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019400000050

第50章 做自己身体的主人(1)

现代人生了病只知道找医生去治,却从来不会反省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笔者在花了多年时间研究中医理论之后,发现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类随心所欲,严重地离经叛道和错误的健康观念指导下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得人体的气血水平不断下降。各种不同程度的气血不足,使我们的脏腑像电池一样电力亏虚了。器官的能量不足,气血的通道受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慢性病。

对疾病采取错误的处理方式,继续耗伤气血,可能是加速病情恶化的根本原因。

目前,面对众多无法解决的慢性病,人们寄希望于新药物的发明,而不考虑尊重规律,这种思维方向就是错误的。回归尊重规律的生活习惯,并且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疾病,使人体的气血水平逐渐上升,让身体固有的修复和再生系统发挥作用,应该是人类克服慢性病的正确途径(参见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可惜,人类还没发现或不承认阴阳五行规律是应该顶礼膜拜的“弟子规”,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医院、某种药物、营养品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用前面十四章的篇幅阐明了什么是阴阳、五行以及人在五行中的道理,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五行规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说明人的衣食住行是有章可循的,这是笔者多年实践探索的总结。几年来,凡有求于笔者的人,必先指出生活中不符合五行规律的问题,表示“痛改前非”后,才能给其针对性的方法,应用后往往效果出其所料。笔者愿学医圣倾其所学,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为题做以下介绍,重点在于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把握处理问题的方向。

一、尊重规律,把握生命节奏

关于“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命节律,在第一章已经具体介绍,此处不再重复。重点强调以下四点:

(一)从重视娃娃的身心健康开始

人的一生关键在于父母的优生和儿童时期的身心健康培养。优生(参见第十三章)是继承父母的健康遗传基础,身心的培养是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二者同等重要。古人有句话“三岁看大”,说的是从儿童时期就可以看出孩子长大之后是否有“出息”。现代教育学家也有同样的论断:“六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甚至有研究成果认为孩子的胎教很重要,现代意识强的家长更注重从胎教开始的早期教育。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是父母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人在具有自我主导意识之前,父母要像了解自己身体一样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教什么,怎么教,注重身心健康成长,养成良好习惯是父母的责任。

1.幼儿的健康发育与品德教育息息相关

(1)管得了才能教得好。现代健康标准中,精神健康是一项重要指标。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很重要。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一身的坏习惯,使家长、老师觉得很挠头,这时再管为时已晚。“管”和“教”是相辅相成的,管得了才能教得好,如果到了家长管不了的时候,也就教不好了;从小家长不管或宠坏的孩子,到一定程度就只有政府教育得好了(强制劳教)。

(2)第一任“教师”的教法是身教。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法不只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在这方面笔者有切身体会:我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只要是看书学习时间,我们夫妻不看电视,有时自己也抱一本书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对自己也是个“补课”的好机会,但最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氛围,起到身教的作用。当然,孩子的文明礼貌也是跟着家长做出来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良好教育应该从娃娃时期开始。

从小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也会对孩子优秀的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小学教育往往会决定孩子的一生。现实中,出自“书香门第”的孩子与麻将桌旁长起来的孩子,人生之路多数是不同的。

(3)教什么。当代大德高僧净空法师说:文明的教育“应该从尊重、学习、实践《弟子规》做起”,要让人懂得“孝、悌、仁、义、廉、耻”,要有扬善弃恶的是非观念,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写到此,想起80岁母亲被一位上门讨水喝的年轻人抢走了积攒的钱。由此可想,人如果没了廉耻之心,就会成为社会的害虫。

教育为本,应该从娃娃抓起才是大计。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应该是犯罪率的降低,而现实中,我们总会看到表彰抓小偷的能手以破案多为荣,让人感觉不舒服。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偷盗、抢劫、杀人案件却在激增,有媒体报道警员不足、压力突出等等。社会发展与案件激增的不协调说明人的道德水准在下降。我认为应该一手抓管,一手抓教,两手都要硬。当前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谓抓得不紧,而重要的是应该反思一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尊重文明的教育要以实践《弟子规》为突破口,把朗读《弟子规》变成做《弟子规》,要用言传身教普及《弟子规》,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环境的熏陶中养成文明习惯。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应该从普及阴阳五行规律入手,让人起居、生活守规律,养出健康的身体。弟子规教育的缺失已有百年历史,阴阳五行规律的教育缺失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人们还不能确切理解“生身养育”的阴阳五行规律,需要补上这一课。

