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的古琴追根溯源至明代文人张岱的《琅嬛文集》中记录了一张他收藏的古断纹琴,在琴底的龙池凤沼之间镌刻着一句琴铭,曰“吾与尔言,尔亦予诺”。琴人与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深入骨髓的了然。在琴史上无法绕过的就是《溪山琴况》,为古琴美学贡献这本集大成之作的,就是徐上瀛与其师友一起结社抚琴,影响了琴坛三百年。
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最早的笛子是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周代时期,就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并一直沿用“八音”分类。古琴属“八音”中的“丝”,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最常见的古琴一般为单人独奏,也有几件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一起合奏的丝弦乐合奏。乐曲多数为短小的抒情曲,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于室内演奏,风格细腻。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汉民族在三千年前就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古籍记载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它有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中是相当广泛的,较为出名的“四大名琴”其中周代的名琴“号钟”,琴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绕梁”琴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绿绮”琴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在《后汉书·蔡邕传》有中云:“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其琴为“焦桐”。除此还有唐代“春雷”、“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独幽”、“太古遗音”,以及明代“奔雷”被后人称为十大名琴。
古琴曲的传世之作也皆应心声,虽然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但从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中看,除《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两首为传统琵琶曲外,《高山流水》、《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八首均为古琴曲,此琴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是寂寞的。孔子酷爱弹古琴,在杏坛讲学或受困时,操琴弦歌之声不绝;伯牙和子期通过《高山》、《流水》才觅得知音;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我最喜欢的古琴曲为《梅花引》,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清新高洁、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所谓梅花“三弄”是“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因古琴的“清、和、淡、雅”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气、韵、神”,对于武艺上乘的徐上瀛来讲,它将中国武术中的“气”运用在古琴的调协弹奏中,达到将有生命性的物质化作精神的效果,才能令其三者浑化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