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4019400000033

第33章 和喜怒,调情志(2)

在研究人的社会属性时,会有很多名词,诸如思想、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是心通过脑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产物。自然属性的部分出问题是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属性的部分出问题,人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就会随之变化;外界不同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与人固有的观念发生矛盾,就影响人的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长时间消极的影响会引发脏腑病变,人如何避免这种消极的影响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世界上哪些东西能使人心动呢?研究表明,使人心神不安而动心只有一个东西——获得利益的欲望。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说过:利益是祸害、动乱的根源。它是对社会而言的,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身体。人受色、味、物的诱惑,产生贪、嗔、痴的干扰,使内心难以平静。对利益的获得有满意或不满意之分,不满意就动心,满意了,就心安理得。通常这个满意不满意又只取决于“心”本身,与任何物质利益都没有关系。满意度有如下公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现实值一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人的满意度,只取决于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越大,往往满意度就越低,人就容易动心。提高满意度的方法,只有尽量降低你的期望值。说白了,期望值就是人的欲望,自然界博大无疆,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常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可行的范围之内,量力而行,努力了,结果就顺其自然吧。否则,就有可能使你心神不安,损害身体。

2.欲望有公私之分

把个人的欲望和追求与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结合到一起,是道德高尚的人,忧国忧民的人。从个人健康的角度讲,应该是“目标远大,不急不躁,尽力而为”,人民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希望他们保重贵体,以为人民服务。

以私欲为目标的人,古人有句话叫“欲壑难填”。然而,人们的实践证明:“欲望不尽,痛苦不止。”出家修行的人,是“看破红尘”,把自己的期望值降到约等于零的状态,以获得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当然,也有现实结果超出人的心理预期而意外惊喜的时候,这也是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大喜过望,心气涣散而精神失常,甚至因此心梗一命呜呼,古今不乏实例。

3.本能与不公

孔子讲:“食色性也。”说的是饮食和男女性交都是动物自然的本能。饮食是生存的需要,性交是生命延续的需要。现在常讲的“衣、食、住、行”是基本需要,其中的“衣、住、行”水平都是人类进化、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人的欲望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在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情况下,吃饱穿暖是最大愿望。人没有欲望生活就不会改变,社会也不会有创新、进步。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些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而改善的欲望,都属于正常范围。老百姓的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基本上都属于人类自然本能的范畴。

由于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的资源利益占有的不公平,演绎出追求功名利禄而丰富多彩的人生大戏,成功者喜悦,失意者悲哀、愤怒,处在争取利益过程中的人忧虑而忐忑不安,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人太少见了。然而成功都是暂时的,失意是永恒的,原因也是“欲壑难填”的本性使然。如何排解这些欲望带来的烦恼,如何走向成功,古今着述颇多。古有四书五经,今有数不清的、各行各业的心理学、成功学,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排解日常生活琐事带来的烦恼,也像阴阳不可胜数,令人类有做不完的文章。在这方面“铺天盖地”的学问能使人真正体会到“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之意义。

(二)人生三大动心事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多如牛毛的慢性病,多与工作、竞争压力、生活压力有关。然而,这又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每个人只能把握自己,勇敢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正确态度。苦与乐完全是人主观看法和选择的结果,跟外界压力有关系,又没关系。能在苦中寻乐的人,具备人生大智慧。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多是经过艰苦磨炼,具有超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人。

有哲人归纳过,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要面对三件事:功名利禄、生死、苦难。

如果人能把这三件事看明白了,想明白了,就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使人“心安而形与神俱”。

三、怎样把握情志,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一)如何看待功名利禄

1.有舍才有得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来衡量从业者的优劣,我对这句话向来听着“不顺耳”。因为事业成功从来都需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建设者,心里想着要当“将军”才卖力,叫动机不纯。已经当上“将军”的人都有同样艰苦磨炼、心智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们在获得“将军”职位之前,战争年代一定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智勇双全领导部下取得胜利的结果;和平年代的“将军”,也一定是一步一个脚印,把眼前的事做好而显露才能,赢得群众和上级认可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获得的“将军”之位,也不是因高超“伪装”

