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019400000040

第40章 节饮食,和五味(5)

有人说:如今生态环境污染恶劣,人吸的空气是污染的空气,喝的水是被污染的水,吃的粮食、蔬菜是农药化肥培养的产品,这样发展下去,人真没有活路了。人类工业化使地球环境恶化是事实,农民离开农药就没有收成也是事实。如何在减少或防止生态恶化的前提下,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发展和农业的丰产丰收,人类已经开始觉悟,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希望有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人类没有想出彻底解决的办法之前,还必须想办法好好活着。

从人类自身看,人是有很强适应环境能力的生物。人体结构是由大小管道组成的,保持管道的畅通,是适应环境的秘诀。人体众多管道中有三条最明显:气道、谷道、血道。人呼吸靠气道,血液循环靠血道,食物变成能源靠谷道。人体有病的一个直观原因就是大小管道的堵塞,“三道”畅通就不会生“要命的”病。

常识告诉我们,人健康长寿需三条主管道(包括附属细管道)畅通以及五脏六腑的制约平衡,即“三通一平”。气道、血道人体自我不能控制,而食道基本上由人自我控制。实践证明,控制好食道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气道、血道的畅通。

以心为统领的五脏六腑平衡,主要控制人体的升降气机。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也是影响食道、血道畅通的重要因素。所以保证“三道”畅通的条件是愉快进食、适量进食,还需要记住“气恼勿食,忧郁慎用”。

肝主疏泄,主怒。人体疏泄作用就像电梯上下运动自如,人在气恼忧郁之时,气机横滞腑胸胀痛,内脏处于不协调状态,特别是肝脏对脾胃消化功能的制约作用急剧增强(木克土),此时若吃入食物是难以消化的,否则就会得病且不易治愈。

古往今来,许多人的病都是在气恼或忧郁时进食而生。因此,当遇到心情不好时可先喝些水,觉得胸腹中的胀气消失后再吃饭。在气头上可先平肝理气(做深呼吸,气沉丹田);已生气伤肝了,可补气柔肝(逍遥丸);忧郁时可疏肝理气,顺势调补上焦、中焦之气(可选用补中益气丸)。

肾和脾与“三通一”平有直接关系,必须从理论上了解与其相关的道理。“肾是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肾的先天强对脾胃运化、畅通有促进作用,脾胃需后天好好把握,保护好脾胃是一生气血充足、三通一平的基础。所以,肾虚弱的人靠后天脾胃的滋养可延年益寿,反之,身体强壮的人伤了脾胃也会缩短寿命。

按五行之理,脾为肺之母,脾土生肺金。脾胃正常,肺的功能才好;反之肺气虚,容易使气道不通,人必乏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若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血液在脉道中运行的动力不足,易使血道瘀积不通;脾统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会使“血不循经”,引起出鼻血、血斑、吐血、崩漏、便血等。因此,调养好脾胃系统使谷道畅通,对气道和血道均有好处。

2.谷道通,肠要常清

肠要常清,主要指肠胃应保持相对的清淡、清新、清净。

(1)清淡。清指素食。即植物性食物。淡指口味轻重。味淡为阳,味重为阴,味淡对人才有补益作用(参看本章的五味原则)。原则是按需供给,宁淡勿重。人的牙齿是平的,人的小肠比食肉动物的小肠长,消化系统对杂食类比较适应。豺狼虎豹的牙齿是尖的,小肠短而平滑,其消化系统对肉类有极强的处理能力和免疫能力。人,特别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祖祖辈辈多靠吃碳水化合物生存繁衍,消化肉食的能力并不强。

现代生活令人远离自然,居住从平房到高楼,从走路到乘车,从赤脚到穿皮鞋,人已和大地“绝缘”。人体活动摩擦产生的静电需接触大地来释放,静电不得释放人体会阴虚阳亢,会使人脏腑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亢盛,对蛋白、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但人的排泄能力是不受主观控制的,如果进食多,又无相应的消耗,必然出现体内剩余物质的腐败,即“生火、生痰”。

食肉的比例无确切的标准,应以每个人的消化功能的强弱决定。食肉后,腹不胀,嘴里没有异味儿即属正常;反之,应减少食量,老少皆如此。

在加工肉食时,一定要将其煮透。从养生角度讲,中国古代先贤历来强调“稀粥烂肉不伤脾胃”。鱼和肉都应炖烂才有利于消化吸收,所以有“千煮豆腐万炖鱼”

之说,有些地区喜欢吃半生的鱼和肉是不利于健康的。

慎食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些问题需引起人们注意。

猪、牛、羊等和人都属于哺乳动物,可以生与人同样的病。例如,他们也会生肝炎。有些人吃“溜肝尖”,常常喜欢炒得很嫩,有时盘里的肝尖还带着血丝,如有肝炎病毒,很可能传染给免疫力弱的人。

