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房屋建筑学作业集
3963900000016

第16章 习题与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1)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2.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3.燃烧性能,耐火极限,四

4.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

5.12,6

6.1M,100mm

7.7,8,9

8.24,100

9.1~3,4~6,7~9,10层以上

二、选择题

1.A2.C3.C4.A5.C6.B

三、名词解释

1.耐火极限:是指任一建筑构体在规定的耐火试验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木结构)、或完整性破坏(砖混结构)、或失去隔火作用(钢结构)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2.基本模数:是指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其数值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

3.模数数列:是指由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成的数值系统。

4.大量性建筑:是指规模不大,但建造量较多的建筑。如住宅、中小学校、小型商店等。

四、简答题

1.答: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中,建筑功能是主导因素,它对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起决定作用。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功能的手段,它对功能起制约或促进发展的作用。建筑形象也是发展变化的,在相同的功能要求和建筑技术条件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达到不同的美学条件。

2.答:分为三类,即燃烧体、非燃烧体、难燃烧体。

燃烧体指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它在空气中受到高温作用时立即起火燃烧且移走火源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

非燃烧体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

难燃烧体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

3.答:分为四级。

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耐久年限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建筑。

四级:耐久年限为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4.答:分为四级。其各耐火极限详见教材表1-1。

5.答:设计依据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1)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尺寸及使用空间;

(3)人们精神上所需求的空间;

(4)自然条件影响,如气象、温度、地形、地质、地震烈度等;

(5)材料供应及施工技术;

(6)建筑设计规范、规程、通则等。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交通联系部分;主要房间,辅助房间

2.面积,平面形状和尺寸,门窗的大小及位置

3.家具设备占用面积,人们使用活动所需面积,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4.3.3

5.2.0,8.5,30°

6.2,4

7.3M

8.1100

9.单,双

10.2

11.房间内,疏散方向(或外)

12.1400

13.窗的总透光面积,房间地面面积

14.900mm×1200mm,900mm×1400mm

15.前室

16.卫生间

17.单排,双排,L形,U形

18.水平交通联系部分,垂直交通联系部分,交通枢纽

19.1100

20.人流通行,安全疏散,走道性质,门的开启方向(或空间感受)

21.1100

22.2

23.对称式,不对称式

24.走道和楼梯的通行宽度之和

25.朝向、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好的

26.横墙承重,纵墙承重,混合承重

27.走道式,套间式,大厅式,单元式,综合式

28.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与等高线斜交布置

29.南向以及南偏东或偏西少许角度

30.冬至日正午,12时太阳能照射到南向后排房屋的底层窗台;L=H/tanh

二、名词解释

1.开间:是指房间建筑外立面上所占的宽度。

2.进深:是指垂直于开间的房间深度尺寸。

3.采光面积比:是指窗的总透光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4.走道式组合:是用走道将各房间连接起来。

5.套间式组合:是指以穿套的方式将主要房间按一定序列组合起来。

6.大厅式组合:是以主体大厅为中心穿插布置辅助房间的组合。

7.日照间距:是指保证房间有一定日照时数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或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根据日照时间要求所确定的距离)。

三、简答题

1.答:包括单个房间的平面设计、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和平面组合设计。

2.答:由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组成,使用部分又可分为主要房间和辅助房间。

3.答:由家具设备占用面积、人们使用活动所需面积和室内交通面积组成。如教室的面积由课桌椅和讲桌占用面积、相邻两排课桌之间学生使用活动面积和讲桌与黑板之间教师使用活动面积以及教室的纵横向走道的面积组成。

4.答:有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和施工技术等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美观等因素。由于矩形平面简单、墙身平直,便于家具设备布置,使用上能充分利用面积并有较大的灵活性,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开间或进深易于统一,有利于组合。

5.答:使用活动特点和家具设备布置等使用功能要求、采光和通风等室内环境要求、结构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和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要求等。

6.答:最近视距不小于2.0m,最远视距不大于8.5m(小学为8.0m),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7.答:门的主要作用是联系(和分隔)室内外空间。应解决门的宽度、数量、位置和开启方式等问题。

8答: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窗的位置和面积应根据采光和通风要求、立面处理及

结构要求等综合考虑来确定。

9.答:门的宽度一般是由人流量、家具设备尺寸和防火疏散要求来确定。门的宽度不超过1000mm时,一般采用单扇门;在1200~1800mm之间时,一般采用双扇门;超过1800mm时,一般不少于四扇门。

