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4019300000003

第3章 认识台风(1)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和热带风暴。只是随着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热带气旋

人们大多数见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实际上,热带气旋就是在大气中绕着某一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沿某一方向移动的空气涡旋。

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则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中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这种涡旋产生于热带洋面上,所以称为热带气旋。而如果产生于温带洋面上,则称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是一种低气压天气系统,在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个纬度外的洋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动主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及其他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最终在海洋上消散、转化为温带气旋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登陆陆地的热带气旋可以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热带气旋登陆后,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便会因为失去温暖而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而减弱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按照强度大小,可以分为不同等级,而且有不同的名称。

在美国,热带气旋分为四个等级:热带扰动、热带低压、热带风暴、飓风。热带扰动,气压稍微降低,没有闭合等压线,风速稍大,有显着扰动;热带低压,气压降低,有闭合等压线,风力较大,但在7级以下;热带风暴,形成圆形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7—12级;飓风,发展为深厚强烈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12级,破坏力极大。在日本,热带气旋分为两个等级:热带低压和台风。热带低压,最大风速小于或等于17米/秒,即风力在8级以下;台风,最大风速大于17米/秒,即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

由于各国分级方法不统一,有时会引起混乱,也不便于国际交流。1950年,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6—7级的,称为热带低压;风力在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风力在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或超过12级时,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被习惯地称为飓风。

在我国,1989年前,对国内使用我国的划分标准,即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台风和强台风;对国外则使用国际标准。从1989年1月1日起,我国停止使用老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对国内外统一使用国际规定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

从全球看,对最高级别热带气旋的称呼有所不同,如在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澳大利亚地区称为旋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有趣的是,我国清代以前也称飓风,因为“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即台风过境时,风向会从北、西、南、东旋转一圈。也有说,“一曰惧风,言恐惧也”。

热带风暴

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中心最大风力达17.2—24.4米/秒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63—87千米/时,即8—9级风的风力,即烈风程度的风力。

每年热带气旋都从海洋横扫至内陆地区。强劲的风力和暴风雨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热带风暴发生于热带洋面上,它急速旋转像个陀螺,我国及东南亚一带称之为“台风”,美洲人叫它“飓风”,澳洲称它“威力威力”,气象学上则称它为“热带气旋”或“热带风暴”。热带风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损失高达60亿—70亿美元,它所引发的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风所造成的生命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60%。濒临中国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属于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热带风暴的侵袭。

其中造成灾害的热带风暴每年近20次,相当于美国的4倍、俄罗斯的30倍。热带风暴是我国沿海地区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热带风暴直径从几百千米到上千千米,高度一般在9千米以上。

热带风暴最大风速一般为40—60米/秒以上,个别强热带风暴可达110米/秒。一次热带风暴过程,降雨量可达200—300毫米,有时高达1000毫米。因此热带风暴经过之处常常出现狂风暴雨,并引起洪涝灾害。发生在1975年的第3号热带风暴,使中国东部10多个省出现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灾最严重,暴雨中心恰好位于两座水库上游,导致水库决堤,高达10多米的水舌像巨龙一样倾泻,大量农田、村舍被淹,京广铁路被冲毁100余千米,造成很多的人畜伤亡。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方面已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沿海岸边和岛屿已建成280个验潮站,成为世界上监测站网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多次成功地发布了强风暴潮警报,对防灾抗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热带风暴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热带气旋。

其形成的基本条件为:

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必要的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问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

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在台风形成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

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即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并且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北纬20°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热带风暴继续增强就形成了台风。

黑风暴

谈到风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发生在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它会造成我国东南沿海极严重的强风和暴雨灾害。然而,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发生在戈壁沙漠中的黑风暴,它在我国也是一种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黑风暴和台风都是一种由低压系统产生的风暴现象,是以强风为主角的灾害性天气,但它们也存在许多显着的差异。一是台风和黑风暴发的下垫面不同。二是台风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发生时伴随强风或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雨涝成灾;而黑风暴集中在春季,来临时狂飚卷夹了大量沙尘,伸手不见五指,破坏和掩埋近地面物体和良田,几乎没有降水现象。由此可见,台风和黑风暴是很不相同的。

黑风暴实际上是强沙尘暴现象,俗称为黑风。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和半荒漠地面,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当然还必须具备发生近地面大风的有利天气条件——大范围强冷空气入侵和对流不稳定。沙暴现象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度,水平能见度可维持在千米以上,通常就地形成,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它是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翻腾的风暴。尘暴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到数千千米甚至1万千米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往往结合发生即为沙尘暴,黑风暴是特大的强沙尘暴天气。

我国气象上定义发生沙尘暴时最大瞬间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就称为黑风暴。黑风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种: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

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

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暴,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

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10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

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千米,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全球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大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万平方千米,戈壁56.95万平方千米,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0373万平方千米。

此外,还有风蚀性的低山丘陵、戈壁面上零星分布的风蚀残墩以及大面积风蚀性土漠。这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植被稀少,沙尘物质极为丰富,风蚀强烈。

据1952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有3个强沙尘暴高频区,第一个在甘肃河西走廊和宁夏黄河灌区一带,中心在甘肃民勤;第二高频区在新疆和田地区;第三个高频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它们都分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具有丰富的沙源物质。

强沙暴在我国主要出现在3—5月。统计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的4月13—18日和5月8—16日,似乎是强沙尘暴的“宁静期”,从未发生过强沙尘暴。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是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甘肃省民勤县是强沙尘暴出现最早(3月6—7日)和最晚(7月17日)的地方,类似和田地区3—6月也可发生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每次出现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只出现在一个县,持续1—2个小时;有的则跨省区持续数天,甚至影响我国几个省区。如1983年4月26—28日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不仅在3天时间内先后造成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和田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陇东、宁夏黄河灌区、内蒙伊克昭盟和陕北榆林的黑风暴,而且几乎横扫了我国北方。

回顾半个多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黑风暴是逐年增加的,这可能与土地荒漠和气候干旱化有关。

1993年是黑风暴出现次数多、强度大的一年,其中最强的是5月5—6日的一次,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阿拉善盟、宁夏中北部都受到了黑风暴侵袭。在黑风暴临近前,可看到上黄、中红、下黑三种颜色的旋转式沙尘团组成的沙尘暴墙,形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状烟云,在1千米远处就能听到沉闷的轰鸣声,大有三军战鼓齐鸣之势。黑风暴过境时,甘肃金昌市和宁夏中卫市风力达到12级,能见度降至零。

这次黑风暴造成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12万头(只)牲畜死亡和丢失,73万头(只)牲畜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7.25亿元。至于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等生态灾变和社会影响,则难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