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019400000038

第38章 节饮食,和五味(3)

懂得中医原理用茶的知识后,喝花茶和红茶就很快消除症状。当然,人体阴阳会随环境变化,当人体阴虚内热时,就可适当饮用绿茶;当人体阳虚怕冷时,就可饮用红茶等温性茶。还有人喜欢早晨起床后先饮一杯茶清胃,而有人患神经衰弱晚饭后不敢喝一口茶水。总之要懂得自己身体的阴阳状态,适时适量饮用茶叶,也可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正是由于喝茶有许多好处,又透着一种文化品味,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文化”的人一派虚寒之相,还特别喜欢喝新鲜的绿茶,说是喜欢原生态健康理念。

当笔者看到他找医生看胃病的时候,告诉他关于饮茶的学问时,他却很委婉地说:

“我就是喜欢新鲜的。”意思还是“不信那些封建迷信”,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在这种人眼里,现代的都是科学的,传统的东西都是“封建迷信”。这种具有“非黑即白”思维观念的人,当今社会不在少数,这也是令笔者多写茶叶的原因。

现代科学只从茶叶内含“茶多酚、茶多糖”等化学成分对人有降压、降糖等功能理解茶叶对人体的益处是不全面的。饮食阴阳的学问在于利用饮食物的阴阳属性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生气通天论》)。”

饮茶如同用药,愿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大自然的精华,以到达祛病、养护生命的目的。

8.冰箱的错用

冰箱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人们贮存食物,以保持新鲜,防止腐烂,也为人类夏天消暑、饮食生冷提供了方便。但人类的不正当使用,已使身体健康危机四伏。

夏天的饮食生冷伤了脾胃之阳,升降机制紊乱,重者腹痛泄泻,轻者积食不化,从阳化热。人的脾胃开窍于口,上唇为脾,下唇为胃。长期饮食生冷积食的人,上唇惨白无华渐短,说明脾脏已受寒,降低了运化能力(上唇短,人中就短。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说:人中深、长、广,预示人的寿命就长);下唇发干而红,厚长而粗糙,食嗅口臭熏人,说明人胃有积食不化,发酵生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是身体器官的营养源泉,这个“粮草之官”出了问题,难道不是危机四伏吗?

我留心观察了许多青少年,特别是喜欢熬夜、饮食生冷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长相趋势:眼窝深陷发青,上唇无华乌短,下唇厚长、红而粗糙。难道人类要像大猩猩的面相进化吗?不言而喻,阴阳颠倒、饮食不节、生冷不忌是导致面相“进化”趋势的原因。笔者担心的是未来人口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还没等到所谓的地球毁灭,人类就已将自己糟蹋得不像样了。

9.吃了冷食或因冷而胃痛的及时调理方法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一次深秋外出实习,因天气寒冷,感觉胃脘胀痛,吐酸水,正好路过一个农贸市场,赶紧找到卖蔬菜的摊位,买了一块核桃大小的生姜,削去粗皮后便生嚼咽下,5分钟之后,感觉胃中温暖,冷痛和吞酸的症状顿时消失,这成了我多年护胃的法宝,屡试屡效。还有,寒邪直中脾胃造成的腹泻,马上用姜糖水送附子理中丸(一般药店均有售),也会很快缓解症状,然后康复。

以上这些都是救急的方法,可供读者参考。

(三)五味的原则

神农尝百草确定了可食之物的性味归经,自此中医中药有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揭示的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是历代中医人食物、中药性味归经的依据。直到汉代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六气及邪气入体的传变规律,实践总结着述《伤寒杂病论》,达到中医理论与实践最为完备的历史时期。

《黄帝内经》中确立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成为中华民族食物养生的指导性纲领,根据脏腑阴阳平衡的需要选择、搭配食物的“五味”,是当今中国人常用而不知的“所以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它让我们明白了“主食、副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应用五味的原则

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主要基于食物或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和气味具有的“酸收、苦坚泄、甘缓、咸软、辛散润”之性,分别与五脏的“生、长、化、收、藏”

属性的需要相合,产生“五味入五脏”的理论。《黄帝内经》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五味第五十六》、《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中多次论及五味入五脏和脏病时应用五味的原则。其中五味入五脏讲的是自然规律,应用五味的原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灵枢·五味》中指出了五宜、五益和五禁三个原则:

(1)五宜。根据五味入五脏的规律,脾病宜食甘,肝病宜食酸,肾病宜食咸,心病宜食苦,肺病宜食辛,其中的“病”是太过还是不及,我们可以根据“宜食”

的味来判断。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是脏腑本性太过使然。因为,如果心热“宣发”太过,需要苦寒泄之,故称心欲苦;肺主收,肺主宣发、肃降,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收得太过,宣发不足,就要用“辛味”散之,故称肺欲辛;肝主生发,主怒,生发太过就需要酸的“收性”加以抑制,故称肝欲酸;肾主藏精,肾阳虚藏得太过为“坚”,需要“咸软”来平衡,故称肾欲咸;脾主运化,喜刚燥、恶湿,脾实刚燥(火化食)化性太过,需要甘味缓之,故称脾欲甘。

