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019400000007

第7章 探寻养生文化之源(1)

当人类那1000多毫升的脑浆子里产生寻根问祖的冲动时,已经远离了自己初始的年代。人类的祖先除了留下有限的遗骸和生活遗迹外,没在后人的记忆中留下任何信息。然而人类的祖先中非常聪明和有责任感的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努力地发明图形符号(各种民族图形符号),为记录人类智慧、历史文化着书立说,为后人了解他们、继承优秀传统和智慧做出了贡献。这些符号能够让我们后人有根有据地相信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而不盲从地相信“盘古开天、亚当夏娃”一类的神灵创造世界,也为我们今天探讨中华养生的原理和文化提供了依据。

一、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一)中华养生文化的三大渊源

中华养生文化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

是中华祖先为人类文明留下的三大智慧奇书。其中《易经》为群经之首,诞生于没有文字的年代,是在更古老的《河图》、《洛书》基础上,以“卦象”图形演示天地“阴阳五行”运动规律以及“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其中伏羲演先天八卦,描绘的是“盘古开天地”、天地形成的自然情景;周文王演后天八卦,讲的是天地形成之后让位于水火的自然规律及其演绎的人文哲学智慧。

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并在其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来自《易经》的启发。现代计算机计算原理的二进制,同样是易经原理的应用。由此可见《易经》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广泛!

《道德经》更以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清静无为、自强不息”等天道仁德,成为处世、养生哲学的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分别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体与天地环境相对应的“机关”或称作“密码”。“素问”的“素”对应的是“质”,“质”属实,“素”属虚。“质”指有形的天地实体,包括日月星辰;“虚”指的就是这些实体间的关系、规律。所以,素问就是黄帝请教“天人合一”规律的过程。“灵枢”指的就是人的灵魂赖以寄托的、人体与天地之间沟通的“枢机”,是调控人体的“机关”。所以说《黄帝内经》是揭示生命大道的经典,是中国人对生命规律认识的高峰,是中医及养生文化的基础。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三经互相渗透,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薪火相传至今不衰。

(二)中医及养生理论的成熟早于《黄帝内经》

中华医学及其养生,源于古代圣人探求自然奥秘的实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古代先秦以前医学及养生智慧大成的《黄帝内经》,是我们窥探“阴阳五行”规律,挖掘古人医疗、养生知识和技能的宝藏。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500多年了。作为古代传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总结先秦以前丰富的养生、医疗实践经验(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中古有长桑、扁鹊、伊尹等),吸取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养生和医疗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传统养生学和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理论(西方现代医学形成的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又根据近代化学、物理学尤其是光学仪器等基础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了生理学、病理学)的建立和广泛应用相比早了2000多年,直到现在它的基础地位、“天人合一”整体观和“阴阳、五行、脏象”理论大厦仍然不可动摇。

到汉代,医圣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六气理论,对伤寒“六经传变”规律及治疗原则、方法进行实践、推演,着述了《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中国古代理、法、方、药的医疗体系,成为历代中医治疗的基本大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力红教授在他的《思考中医》中说道:“中医是医学的早熟品,他的先进、科学程度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由于时间跨度之大,受记载介质(在没有纸张的古代,文字刻写在竹简上)和语言文字的限制,以至于现代人难于弄懂它的真谛,往往被指责具有迷信的色彩。

二、中医及养生是道器合一的学问

刘力红老师说,中、西医学“无法比拟”的关键在于中医是“道器合一”的学问。现代医学还只停留在“器”的层面。“道”就是规律、道理。“器”指有形的物质,包括人体有形的器官。中医的“道器合一”就是讲规律、原因与结果的统一,结果是“器”,造成结果背后的规律、原因是“道”。天、地间“阴阳五行”

规律运动是“道”,道使人生、长、壮、老、已和疾病,这都是“器”的状态。地之阴阳的四时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的五运六气,人之阴阳的脏腑生克制化,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运行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太过和不及,造成人体阴阳失衡,于是产生疾病。中医和养生都旨在恢复、培养人的平衡之气——正气,这就是传统中医养生“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平衡自愈百病”

的依据。与西医在人体器官这个层面消除病原、病灶的医疗体系根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殊不知,人体器官上的病灶和病原物都是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所以说,医学及养生必须研究“道”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器”的问题。

中医的理与养生的理都要遵从“阴阳、四时、五行”运动规律。养生的目的是防病治病,提高生存质量,养生与治病是密不可分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没有这七分“养”,那三分“治”的力量就微不足道了。然而,现代人懂“养”的知识很少,2009年国家卫生部公布我国公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可以说,绝大部分人对养生防病知之甚少,更无简单处理能力。疾病随时可能发生,又只有上医院一条路。所以,会养生才是防病、治病的根本。

传统养生的精髓来自于《黄帝内经》。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为《黄帝内经》

中的观点提供了注解,更使古老的科学焕发青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所以我想,如果把中医养生的原理与知识、技能像普及“数理化”一样,纳入国民教育教学大纲,从小成为必修课,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养生科学,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的生活起居有章可循,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素质,实现国富民强、安康幸福就指日可待了。

三、《黄帝内经》的精髓是什么。

研读《黄帝内经》感到理论精深,语言古奥难懂,参考多家注述才能勉强理解大意。然而在观察自然、实践《黄帝内经》之旨的过程中,探讨其中的奥秘,领略经文之美,也从中发现历代多有注述误解,尤其是关于“阴阳五行”的注述,错误最多,是造成如今“阴阳五行”概念错误的关键。愿在本次探讨中医养生原理的过程中,还原《黄帝内经》本意。为让读者了解《黄帝内经》,特概括如下:

(一)揭示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于本,本于阴阳。”其认为生命起源于自然,天地阴阳是物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生命活动也不例外,与阴阳四时变化密不可分,春、夏、秋、冬互为基础,循环无端。

《黄帝内经》告诫后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阴阳水火化生的人体精气(本元,真)是生命的核心,而阴阳水火的四时运动的太过、不及决定生命活动的强、弱、病、衰,甚至打上终生体质特征的烙印。人们违反四时规律,就有损对应的脏器,凡此等等。《黄帝内经》对生命本源做出了客观的论述。

(二)揭示人体生命规律

《黄帝内经》把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概括为“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理节奏(详看第一章第三节)。说明在人生历程中不仅有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存在不同性别的生理区别,其中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论述了衰变过程及各种表现。它以天癸、肾阳为生命动力,以齿、发、生殖能力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对人的年龄寿限进行客观概述。

(三)明确养生、治病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规律的产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防病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