任何物种为其生息繁衍,都会进化出一种“报复因素”,即在死亡的瞬间,细胞发生变化。例如,河蟹死后便有毒,人不可食用。

总之,肉要慎用。孔子讲:“人阳气盛时,鬼怕人;阳气衰时人怕鬼。”这里讲的“鬼”指疾病。消化吸收功能好的可以吃肉,但不得过量;青少年阳气盛吃肉多些问题不大,中年人应适当吃肉,老年人要少吃肉。吃肉应尽量吃饲养的动物,不吃野生动物,因为野生动物的情况十分复杂,难以言表。吃肉应以鸡、鸭、鱼、虾为主,少吃哺乳动物。

种子是最有生命力的,人要少吃肉多吃种子。在古墓里取出的莲子、水稻等谷物,虽时隔一两千年,一旦给予适合的环境(水分和温度)仍然会发芽,这足以说明它强大的生命力。任何物种为了繁衍都把最丰富的养分给了种子,所以人应以种子为主要食物(鸡蛋、鸭蛋也属于种子范畴)。把种子定位碳水化合物,只是化学的一个浅层次;说种子含淀粉太多令人发胖,也只是一家之言。种子和蔬菜属清淡之物,人正确食用它,它回馈给人的是更高层次上的清淡。

吃肉多的人死后身体很快会腐烂。可见,人活着时体内斗争会多么激烈,为和腐败物质作斗争要消耗多少精力,一旦免疫系统停止工作,腐败立即遍及全身,这和吃肉食有关。一些高僧死后,尸体千年不腐,其原因是平时只吃清淡之物,圆寂前空腹辟谷,喝一种自治的植物汤水,直到圆寂。这些高僧活着时身体轻松,死后身体不腐,这和生活中一些大腹便便、浑身病痛的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2)清新。食物的清新指新鲜。蔬菜与肉类的保鲜都有一定的时限,这些食物到了接近腐败时对人是有害无益的。我国一些地方的人这一点做得好,讲究吃新采摘的蔬菜,食新鲜肉和鱼虾,而生活条件差或节约意识强的人做的不够。

水果全部腐烂肯定无人食用。但水果烂了一部分,有些人往往舍不得扔掉,挖去烂处继续食用,以为是卫生的。其实不然,水果是活的有机整体,其内部的循环网络与人的血管相互联系一样,一处腐烂污浊已循环至整个水果,品尝烂水果尚好的部分感到有异味儿便是证明。蔬菜也同样如此,都已经科学界证实。

鱼和肉实际上是动物的尸体,一旦变质腐败,其毒性对人是有害的。生活中常发生的食物中毒现象,已证明了这一点。已完全臭了的鱼和肉,人是不会吃的。

但对不新鲜的鱼和肉,有些人往往用花椒、大料等佐料去异味儿后食用,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佐料只能掩盖气味儿,难以根除毒性。如果吃了有毒食物,身体非但得不到滋补,反而会受到破坏,还是不吃为好。

腊肉、腊鱼、腌肉之类的食品是人们在没有冰箱储存新鲜鱼、肉的条件下防腐的产物,是动物的木乃伊。现代人有了吃鲜的条件不宜贪恋腊、腌制品,适当吃一点尝尝口味儿可以,久食必有害处。现代科学证明,这些制品中有许多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现代预防科学证实,经水煮、炖制的食品,能帮助食物分解大分子结构,易于人体吸收。烧烤、油炸的食物由于温度一般超过千度以上,许多食物经烧烤后可以产生叫“三四苯丙吡”的强烈致癌物。所以这些食品具有“垃圾食品”之称,被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所拒。

(3)清净。将蔬菜、水果的表面洗净是人们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做到使其内部相对的洁净却是常被忽视的。

现代污染对水果、蔬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有农药、化肥等残留物质,一般的清洗难以去除。最好将蔬菜洗净后,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使可溶的有害物质溶解于水中。

人工喂养的鱼、虾、鸡、鸭等,由于饲料中含有一些加快育肥的添加剂,最好将切开的肉泡在水中,使里面易于水溶的物质溶解。鱼和其他动物的肝脏是解毒的器官,如果新鲜可食用,稍有变异则不能食用,否则害处将难以预料。

总之肠胃里容纳的食物要清淡、清新、清净才有利于保持人体清净。从阴阳互抱的原理来看,清与浊相互吸引。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将与污浊之物相抱,共同排出体外,这是保持人体清净健康的关键。