(2)五益。《黄帝内经》在《素问·脏气法时论》和《灵枢·五味》中都有如下论述(表11-1中的五益):“肝色青,宜食甘,稷(小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麦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黍(黄米)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稻(粳米)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这一段可以理解为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保养。《脏气法时论》中可以视为对上述的解释:“肝主春,足厥阴少阳(肝、胆)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心、小肠)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脾、胃)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肺、大肠)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肾、膀胱)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其中:

养肝宜食甘味。春应肝,生气旺,肝脏易受情志影响而阳亢易怒(肝苦急),需要“甘缓”之;另外甘甜味入脾,养脾生肺金(土生金)以制肝木,使肝火不致过旺;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常养五脏。这与现代治肝炎多食糖、维生素B12是一致的。

养心宜食酸味。心应夏,脉跳急速,心神易被劳伤而苦缓,食酸味收摄肝阳以助心神(肝为心之母,木生火)。

养脾宜食咸味。脾喜刚燥,太过时欲软,咸能软坚;食盐是阴阳平衡之物(中性,见食物的酸碱性一节),有软坚散结之功效,所以有缓和脾之刚性、缓和肾脏坚藏的作用。脾易受寒湿而失健运,食咸味入肾以生命门火,温煦脾胃(火生土)。可见,食盐有缓脾、助肾阳的双重作用,这可以解释不吃盐为什么没有力气了。

又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里的苦属火,具有温燥的炭苦,像炒白术之类的药物,具有温燥祛湿的功能。

养肺宜食苦味。肺通天气,对冷热反应敏感,易受寒凉感暑或燥热、食热而病,所以被称为“娇脏”。秋季肺欲收,是针对宣发太过、收性不及而言的。“酸苦涌泄为阴”,苦寒之性具有助肺收敛、肃降的功能。所以,肺苦气逆,要急食苦以泄之。

养肾宜食辛味。肾易疲劳而阴阳两虚,食辛味入肺金以生肾水(金生水),符合“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另外,辛味有润燥之性,冬季肾闭藏相火,易生燥,所以要急食辛以润之。

(3)五禁。根据脏腑病弱不及,要“禁乘”的原理,肾病忌甘(忌土克水),脾病忌酸(忌木克土),心病忌咸(忌水克火),肺病忌苦(忌火克金),肝病忌辛(忌金克木)。其意义在于,某一脏病弱时,就要适当多食有利于补的食物,而尽量不吃有利于“克它”的食物。

另外《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五味所禁:“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勿令多食。”文中未提所以然。笔者根据已有知识理解,仅供参考:文中血、气、骨、肉、筋,分别由对应的心、肺、肾、脾、肝所主,也是五行制约之理。盐入血,能使血凝(血豆腐)伤血;人体靠气聚形实,气病已虚,辛散会使气更虚;食物之苦多寒,肾不主骨则骨病多寒;肉病,与脾不主肉有关,多属肥甘厚味所致,是太过之病,所以要少吃甘味;筋由肝所主,筋病多有肝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多食酸味,会抑制肝的疏泄,加重其收涩,不能濡养筋脉,所以要少吃。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这就是利用药食五味的物理性质调整脏腑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的基本原理。利用五谷、五味治病,从药物的性味归经的角度,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中所论尽祥,有志研医者可读原文。

本书只对养生所需的五味应用原则和过食五味造成的问题进行讨论,供百姓在生活中正确认识问题,以利纠偏。

2.过食五味出现的问题

关于五味对脏腑的影响,《黄帝内经》给出了“味薄养五脏,味厚伤五脏”的警示,在养生实践中,应该注意五味均衡,不可过食或偏食。

过食五味的害处,在《黄帝内经》中有多篇论述非常详细,有些是我们生活中比较了解的,有些我们不太理解,由于相信《黄帝内经》中的观点是古人总结归纳的结果,我们需要留心观察总结,应用于具体的养生实践中。

(1)偏食咸。偏食咸会引起高黏血症、高血脂,进而引发高血压、脑栓塞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黄帝内经》讲:“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自古盐有百味之王的美誉,大多数美味都离不开它。人不吃盐就浑身没有力气,中医学对此早有认识:咸味入肾,味薄养肾,味重伤血。笔者理解:肾在五行属“藏”,赋像为水,水的封藏作用在咸味物质参与下,封藏作用得到加强,例如海水就比淡水比重大,封藏作用得到加强。根据以顺为养的原则,食盐具有滋养肾脏的作用。咸味入肾又有调动肾气,为肾的发动之机的作用,所以人不吃盐就没有力气。