2.身心健康与养成习惯相关

从婴幼儿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成年人夜生活的诱惑、美味儿的垃圾食品、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对少年儿童健康的“蚕食”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现在小学生的“胖墩儿”、“豆芽菜”、“小眼镜”所占的比例可见一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班里戴眼镜的学生也就一两个,而现在,一个班里只有一两个学生不戴眼镜的。中医理论认为“百脉皆朝于目”。学生中近视眼的普遍存在,并不是单纯的视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代人的身体素质正在下滑。将来,由这代小“眼镜族”繁衍的后代将是什么样子,难于想象。造成如此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离不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做聪明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

做聪明的父母,正确认识青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对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节约国家医疗资源、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纷繁浮躁的生活环境,如何保持孩子的健康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困扰着许多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头等大事。

观察周围的年轻妈妈们,都有为孩子看医生而经常请假的经历。孩子习惯性感冒、发烧、输液、打针成了家常便饭。只要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表现各异:

有的孩子多动易躁,学习成绩不佳,甚者会成为人见人烦的“讨厌鬼”;有的孩子长期精神忧郁,性情变异;有的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不是“小胖墩儿”,就是“豆芽菜”;多因挑食、偏食、便秘、腹泻等导致身体发育不良。有的孩子读书很用功,可学习成绩总是平平,家长和孩子都为此焦虑而疲惫不堪;有的孩子3岁之后还经常尿床;有的孩子长着一脸青春痘,久治不愈等。

孩子身心方面的各种不适症状,令其父母奔波于各大医院,服药无数却长期解决不了问题,在劳顿与困惑之中,有的父母无奈的埋怨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可是,作为弱者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他们常常瞪着惊恐的眼睛不知所措。这种成长环境和某些西药的副作用,使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可怜无过受罚的孩子们,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是不会装病的。没病的孩子吃得好,排得畅,睡得香,精神好,性情平稳,精力集中,学习聪慧。在此有必要提醒家长,当你学了中医养生知识后,当你的孩子出现异常状况时,千万别讥讽、打骂孩子,要从是否健康的角度想一想,孩子的身体哪里失衡了?孩子的生活是否“违规”等,再决定用生活调理还是求助医生,做一位聪明家长,最应该像了解自己身体一样了解孩子。

用中医养生理论分析上述问题,解决的方法极其简单。刘逢军先生概括养生三个原则并进行了“七、二、一”分配,即:顺四时规律占七分,和喜怒把握人的情志与环境和谐相处占二分,节阴阳调刚柔,也就是需要治病调理的部分只占一分。可见,医院只把“治病”作为重中之重,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与疾病作斗争,与传统养生的“天人合一”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思维是两种世界观下的产物。所以我们说,用传统养生的方法就是回归自然的方法,是使人保持健康的治本之计。

回归自然的方法就是: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把握喜怒的分寸,与环境和谐相处;节制运动、饮食等阴阳运动,对失衡的身体及时进行调整,使之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就能从容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种种压力,使我们的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

1.婴幼儿的疾病有规律

我们用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分析儿童不适之证,多数是因为肾阴虚内热引起的症状,表现睡觉时蹬被子或盗汗。其根源是父母坐胎、怀孕时,一方或双方肾虚,或经常超过亥时(21~23点)睡觉,伤了肝胆气而遗留给孩子的问题。既然是父母不懂自然规律,造就了不健康的孩子,就不应该怪孩子,而是应该耐心的帮助孩子恢复健康。据笔者观察,婴幼儿阶段的疾病多数是家长的无知导致的。这种无知包括坐胎时可能犯的错误(参见第十三章)和幼儿阶段的过分溺爱导致的问题。

一是过分穿戴“捂”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没有内火引不来外感。婴幼儿为“稚阳”之体,就像燃烧的小火苗(风大就会被吹灭),在经常活动的状态下,火热之躯在一定范围内比大人抗冻。现实中,往往大人感觉冷,也怕孩子冷,就给孩子过分穿戴,结果捂上火了,就容易伤风感冒(没有内火就没有外感)。

二是不当饮食撑的。如今生活条件好,美味的垃圾食品、有营养的高脂、高热量食品、夏天冷冻食品,优先供应孩子。孩子三餐饱食或零食不断,毫无节制,致使积食伤害脾胃。婴幼儿发育完全是自然的过程,当他吃饱的时候自然就不吃了。这时家长会认为孩子吃得少,端着饭碗在后边追着喊,“小祖宗,再吃一口吧”,相信每个读者都见过这一幕。

