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3967000000019

第19章 密州救灾(2)

邓绾一惊,害怕起来,只好转移话题,急切地说:“苏轼你巧言令色,混淆视听。你放私盐与百姓性命有何干系?你休在此诡辩。”

苏轼立刻回击他说:“不放私盐,密州百姓何以谋生?不谋生何以保住口中之食?这岂是诡辩?”刘庭式听了,不住地点头,看着满脸涨红的邓绾,等他回答。

这时,邓绾的脸已经憋得发紫。他说理说不过苏轼,只好又拾起胡搅蛮缠、装傻充愣的招式,挥挥手,说:“总之,不许就是不许,新政不许贩卖私盐。”

苏轼已经知道邓绾是故意前来捣乱的,也不想再同他争执,便冷冷地说:“邓大人,此事我已上奏劄于圣上,圣上若准,苏轼无罪;圣上若不准,圣上到时自会治罪于我。因此现在密州开盐禁,已成定局。你邓大人要治罪于我,也要等圣上批复后才定。”接着转头对刘庭式说:“刘通判,邓大人远道而来,送他去休息吧。”

邓绾被苏轼抢白一顿,辩无可辩,却仍是一副占据真理的姿态,起身大声说:“苏轼,我现在就写奏劄给圣上,告发你以下犯上,私开盐禁,你就等着瞧吧!”

苏轼看也不看邓绾,说:“那是大人的事,苏轼悉听尊便。”接着又请刘通判送邓绾。邓绾回头怒视苏轼,看见苏轼的目光,慌得说不出话,悻悻离去。

当晚,苏轼请邓绾到家,与刘庭式一起为他接风洗尘。邓绾以为苏轼终究不敢违抗新法开放盐禁,转而有求于自己,于是高高兴兴地前来。与苏轼、刘庭式施礼见过,分宾主落座。邓绾看到桌上是三碗粗淡的菜汤,虽然心中恼怒,却不便发作。苏轼一脸郑重,满是歉意地说:“邓大人,密州旱荒、蝗灾、匪患三害于一身,今年颗粒无收,所以只能招待你这菜汤,也算为大人接风洗尘了。来,以汤代酒,喝了这碗汤吧。”刘庭式也说密州僻壤,照顾不周,请邓绾多担待。

三人举汤,苏轼和刘庭式津津有味地喝汤。邓绾痛苦地强咽一小口,愁眉苦脸地说:“无妨,无妨,与民同甘共苦嘛。”

苏轼点点头,称赞邓大人真乃体恤爱民,接着对刘庭式说:“刘通判,既然邓大人如此说了,你去后山上弄些观音土来,我等皆来与民同吃,如何?”

邓绾大惊,急忙摇手说:“不必了,不必了,这菜汤就够了,我已吃饱了。”说完,便将菜汤喝了个干净,却觉得万分恶心难受。苏轼对刘庭式挤了一下眼睛,刘庭式好不容易才忍住笑。

喝完菜汤,苏轼带着刘庭式和邓绾走向寓所另一间房子。远远地就听见那房子中传出来的婴儿啼哭声。邓绾心中又惊又疑,也不好问,只好跟着苏、刘二人走进房间。

只见屋子内全是婴孩,有数十个。小莲、采莲和朝云正在看护婴儿们,婴孩啼哭不止。小莲问:“表姑,你说,这两个孩子是不是生病了?”采莲仔细查看后,说:“不要紧,八成是饿了。等着,我再去给他们温温米汤。”说完,将孩子放在炕上,走出屋外。小莲亲了亲怀中婴儿的脸蛋儿,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

苏轼抱起一个仍在啼哭的婴儿,轻轻摇着,对邓绾说:“邓大人,这是下官来密州路上捡的弃婴。百姓吃不上饭,只有把刚生下的婴孩丢置路旁,这些婴孩实在可怜呀!”邓绾皱着眉头,听着婴孩们吵闹的啼哭声,不知如何回答苏轼,只好不言不语。苏轼接着说:“来,邓大人是爱民之官,你来哄哄孩子。”说着,把手中的婴孩交给邓绾。邓绾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最后只好笨拙地接住,努力哄着婴孩,十分尴尬难堪。