现代医学也证实,盐能改变体液的渗透压,使细胞内的水分大量外流,使体细胞和血液细胞缺水而感觉燥渴、咽干,进而血凝、血管壁蛋白质变性,西医叫“动脉硬化”。常识告诉我们,食入过多的盐,就像盐卤点豆腐(也像我们包饺子用盐析出菜馅儿多余的水分),把血、肉、筋、骨中的水分析出来,血液凝于脉道,使“心气抑”,抑制心阳,促进心脏升压。生活中的许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男性,表现口重。一般干体力活的人都口重,能吃咸,他们可以通过汗腺出汗排出过多的盐,不致肾脏、气、血受害。出汗过多的人也要及时补充淡盐水,味薄为养,以养肾,以保证身体体液正常的电离浓度。在这里中西医学理是相通的。

(2)偏食辛辣。偏食辛辣者易燥热上火而咳。燥易伤人津液而致阴虚内热,久而伤气(吃饭时满头大汗,津随阳气外泄)。《黄帝内经》讲:“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味入肺,使肺气过旺而乘肝,肝不养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则筋急(抽筋)而爪枯(灰指甲)无华。由于人的筋气不足,心气不足(肝为心之母,肝气不足,心气必不足),会使人委靡不振,易生悲观情绪。

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大学生问我:“我受不了北方干燥的气候,怎么办?”我问她:“吃辣椒吗?”,她回答:“吃”。从她身材瘦小,一脸白色的粉刺,唇干质红,我看出三个问题:一是南方气候湿润,人的皮肤薄,代谢通道畅通。北方气候干燥,尤其是春、秋、冬季,南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干燥。我告诉她用含甘油类的护肤品可以解决。二是脸上粉刺。《黄帝内经》讲:“汗出当风,寒薄为皶(zhā),郁乃痤(cuó)。”皶,就是白色的粉刺;痤,就是脸上红肿的痤疮。所以小姑娘的粉刺是出汗后着了凉风所致,如果皮肤不透气,就会“郁乃痤”。三是南方人喜欢吃辣椒,具有去湿气的作用。辣椒生火生燥,来到北方还吃辣椒,就是火上浇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吃辣椒的问题,北方的大小饭店餐馆有“无辣不成菜”的趋势,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北方气候干燥地区常年都应该忌食辣椒,有很多阴虚内热毒火炽盛的人与食辣椒有关。辩证地看也不绝对,体质寒凉,尤其是脾虚泄泻时,需要服用附子理中丸,辣椒能温暖脾胃。笔者留心观察,一次问一位满脸红疙瘩,但嘴唇乌黑的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他回答:“现在吃啥都没味儿,辣椒能提味儿,帮助下饭。”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医学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和能知五谷香。”寒为黑色,唇黑为脾寒,脾寒已不能知五谷香了,就得辣味儿来帮忙了。“脾为谏议之官”,脾失职,这个人应该有许多毛病了,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时髦病。进一步询问的结果都被证实。窥一斑而知全貌,笔者由衷赞叹中医学理之美,按朋友的话说“神了”。

(3)偏食酸。酸味和肝,有收敛之效,适当食酸,有养肝的功效。过食酸味又有泻肝的作用。《黄帝内经》讲:“多食酸,则肉胝(胼胝,piánzhī,俗称“膙子”或“老茧”)而唇揭(唇剥皮)……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意思是说多吃酸味,长膙子,嘴唇剥皮。味过于酸,肝气以津(阳虚肝气不足),脾气无制而绝伤(土旺侮木、乘水)。又酸味走筋,筋有病不能多吃酸。注意多食酸不单指醋,动物蛋白和脂肪都属于酸性物质。故笔者怀疑,眨眼、近视、鼻衄、阴茎(宗筋)短小不发育等与筋腱有关的问题,也与偏食酸味有关。

一个小男孩儿,从小随父母在军营中长到十来岁,他的饮食、玩耍在一群山西兵的环境中,养成了能大量食醋的本事,他可以向喝水一样喝醋,不管吃什么饭,都要加醋,或饭后喝一小匙醋。膙子应该是干体力活儿的人才有的,却长在他不到十岁的小男孩儿白胖的小手上,同时他有近视(肝开窍于目)、鼻衄(血管为筋,变脆)嘴唇剥皮的毛病,爱吃肉,体质虚胖,动则大汗淋漓(筋气不足)。

让他明白了道理之后,有意控制食醋,一段时间过后上述症状都有所改善,有的已经消失。这个例子很典型,醋酸是有机酸且酸味儿很浓,同时具备了酸味和酸性两个特征。

(4)偏食甘(甜)。人们的常识是:多吃糖,小孩儿会生蛀牙,成年人会发胖,其实这些都与多吃甜味伤肾有关(土克水)。《黄帝内经》讲:“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糖类多数味甜,在五行中属化、入脾。糖是人体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和材料的主要来源,人在饥饿的状态下,首先消耗肝脏贮存的糖元,这时及时补充糖类,可以很快通过脾的运化提供能量,恢复体能,同时滋养肝、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