我们在羡慕现代孩子优越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身体担忧。试想,在冬天哪个孩子小的时候没穿过“开裆裤”。“常持三分饥和寒,不找医生把病看”,这句话应该是百姓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可惜被娇生惯养长大的新一辈父母们不懂这些,对下一代过分“疼爱”,是造成孩子反复生病的直接原因,这又可说明“病根不在体内而在身外”。

2.孩子身体发育阶段的问题多与肝脾肾亏虚有关(1)习惯性感冒和发烧是肾阴虚。孩子习惯性的感冒和发烧,一般家长都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却不知弱在哪里,即使倍加呵护仍然难以防治,为此头痛不已。

其实,问题出在肾阴虚上。肾阴虚会引起孩子多动、躁怒。肾阴虚内热,使肺气肃降不畅,收摄之气不足,导致风、寒、暑、热侵入而感冒、发烧,重则哮喘。解决此症,一要滋肾阴降虚火(可以参考应用绿豆米粥、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要扶脾气养肺阴(可以参考应用姜、枣护脾,养阴清肺丸养肺阴);三要疏肝理气(可以参考应用逍遥丸、越鞠保和丸、舒肝丸之类),解决人体气机的升降、疏泄问题。

(2)超胖儿童多为脾气虚、肾阴虚。现代城市生活水平提高,超胖儿童也不断增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也给家长带来烦恼。有的家长盲目的给孩子减肥,多用饥饿、超常运动、泻药等方法。孩子正在身体发育期,上述方法会伤及肝肾,往往一时见效,过后又会反弹,有时还会引发肝炎、肾炎。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养生调理,把孩子补瘦。即补足气血,使气聚形实才能不反弹,这样才是真正的减肥。

养生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肉。”儿童超胖的主要原因是脾运化不利。脾在人体当中相当于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如果脾气不足,调度代谢的能力必然下降,导致体内剩余物质排泄不利,出现痰饮、臃肿状态。

超胖儿童多数是肾阴虚内热体质,因而会吃冷食过多。脾喜燥恶湿,怕生、冷、撑,往往儿童又易吃得过饱,饱食生热,贪凉饮冷伤及脾气,造成脾气虚。

通过滋肾阴降热扶脾益气(可以参考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超胖儿童可以渐渐恢复正常。

(3)脾胃不好与吃生冷食物过多有关。现在“豆芽菜”体型的孩子,脾胃不好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生冷过多。中医养生学认为:“生冷之物多伤脾胃”,人的脾胃被生冷食物伤害之后,会出现脾虚或胃寒的症状:唇白、肌肉酸懒懈怠,食物不运化、便溏腹泻等症状。胃寒,会出现胃痛、呕吐清涎,喜热饮、食不化等症状。

贪吃生冷食物的孩子多为肾阴虚内热者。体内有热的人多贪寒凉,结果造成寒热交加。有些医生对此症往往束手无策,温脾暖胃对阴虚内热者如火上浇油;滋肾降火对脾胃虚寒者如雪上加霜。对此症只有根据子午流注规律,在不同的时辰,调理不同的脏器才可奏效,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4)尿床不是贪睡造成的。有些3岁以上的孩子睡觉时经常尿床,对此家长轻则训斥,重则打骂,抱怨孩子因懒惰、贪睡而尿床。其实这种状况的发生,正是父母择子或怀孕期间肾虚所致。

解决此证不难,只要根据孩子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症状,相对应的调养,即可自愈。可参考前面讲的肾阴虚、阳虚调养的方法。

(5)“虫牙”与牙过敏都是肾虚的表现。“虫牙”即蛀牙,是民间一种通俗而普遍的说法。孩子的牙齿受到腐蚀,有的出现空洞,被认为是虫蛀的,其实,虫牙与牙过敏都是肾虚的表现。养生理论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当孩子肾虚时,牙的防护能力下降,各类微生物乘虚而入,对牙齿造成侵蚀。脾胃对牙的好坏也有影响,脾气不足,上牙龈萎缩;胃气不足,下牙龈萎缩。

明白了上述道理,家长发现孩子牙齿不好后,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同时,应通过饮食和医药对其脾、胃、肾进行调理(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针对阴虚或阳虚加以调理),这是治本之法。

(6)躁动是失衡,不是坏毛病。有的孩子整日躁动不安、易怒,学习精力不集中,上课走神,写作业时玩耍,贪吃冰冷之物等,常被家长和老师视为坏毛病。

有些医生把上述症状称为多动症,甚至划为精神类疾病,让孩子吃抑制性的药,给孩子的智力和生理发育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