巢谷劝忙碌着的小莲说:“莲妹,你太累了,去喝碗枣粥吧。”小莲摇头回答说:“不,还是你和先生喝吧。我要喂孩子,这孩子饿了。”苏轼知道小莲是担心粮食不够,愁眉不展地连连叹道:“唉,粮食,粮食可怎么办呢?如何让密州人吃饱一顿饭哪!”小莲笑着说这有何难,苏轼惊喜地问她有何良谋。小莲回答说:“赵抃赵大人在青州任太守。青州这么近,而且青州今年大丰收,何不向青州借粮?”

苏轼恍然大悟,刘庭式大喜。小莲接着说借的粮不用还。因为青州不产盐,密州能煮海,可以盐换粮。苏轼喜悦之情难以抑制,激动地说:“莲妹一良策,救活千万人。密州百姓有救了!多谢莲妹!”说着深施一礼。小莲抱摇着孩子,还礼后说:“其实,先生是因百姓的惨状扰乱了方寸,我不过是旁观者清罢了。”

邓绾边抱着孩子边听二人的对话,正欲反驳,不想苏轼转头对他说:“以此地盐换彼地粮,正合新政之《均输法》规定,又能救密州百姓于水火。大人,你不会反对吧?”

邓绾有些迷惑,正欲说话,不料怀中婴孩忽然尿了,湿了他一身。邓绾发觉,赶紧撒手叫苦,苏轼接过孩子故作正经,对婴孩说:“你这孩子,真是顽皮,怎能尿到大人身上呢?大人不说话,就是同意以盐换粮了,大人英明呀!密州百姓因大人而获救了!”刘庭式也忙感谢邓绾,称赞他真是爱民如子。

邓绾吃了个哑巴亏,尴尬地苦笑着,不再言语。

苏轼立刻写信与赵抃,请求以密州之盐换取青州之粮,赵抃慨然应允。苏轼带着巢谷和邓绾赴青州换粮,与赵抃辞别,启程返回密州。这一日,车队进入密州地界,迎面便是白云山。车队进入白云山山林中,惊起一群飞鸟,气氛森然恐怖。苏轼、邓绾骑马走在前面。苏轼气定神闲,邓绾则明显消瘦了许多,左顾右盼,战战兢兢。二人身后是二百多兵卒,押送着十几辆马车缓缓前行。

忽然,前面远处路边人影一闪。接着,一快骑向远处跑去……

邓绾一惊,壮着胆子问是什么人。苏轼道:“前面不远处就是这白云山黑风谷。密州最大的悍匪马六就在谷中盘踞。因此偶有山贼露面,也在情理之中。大人万勿惊扰。”听到这些,邓绾顿时流下冷汗,结结巴巴地质问苏轼:“什么?前面是悍匪巢穴,却为何不避而行之?这岂不是自投罗网吗?”然后低声建议苏轼还是赶紧掉头,绕道而行。

苏轼揶揄道:“怎么,大人难道是怕这悍匪马六吗?”邓绾立刻挺直胸膛,说:“我堂堂大臣,岂怕这山中毛贼!只是我等在明处,他在暗处,又不熟悉此间地形,若设下埋伏,我等怎样倒在其次,这粮食若有闪失,可是关乎百姓生死啊……”

邓绾之前讨论开放盐禁时,还口口声声说百姓死活与自己无关,现在却以百姓生死作为自己胆小如鼠的遮羞布。苏轼摇手打断邓绾,说:“邓大人多虑也,下官自有安排,大人放心前行便是。”说罢,就闭口不谈了,邓绾也不便再问。突然,群鸟惊飞而起,邓绾也如惊弓之鸟,吓得浑身一颤。

