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季羡林人生智慧书
395000000019

第19章 8慈善亦为大爱

第二章8慈善亦为大爱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在季老看来,慈善是种大爱,是道德的发扬,也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在一篇专门讲慈善的文章中,季老指出慈善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应该人人都慈善,人人都爱人。在季老看来,慈善有高低层次之分,即无私奉献或为己目的而作出的贡献,但季老的观点是:是慈善就不问动机。

真正的慈善并非只以物质为衡量标准,更在于内心的慈悲和对众生的关爱。人们常说,佛有菩提心。何谓“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当悲心的力量越强,为了他人承担一切的责任感就会越强。这个时候,带来的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愈加坚定。所以菩提心的根源来自对众生的爱心、悲心以及不忍众生遭受痛苦的悲悯之心,此亦为慈善,亦为大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寓言:

远古时,有一片大森林忽然起火,大量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的家园被毁,它们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欲熄灭这场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让自己的羽毛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

它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可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扑灭大火。

这时,帝释天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雉鸟答道:“我只想扑灭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已!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虽然身体小,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一分之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

于是帝释天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雉鸟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这种不计功利、价值、得失,毅然跃入火坑的精神与态度,就是一种源于大悲心的菩提心。雉鸟就是这样一只拥有善心的鸟,它对他人的爱已经远远地胜过了对于自身的爱,它用自己仅有的力量拯救他人,他的善良与赴汤蹈火的精神足以令我们感动,这正是大爱的表现,也是季老所说的道德的积累。

《圣经》记载,当诺亚按耶和华神的吩咐造方舟时,耶和华对他说:“凡有血肉的动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人和动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区别?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万贯家产和高官厚禄,而只是蕴涵着灵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受到。即使人类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有支配管理其他动物的权力,但绝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

世间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平时所讲的众生也不仅仅指人,一切动物、植物,乃至细菌微生物都是众生,都是我们关爱的对象。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弟子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藤椅。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丰子恺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就问为何这样谨小慎微。

弘一法师温和而自然地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即使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在佛家眼中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像弘一大师一样对小虫子,甚至草根都怜惜爱护的,还有曹源寺的一位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上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调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了,然后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下去,会伤害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用来浇灌,可活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他于是开悟了,并以“滴水”为号。曹源既是曹源寺,也是曹溪的源头,这正是真禅的源头,即后来六祖慧能修过的曹溪。

其实,关爱生命并不仅仅是关怀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还要关怀这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做到这一点,你就拥有了慈悲心,是在做善事、积善德。如同季老说的那样,多做慈善之事,性灵顿悟,也会成道德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