10.答:室内人流活动特点和家具设备的布置要求,交通流线简捷,便于通行和安全疏散,有利于组织自然通风。

11.答:包括水平交通联系部分(如走道)、垂直交通联系部分(如楼梯、电梯)和交通枢纽(如门厅)。

12.答:走道的宽度应根据人流通行和家具设备运行所需尺度、安全疏散要求、走道的使用性质、走道两侧门的开启方向等因素来确定。

13.答:走道两端开窗直接采光,利用门厅、过厅和开敞的楼梯间、房间采光,在走道两侧墙上开高窗及门上设亮子等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

14.答:有主要楼梯、次要楼梯和消防楼梯(或专用楼梯)。主要楼梯布置在主要出入口附近较明显的位置上;次要楼梯布置在次要出入口附近或建筑物的转折、交接处;消防楼梯常设于建筑物端部。楼梯宜布置在建筑物朝向较差的一面或转角处。

15.答:由使用性质、人流通行情况和防火疏散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16.答:平面位置应明显、突出并使人流出入方便,门厅应导向明确并使交通流线简捷、通畅、互不交叉干扰,有良好的采光和适宜的空间比例关系,应使疏散出入安全,门厅出入口处宜设雨篷、门廊或门斗等来满足防雨、防风和防寒等要求。

17.答:应满足功能、结构和设备管线布置、建筑造型及基地环境等要求。

18.答:首先按房间的使用性质和联系紧密程度进行功能分区,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妥善处理联系与分隔、主次关系和内外关系等,根据各部分的功能关系按使用顺序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

19.答:主要使用部分应布置在朝向、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好的位置上,次要部分可布置在朝向较差的位置。

对外联系密切的部分应布置在靠近主要出入口且位置明显、出入方便的部位,对内联系的部分应尽量布置在比较隐蔽的位置上。

对使用中联系密切的部分应靠近布置,对没有联系又要避免干扰的部分应尽可能地隔离布置,对既有联系又要避免干扰的部分应有适当的分隔。

20.答:有横墙承重、纵墙承重和混合承重三种。横墙承重的建筑物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较好,立面开窗灵活,但平面布置和房间划分的灵活性差。

纵墙承重的建筑,平面布置及房间划分较灵活,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较差,立面开窗受限。

混合承重的建筑,平面布置及房间划分比较灵活,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也相对较好,适应性较强,但板的类型较多,施工较麻烦。

21.答:房间的开间或进深应基本统一,并符合板和梁的经济跨度。承重墙布置应均匀,上下层承重墙应对齐。立面开窗处理应符合墙体受力要求。

22.答:有走道式、套间式、大厅式、单元式和综合式。

走道式组合的特点是房间与交通联系部分明确分开,房间相对独立不被穿越,房间之间通过走道保持联系。适用于房间面积不大且同类型房间数量较多的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宿舍、医院等。

套间式组合的特点是水平交通联系部分寓于房间之内,房间之间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适用于房间的使用顺序性和连续性较强的建筑,如展览馆、商店、车站等建筑。大厅式组合的特点是主要房间突出,主从关系分明且联系紧密。适用于影剧院、体育馆等建筑。

单元式组合的特点是平面集中、紧凑,易于保持安静,单元之间互不干扰。适用于住宅、幼儿园等建筑。

综合式组合适用于功能复杂的建筑,如文化宫、俱乐部等。

23.答:主要根据日照和通风要求、基地环境及建筑物内部房间的使用要求等来确定。

24.答:有日照、防火要求、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用地情况等因素。

25.答:以冬至日正午十二点太阳能照射到南向后排房屋的底层窗台为依据确定日照间距。

L=H/tanh式中L——建筑物的间距;

H——南向前排房屋檐口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

h——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点的太阳高度角。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设计视点位置,视线升高值

2.900~1000mm,1800mm

3.300~600mm

4.三层,五、六

5.踏步,楼梯,室外台阶

二、选择题

1.C2.C3.D4.D5.C

三、名词解释

1.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房间净高:是指室内楼地面到楼板结构层(板或梁)底面或吊顶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四、简答题

1.答:确定房屋的剖面形状和房间的高度;确定建筑物的层数;建筑空间组合和空间利用。

2.答:房间的使用要求,采光通风等室内环境要求,材料、结构等技术经济条件,空间艺术效果。

3.答:主要根据室内使用活动特点和家具设备配置、采光通风、室内空间比例、结构和构造要求、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