人吃了不洁之物而生病,常常表现腹痛泄泻,排便酸臭难闻,是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产酸的结果,使肠道内形成氧化(腐蚀)力极强的酸腐环境,损伤肠黏膜造成便血,甚至有害菌和毒素进入血液,造成昏迷等全身性的症状。在实践中,笔者用大量饮用碱性电解水的方法,迅速改变肠道酸碱环境,使自己和朋友多次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参看第十四章)。

(二)饭前肠鸣,饮食有节

人的胃肠消化、吸收、排泄能力和体力消耗情况不同,饮食量也应不同。古代圣贤提倡饮食有节,主要指定时、定量、清肠三个方面。

1.定时

前面讲一日三餐要顺应五行之理。现代科学讲,人体有生物时钟。例如人每日三餐,均在一定的时间进食,久之便形成了身体分泌消化液的时间规律,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有饥饿感,体内消化液刺激胃,便引起人吃食物的欲望。此时人吃进的食物可以和消化液混合,不致伤胃。如果到了吃饭的时间,大量的酸性(盐酸)消化液进入胃,没有食物将其中和,必将腐蚀胃黏膜,久之可能导致胃溃疡之类的病。所以吃饭不定时的人易得胃病。

一些人由于工作关系难以保持按时吃饭,可备些面包、糖果之类的小吃,一旦有饥饿感,随时进食,以中和消化液,保护胃黏膜。

2.定量

常言道:“饭吃七成,长生之道”。中年人或老年人吃饭一定要定量,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给一组小白鼠只吃七成饱,而让另一组白鼠放开量吃。结果前者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后者则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进而不出即是毒”。吃入腹中的食物不被吸收又排泄不出的部分,可转化为有害于身体的毒素。

综上所述,中老年人应知道自己的饭量,每日三餐,按量吃饭才能形成和谐的消化机制。

3.清肠

中国古代圣贤提出“肠要常清,饭前肠鸣”这是非常科学的。

人到中年,难免在肠胃中有排不掉的残留物质,变质后腐蚀肠胃造成种种疾病。当人在一定的时间里感到不思饮食并伴有腹胀感,这是肠胃中滞留物质过多所致。此时人如果再吃,食物难以被身体所接受,如同仓库中堆满破烂东西无法容下新进物资,最好的办法是停食,使得消化液把残留物消化掉,待有饥饿感时可少吃些馒头、稀粥。若饭前无肠鸣,不可再食。

没有腹胀感的人,每七日可清肠胃一天。“七”在八卦中归为艮卦,艮为止,标明一个事物已运行一个周期,决定于月球影响地球的七日节律(参看第五章)。

中国古代医生下药时,常用“七”这个数,如七副汤药,有的药中放七粒绿豆等。

公历每七天是一个休息日,可在其中一天内只少吃一些素食。此法不但可以清除肠胃中的残渣,还可使血管得到清洗,全身有明显的轻松感。还有一个办法,腹胀时停止滋补,每顿饭只吃一点米饭或馒头,其余吃炖萝卜,有利于消胀通气通便,炖萝卜可以用肉骨汤。

(三)琼浆玉液,养液惜津

自古就有琼浆玉液一说。琼浆玉液在何处?就在人的口中。人的口水即玉液,也叫津液,它润化食物于牙齿之间,食物磨细被口水中的酶转化为极易吸收的物质,此乃琼浆。

1.生津有方

生津的方法很多,外国人喜欢嚼口香糖,中国女性喜欢含话梅之类的食品。

更重要的是意念,将舌下想象为一眼涌冒的甘泉。有此意念,神经系统可调节津液的大量产生,能使各条管道输流畅通。

2.咸口惜津

惜津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量饮水,保持体内充足水分;二是少说废话,惜津养神,口干舌燥多因废话过多所致;三是不要养成常吐唾液的毛病。唾为肾液,养成每天有规律的咽唾的习惯,深呼吸,用意念直送丹田,有滋养肾阴的作用。

3.用津有道

津液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分解口中的食物,二是入胃协助消化,并与养分一起滋养肌体。可是在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用津。以中国南部地区的饮食习惯为例,便可看出这种弊端。一些人饭前先喝茶,冲淡胃液;饮茶之后再喝一碗汤,进一步稀释胃液;然后一边吃饭,一边喝饮料。中年人或老年人本来消化机能较弱,再将消化液稀释,定会降低消化食物的效率。另外口中的食物需要津液润化下咽,才能有利于消化,用饮料冲下去无疑对胃增加了负担。由于食物在口中未被分解,到胃中又没有足够的消化液,食物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造成人体营养不良。所以我国南方的一些人整天进补,却面黄肌瘦,这叫“浪费了钱财,劳碌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