技能获得的,那就是产生“将军”的机制出了问题。因为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确实有为了当将军,欺上瞒下、揽功推过、巧言善变,甚至不择手段的人,也有人因此而当上了“将军”,也有人当不上“将军”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在求取功名利禄的问题上,有舍不一定有得。人们还是应该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好眼前的事,通过实现无数的小目标,为大目标的实现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学古人无为而治

对功名利禄的获得,要学习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也不干、坐等,而是做事“要遵循规律”的意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按照规律去办事,不犯错误,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顺理成章了。我在写这一章的过程中遇到一位校长,他说目前工作压力特别大,身体有些不支,问:“我如何做到无为而治,又无为而无不为呢?”我是这样回答的:

首先,你要懂得符合自然的生活规律,保持身体健康;第二,你要懂得教育规律,使你的言行、决策符合教育规律,做好各部门的分工,做到职责明确,根据效率原则建好流程机制;第三要懂得领导规律,正确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不出现严重失误,让你的言行和决策为下级所接受。剩下的事你就注意关心教职员工的生活、健康、成长的问题就可以了。

他说:“就懂得这些,再用好这些规律,也不是轻松的事呀。”我想,社会地位分三六九等,干好哪一行哪一等都需要付出努力,你在哪一岗位,就要懂得那一职位的知识和规律。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只要懂得所教的一门学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够了。当你当上校长时,就要具备当校长的才能,你把校长当好了,就有可能再进步当局长。职位再往上升,你可能只需要懂得领导规律就行了,到那时你就更能“无为而治”了。如果你是一位业务型的领导,要特别注意克服“凡事亲力亲为”的毛病,要放手让下属干事。人只有在干中才能真正学到本事,这样下属才会高兴,这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团队都是优秀人才了,你就更能“无为而无不为”了。所以,把眼前的事干好了,不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自己的“作品”,心情愉快,就能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了。“人道无求品自高”,至于当不当“将军”不是自己左右的事,相信组织,相信上级,就像相信你手下得力干将,道理是相同的。

3.当个好“士兵”也合于道

有人说你不工于心计,就永远是个傻干活儿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在选人用才风气不正的环境里,这句话成立;在此风公正的环境里,也有可能成立。就像李瑞环同志说过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可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必须会推销自己,同时还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不以成喜,不以败悲,保持宠辱不惊,处事泰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维护“心”这位君主之官“明”而不昏,使心态平和,身体保持健康。

对没有“野心”而只想好好过一生的人来说,不冒进,不抢“镜头”,不乱表态,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只做老二”,不管最大的掌权者是否在场,自己都不能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而是要时时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没有逾礼的表现。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你没有“又说又练”的本事,那你就安分守己,尽职尽责,“高下不相慕,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也不影响你作为一个好“士兵”,就像《士兵突击》里边的许三多,没人说他不是一个好士兵。试想战争年代为革命、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根本就没想当什么“将军”,但他们一定都是好士兵。那些走过来的将军,会有一不小心就成了将军的感觉。有更多的将士“功成身退”,一生默默无闻,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所以我说,动不动就在领导面前表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人,无异于厚着脸皮跑官要官。

4.功成身退品格更高

功成身退,让位于水火,这是《易经》先、后天八卦揭示的古老智慧。先天八卦(图5-3)说的是天(乾)地(坤)形成的过程,由天地居南北正位,意思是由天地主宰万物;后天八卦说的是天地形成之后,天地主动让位于水火,居南北正位,意思是由水火(阴阳)主宰万紫千红、变化万千的自然世界,所以说天地有好生之大德。

古人效法天地,功成身退,万古流芳。战国时期越国被吴灭亡以后,越王勾践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后来在范蠡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消灭了吴国,报了昔日的亡国之仇。当越王大赏功臣之际,范蠡却飘然远隐。范蠡从冷酷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一条同样冷酷的道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被人射杀尽了,良弓自然成了主人的废物;狡兔被人捉光了,猎狗的末日也不会太远了。