4.答:主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基地环境和城市规划要求、经济条件以及防火要求和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

5.答:高度相同或相近、使用性质相近、联系密切的房间组合在同一层,应采用统一的层高;高度相差不大,使用上既有联系又要求适当分离的房间,需要组合在同一层时,可采用不同的层高,形成错层;高度相差较大的房间,宜安排在不同的楼层上,或将高度较大的房间附设于主体建筑的一端,也可单独设置以廊子与主体建筑连接。单层建筑可按各房间所需的高度进行组合,形成不等高组合或夹层组合。

6.答:有房间上部空间的利用,夹层空间的利用,楼梯和走道空间的利用,以及结构空间的利用等。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建筑体型,立面

2.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3.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

4.自然的尺度,夸张的尺度,亲切的尺度

5.左右、前后,上下

6.以实为主,以虚为主,虚实相当

二、选择题

1.B2.A3.B4.B

三、名词解释

1.尺度:是指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大小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2.组合体型:是指建筑物是由比较明显的几个基本几何形体组合而成。

四、简答题

1.答:反映建筑物功能要求和建筑性格特征,反映材料、结构、施工等物质技术的特点,符合地基环境和城市规划要求,适应社会经济条件,遵循形式美的构图规律。

2.答:与体量的大小、虚实关系,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有关。

体量大的、实体的、材料粗糙及色彩暗的,感觉要重些;体量小的、通透的、材料光洁及色彩明快的,感觉轻一些。

3.答:有直接连接、咬接、以走廊或连接体连接三种方式。

直接连接体型分明、简洁,整体性较强;咬接结合紧凑、整体性强,但体型较复杂;以走廊或连接体连接各体量相对独立完整,体型给人以舒展、明快的感觉,但整体性较强。

4.答:有比例与尺度处理,虚实与凹凸处理,窗与线条处理,色彩与质感处理,重点与细部处理。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基础,墙(或柱),楼地层,屋顶,楼梯,门窗

2.门和窗

3.基础,地基

二、简答题

1.答:由六大部分组成。其中:

墙或柱:是建筑物垂直方向的承重构件。外墙还起围护作用,内墙起分隔作用。

楼地层:建筑物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并分隔建筑物的竖向空间。

屋顶:建筑物的承重兼围护构件。承受建筑物上部的荷载并传递给墙或柱;并满足屋顶的保温、隔热、防水、排水等功能。

楼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并兼起垂直交通联系之用。

门窗:建筑物的非承重构件。门起水平交通联系之用;窗起采光、通风、眺望等作用。

基础:承担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荷载传给地基。

2.答: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界因素。如风、雨、雪、火灾、化学腐蚀、地震等。

(2)物质技术条件。如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型式等。

(3)经济条件影响。

3.答:①坚固实用;②技术先进;③经济合理;④安全美观。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基础,地基

2.室外设计地坪

3.人工地基,天然地基

4.浅埋,500mm

5.单独基础,条形基础,井格基础,片筏基础(或箱形基础)

6.低于地下室地面标高

7.1∶1.5

8.矩形,台阶形,锥形;阶梯形

9.200mm

10.内包式,外包式;外包式

11.冰冻线以下

12.建筑物的荷载,地基土质的分布,地下水位的高低

13.240mm×115mm×53mm

14.实体墙,空体墙

15.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垂直防潮层

16.600~1000mm,挑檐宽度+200mm

17.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

18.墙厚,120mm

19.普通抹灰,中级抹灰,高级抹灰

20.块材隔墙,骨架隔墙,板材隔墙

二、选择题

1.B2.B3.C4.D5.B6.C7.B8.D9.D10.D11.C12.C

13.E14.C

三、名词解释

1.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壤层称为地基。它不是建筑物的构造组成部分。

2.基础:它是建筑物的构造组成部分,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荷载传给地基。

3.基础埋置深度:它是指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

4.刚性基础:凡由刚性材料制作、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5.柔性基础:不受刚性角限制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6.独立基础:基础为独立的柱墩形式,它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

7.条形基础:当建筑物上部结构为墙承重或密集的柱子承重时,常采用连续的长条形基础,称为条形基础。

8.承重墙:承担楼板或屋顶等外部荷载的墙体。

9.隔墙: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非承重内墙。

10.过梁:门窗洞口上部用于承担上部砌体荷载,并传递给两侧墙的水平承重构件。

11.圈梁: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和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