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395000000031

第31章 3难得糊涂

第四章3难得糊涂

真糊涂不难得,假糊涂才难得。我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一个十字架。

在季老看来,糊涂有两种,即真糊涂和假糊涂。季老生文章中说,古代有些统治者就是真糊涂。他们觉得不管自己在宫廷之中怎样骄奢淫逸,外敌怎样侵扰疆土,老百姓都不会知道,或者不会明显感觉到。在统治者看来,这些人是“愚民”、“顺民”,有口饭吃就足够。这是很多朝代被农民起义推翻的重要原因,觉得别人比自己傻,是最糊涂的举动。

而假糊涂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所有人都真糊涂之时,保持一颗清醒的心,装糊涂,会糊涂,假糊涂。在季老看来,郑板桥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经高中进士,做过地方县令,因为他为人正直,忍受不了官场的丑恶,愤然辞官,到扬州做起了“八怪”,将所有愤懑不满寄托到书画中,为后人铭记。郑板桥用表面的不问世事与糊涂,掩盖了众人的目光,独留一份清醒于心底。他不想因为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受到迫害,也不想对社会的丑恶行径熟视无睹,所以就用假糊涂来寄予自己的高尚气节,表面与世无争实则有万股豪情。

一个聪明且兼具才华的人应该向郑板桥学习,学会装傻,学会装糊涂,做到表面糊涂内心明白。装傻的同时也要暗中进取,该聪明的时候便要果断出击,施展自己的才华,拼出一番伟业。要学会在“傻”与“聪明”之间划清楚只有自己知晓的界线。

楚庄王继位时很年轻,他并未像其他新君那样一上来就烧“三把火”,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整日整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时,他总是不耐烦地予以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这时的楚庄王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把他看做糊涂无能的昏君。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十分着急,许多人进宫劝谏楚庄王要节制淫乐,以国事为重。可楚庄王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下了劝谏者死的命令,果然没有人再敢冒死进谏。

大夫伍举知道直谏毫无用处,便给楚庄王讲了个故事:“远方的高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这段话,明白是在说自己,可他故意装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说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

之后楚庄王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几乎不成体统。一位叫苏从的官员再也看不下去了,就直闯进宫对庄王说:“大王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国破身亡之祸啊!”庄王大怒,喝道:“你没有听到不准上谏的命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昂着头说:“如果臣死能让大王振作起来,能让楚国强盛起来,那臣心甘情愿。”

庄王凝视着苏从,突然激动地说:“这就是我要等的社稷栋梁之才。”接着立即斥退了舞姬妃子,与苏从促膝长谈。

第二天,庄王召集百官,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罢免了一批只知逢迎的庸才,采取了许多强国富民的措施,楚国自此走向富强,楚庄王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暗地里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为他即位时十分年轻,对朝廷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下,想出了这么一个用假装糊涂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人是甘冒杀身之险、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势利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方才现出庐山真面目。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狡猾”的生存与成功之道。在时机尚未成熟、条件也不具备的情况下装一回“傻”,才不会被别人小心提防,才能在暗处谋划全局。然而装傻又不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而是为日后的大有作为奠定基础,在别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充实自身,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之际,这些装傻的智人便会果断出击,而且一击即中,这时候,他们便不再需要“傻”的外壳来做掩护了。

该装傻时便装傻,这是假糊涂,是高明的处事之道。只要在糊涂之时,依然清醒,依然记得自己的抱负与志向,就会在适当的时候一飞冲天,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