他知道自己只是越王用来射杀吴国的“良弓”,是君王用来实现个人目的工具,现在吴国已经灭亡,越王的目的已经实现,很快会把自己这张“弓”折断、扔掉。

与越王一起共患难没有问题,同他一起享富贵就有危险。于是,他携着自己心爱的红颜知己荡舟五湖,潇洒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成了历代功臣效法的典范。功成身退符合自然之道,它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抉择。中国历朝历代那些功高盖世的英雄豪杰,在政治舞台上遵循这一自然之道,就进退自如,否则,招来的就是杀身之祸。

韩信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的功劳尽人皆知。汉立国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可他觉得这一封赏与他自己的战功不相称,经常不顾场合口出怨言,后来被政敌当作谋反的把柄,他的封爵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接着又因被告与他人勾结谋反叛乱而死在吕后手里。

韩信绝不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例悲剧,有多少皇帝在自己坐稳天下以后大杀功臣!战功越高越被猜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功高震主”。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朱元璋为后世永坐江山,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掉官员多达三万余人。洪武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徐达、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然而,也有一个名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也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这个人叫汤和。汤和之善终,盖因其功成身退的超人智慧。

功成身退说说容易,真的要“退”可不是易事。多数人像升空的气球——能上不能下,也像过河的卒子——能进不能退。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不好好享受一番就退?如果贪婪心重,奢欲习深,即使无功也希望受禄,有功又如何会身退呢?有谁放着一幢豪华住宅不用,却偏偏跑到荒山僻野去睡茅屋?有谁放着一桌美味佳肴不吃,却跑到乡下去啃窝头红薯?所以看来,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合乎天道的一种精神境界。也印证了“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这个真理。

5.欲望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如今我们社会有了健全的退休制度、换届制度等,使公职人员到时离岗,给后来者以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我们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打破几千年封建王朝终身制度,建立起来的崭新社会秩序,给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活力。相比利用暴力、流血实现政权更替,造成经济社会倒退,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我们应该庆幸赶上了好时候。

但是,就目前国家公职人员男60岁退休,女55岁退休,企事业根据劳动强度规定女50岁退休等等弹性退休制度,在体现人性化的同时,仍有不完善之处,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国家劳动人事部对此进行了调查、听证,有制定新的退休政策的意向。有专家提出,五六十岁正是人经验丰富,身体尚可的年龄段,退休是人才浪费,高学历人才退休就更是资源浪费了,从而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

面对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现实,专家的言论马上遭到网上一片指责之声。看来这是一个关系到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用两把“尺子”应该能够兼顾这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一是按学历高低制定退休年龄段。从投入产出原则看,学历高投入多,产出也应该高,退休年龄可适当延长。这一措施兼能激发国人奋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确定退休与否。每年体检一至两次,规定有几项指标不合格,就达到退休标准,不以年龄为标准。对确因劳动强度大、工伤等特殊情况导致的指标不合格,要建立特别审查机制,给予适当补偿政策。对特殊工种,根据胜任岗位工作能力情况制定考核标准、退休标准。同时,还要有鼓励主动让贤、申请病退等行为的政策。这一措施兼能激发国人健身以提高工作效率;能抑制烟酒、大吃大喝之风,提高社会低碳、集约水平;能防止有病之人占位误事;能更多地提供“能者、强者、优秀者”进步的空间。执行这个标准同时,要制定残疾人、特困家庭等社会弱者特殊保护政策以兼顾公平,以真正创造一个人尽其才、兼顾公平与效率、人人心情舒畅的社会工作秩序。

(二)如何看待生死

人秉天地之气生(阴阳五行之造化而生身),四时之法成(运阴阳五行之理而立世),阴阳离决,则神机(五行生克制化)化灭。这是中国古人对生死的客观、唯物的认识,毫无迷信色彩。人生立世百年,相对于浩瀚时空极其短暂,参透生死之理,珍惜短暂人生,是智者的选择。我们无法选择生,但谁都要面对死亡,这是对心的“任物”功能的极端考验。想明白这个问题,再有机会通过考验的人,必能荣辱不惊,处事泰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那些经过战争年代、戎马生涯、生死考验的老前辈,时刻都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体味到一种超然的从容和淡定。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这是人的心灵本质的需要。

1.人生一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出娘腹赤手空拳,人生辞世撒手人寰,生不带来,死又带不走。《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