内心深处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不安。与此类人打交道,可以采取“以迂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来点“时髦”,并尽量从时下最流行的事和物谈起,从而引起对方对你这个人感兴趣,然后再逐步切入生意的正题。

4.谨慎对待不理时尚的着装者

有一种对于流行的状况丝毫不为所动的人,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这种人认为;如果事事跟别人趋同,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索然无味。和这种人谈生意,要采取“顺毛摸”的办法哄着、顺着,在其兴高采烈之中,不知不觉拍板成交。

5.让突然改变着装习惯者得到赞美和认可

也许你某一天发现经常打交道的客户突然改变了习惯的穿戴,你千万不要惊慌,对于这种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你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会儿事;或者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你承认对方的态度比别人质疑的态度要强,你会赢得别人的回报——定单。

6.对流行不狂热也不漠然的着装者最可靠

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多有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与他们做生意应以诚为本,因为他们既是你可以信赖的客户,也可能成为你今后的长期客户。

点评:

寻找成大事的“靠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若你善于观察,从合作者的着装入手,把握对方心理,那么要成大事也不是太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