苏轼和邓绾骑马,带众多持枪士兵押着长长的车队缓缓进入白云山黑风谷。黑风谷两山挟制,其状可怖。当车队走到开阔段树林时,一声哨响,二百多强盗手拿刀枪喊杀着出树林……

邓绾顿时又冷汗直流,浑身颤抖,牙齿咯咯作响。苏轼横刀立马,大声命令士兵们列好队形,听候号令。二百士兵迅速站成队形。

横行密州的匪首马六,凶神恶煞般地冲出密林,提刀直奔邓绾而来。众匪徒们更在后面狂喊着杀将过来,一时喊声震天。邓绾“啊”的一声大叫,坠于马下,吓得连滚带爬躲到一棵树后。苏轼大声喝命:“放箭!”

一辆辆马车上的粮草登时从里掀开,弓箭手齐向冲来的匪徒射箭,强盗们立即倒下一片。匪徒们见势不好,立即后撤。匪首马六举刀一挥,车队前后道路又杀来了两大队匪徒,官军立即乱了阵脚。这时往树林中撤退的匪徒又重新杀回,与官军战在一起。官兵们渐渐不支,逐渐后退。

正在这时,却听见“当当”两声炮响,巢谷率一大队人马分前后杀了过来,援军们喊声震谷,冲到近前,与匪徒战在一起。本来不断后退的护粮官兵顿时勇气激增,一起向外杀去。有两个将官跃马而出,迎战匪首马六。苏轼在后面叮嘱他们要小心。果然,没用几个回合,马六便将两个将官打下马来。

巢谷见状,挥刀来战,几个回合下来,马六不敌,败阵逃窜。苏轼见此情景,大声命令官兵们冲锋,官兵们一拥而上。匪徒们立即大乱,无心再战,纷纷向树林中逃窜。苏轼立即率领官军将树林重重包围,大声喊话:“尔等弃恶从善,既往不咎;执迷不悟,其罪不赦!本太守只活捉匪首马六一人!”官军们齐喊:“缴械投降,从轻处置;负隅顽抗,格杀勿论!”

听到这些,树林中的匪徒们交头接耳,似在犹豫。马六见状,心中着急,大喊:“弟兄们,不要相信官军,快杀!”马六用刀逼着一些匪徒冲锋。巢谷大怒,命令“放箭!”无数的羽箭飞向林中,匪徒们不时传来哭喊声、惨叫声。

穷凶极恶的马六威逼手下,匪徒们被逼无奈,再次拼命杀出,企图冲开包围,被官军箭雨射退……苏轼看此情景,不忍地转过头去。

匪徒们终于绝望地扔掉兵械,跪地投降。匪首马六却趁乱逃走。

见官军围住了土匪,邓绾踉踉跄跄地爬上马,还险些跌倒。上马后,邓绾尽力抖擞了一下身子,装作没事一样,但仍是心有余悸:“大……大胆……匪徒,扰民作乱,严惩不贷!”

然而,苏轼并不理他,走上前去,对跪着的土匪们说:“你们都起来吧。你们原本都是良民,家中无粮,又受马六的胁迫,做了这强盗的勾当,原是怨不得你们的。”匪徒们感到十分诧异,一些刚刚站起的土匪又激动地跪下,拜谢苏轼。苏轼扶起他们说:“起来吧。跟本官到州衙前领取粮食,回家赡养父母妻儿,再也不要做这强盗的勾当了。”匪徒们又都跪下,感激地说:“大人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小人再也不敢了。”

苏轼命官兵们就地掩埋死亡的匪徒尸体,将战死士兵的尸体用苇席裹好放到车上运回。忙完这些,苏轼率领官兵,带着弃恶从善的匪徒们起程赶往密州城。一路上,邓绾不断地询问苏轼那借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苏轼却笑而不答。邓绾疑心不已,却又想不明白。

