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7真理不需要絮絮叨叨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句话。但最近我忽然恍然大悟:真理是愈辨愈糊涂。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事物的理解也是如此。比如在真理是否愈辩愈明这一问题上,季老就曾经笃信前人愈辩愈明的说法。但随着对事物理解的深入,季老觉得真实情况远非如此。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对“道”的解释,古代文人和现代学者就大相径庭。比如在韩愈看来:“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意思是,在韩愈看来,仁、义、道、德就代表了“道”,简单易懂。但如果让现代哲学者解释这四个字以及道的含义,定会“多如牛毛”,且极不易懂。这里的多言并非是好事。
季老还举了著名的“鱼乐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围绕着鱼是不是快乐,人知不知鱼快乐的问题,庄子与惠子没完没了地辩论起来,而在季老看来,这种辩论如果不加阻止,“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所以,季老觉得,真理不是辩论得来的,真理也无须辩解,我们只需理清思路,用最简单的话说明即可。在文章中,季老说的是真理与辩论的问题,在生活中,这一问题的对应点既是如何与他人沟通的问题。很多人总想在与他人对话的时候借助自己的强势说服他人,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想说服别人的人在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交流困境。
想摆脱这种困境,与他人和谐、愉快地交流,就要学会正确的方式。不要一味地妄想用自己的咄咄逼人说服他人,学会倾听,很多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古希腊有一句民谚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这些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怎么样,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更聪明的人,或者说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越多错得也就越多,所以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不说。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我们一定要说。
“雄辩是银,倾听是金。”日本金牌保险推销大师原一平就曾有这样的经历:
他去访问一位出租车司机,那位司机坚决认为原一平绝对没有机会去向他推销人寿保险。当时,这位司机肯会见原一平,是因为原一平家里有一台放映机,它可以放彩色有声影片,而这是那位司机没有见过的。
原一平放了一部介绍人寿保险的影片,并在结尾处提了一个结束性的问题:“它将为你及你的家人带来些什么呢?”放完影片,大家都静悄悄地坐在原地。3分钟后,那位司机经过心中的一番激烈交战,主动问原一平:“现在还能参加这种保险吗?”
最后,他签了一份高额的人寿保险契约。
很多人总会错误地以为沉默意味着缺陷。其实,恰当的沉默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受他人欢迎的。恰当的沉默就是倾听,倾听不仅是种智慧,更是对他人的尊重,这让他觉得你是在认真仔细地听他说话,为他着想,而不是向他施压。有了这种感觉和氛围,在与他人交流时就更易成功。
除了倾听,与人交流时还要适度地抬高他人,抬高他人更易说服对方。
亨利·汉克,是印第安纳州洛威市一家卡车经销商的服务经理,他公司有一个工人,工作每况愈下。但亨利?汉克没有对他吼叫或威胁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他说:“亨利,你是个很棒的技工。你在这里工作也有好几年了,你修的车子也很令顾客满意,有很多人都赞美你的技术好。可是最近,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加长了,而且你的质量也比不上以前的水平。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亨利回答说他并不知道他没有尽到职责,并且向他的上司保证,他以后一定改进。
包汀火车厂的董事长撒慕尔?华克莱说:“假如你尊重一个人,这个人是容易被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总之,你若要在某方面去改变一个人,就把他看成他已经有了这种杰出的特质。莎士比亚说:“假如他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他有吧!”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来作为努力的方向,他们就会痛改前非,努力向上,而不愿看到你的希望破灭。
所以,学着倾听以及用正确的方法与别人交流吧,不要力图用辩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正确与公正,用智慧和心去沟通,得到的才会是令人满意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