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语文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3939100000039

第39章 《故乡》的说课稿(1)

湖北省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

一、说教材

《故乡》为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选自《呐喊》,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之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当时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

第一个是“过去时”的,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第二个是“现在时”的,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是隐晦的天、萧索的村、悲凉的景、凄凉的境;第三个是“未来时”的,是在朦胧之中,是模糊的、茫远的,我在苦苦地寻求着,“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小说共写了“我”、水生、宏儿、母亲、闰土(少年、中年)、杨二嫂等形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说目标

(一)目标的确立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第三单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把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德育目标。至于理解和积累课文中的“萧索、惘然、恣睢”等词语,那是每一篇课文都应达到的知识目标。

(二)重难点确定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

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三)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重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重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围绕关键的语句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三、说教法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它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情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诵读法。特别是精彩语段,应熟读成诵。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设计一些符合中考浅层阅读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启发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教学。

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

第四步:品读课文,探讨主题。这主要是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四、说过程

(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拦路虎。

1、语音

【多媒体显示】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2、词语

【多媒体显示】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打拱:作揖。

惘然:惘:失意。如:怅惘。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廿(nian):二十。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恣(zi):1.放纵;没有拘束。放纵,凶暴。

3、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4、写作背景:

【多媒体显示】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