第二天中午,一行人进入密州城,发现有一队车马停在府衙前。邓绾更加疑惑,苏轼和巢谷微笑不语。众人走近一看,正是那通判刘庭式指挥着士兵们打开粮车,金灿灿的麦粒、谷子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刘庭式指挥士兵们为州民分粮,只见黑压压的人群排队涌来。一脸菜色的百姓们拿着锅碗瓢盆,喜笑颜开。

苏轼、邓绾和巢谷骑马绕过人群,走到府衙门前。苏轼和巢谷雄姿英发,而邓绾则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苏轼慰问刘庭式说:“得之辛苦了。”刘庭式微笑摇手,说:“二位大人才真正辛苦了。下官只算完成了分内之事,这一路行来风平浪静。而二位大人则历经一场恶战,二位大人辛苦。”原来苏轼预料到自己借粮,一定会被匪徒强盗惦记上,为防万一,他才安排下这暗度陈仓之计。他和邓绾率领一队官兵护卫着假的运粮队,大模大样地走在官路上,吸引匪徒的注意力,并命巢谷率领大队官兵暗中跟随,待匪徒出现时予以重击;而真正的运粮队却由刘庭式带领,乔装打扮,化整为零,走偏僻小路,安全赶回密州城。

苏轼呵呵一笑,说:“本官倒无事,只是邓大人远道而来,吃不好睡不安,还要亲平匪乱,大人受惊了。”说着向邓绾拱拱手,以示歉意和佩服。邓绾立刻抖擞精神,傲慢地说:“本大人什么风浪没经过,小小毛贼,何言受惊?”

巢谷听见这话,故意望着天,苏轼和刘庭式皆会意不语。百姓们看到苏轼,纷纷说着感激的话,有许多人还流泪跪下。苏轼搀起他们,说这是为官者的本分,而且刘庭式和邓绾两位大人居功甚伟。众百姓又感激刘庭式和邓绾。刘庭式让大家不必多礼,邓绾却坦然受之。巢谷“哼”了一声,邓绾也装作没听见。苏轼又嘱咐百姓们留出种子,以便春天播种。

这时,采莲匆匆跑来,说收养的十几个婴孩都染了热病,请苏轼快回家看看。苏轼、巢谷和刘庭式皆大惊失色。苏轼让巢谷去请郎中,嘱咐刘庭式继续放粮后,带着采莲迈步就走。

苏轼回到寓所,远远地就听见婴孩的哭声。王闰之、小莲、采莲和王朝云在房内忙作一团。郎中过来,给婴孩们看完病,便坐下来开药方。苏轼关切地询问,郎中回答说:“禀太守,本州大旱,热病自然流行,加之这些婴孩被弃于野外,身子本就极虚,故而染上。不过幸无大碍,吩咐人按方子抓药来服下就是。”

苏轼颇感欣慰,吩咐巢谷同采莲表姑按方子抓药来。苏轼见小莲气色颇差,便上前关心询问小莲是不是病了。小莲忙说自己没病,苏轼接着说:“不对,你脸色很不好。你可要注意身子啊!这些孩子需要一天一天地看,急也没用。你可不要累倒啊!”朝云也说莲姐太劳累了。小莲转过身去,故作轻松地说:“没什么,只要看到这些孩子,即使有些小病,也自己好了。”

苏轼感动地点点头,转头叮嘱王闰之要依郎中所说,多喂孩子们喝水。王闰之很是发愁地说:“子瞻,你又不是不知,密州大旱未解,已经快断水了。家中存水也所剩无几了。”苏轼皱眉沉吟,叹息一声,心中寻思粮食可以找人借换,这水又从哪里换来呀?王闰之也跟着叹了口气,小莲若有所思,却停不住地咳嗽了好一阵。苏轼忧虑地看着小莲,小莲躲开苏轼关怀的目光,王闰之低头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