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语文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3939100000021

第21章 《背影》说课稿

福州市三十六中学郑颖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本文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为中心话题的,五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借鉴。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

(1)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首先,本文的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而《背影》另辟蹊径,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来表现父爱,令人耳目一新。其次,“背影”这一角度不仅表现父亲的形,而且能集中反映出父亲的内在精神,父亲的慈爱、艰难、努力都聚焦在这一点上。再有,“背影”这一角度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联想到他家道中落的过去,老境颓唐的未来,文章的艺术容量较大。

本文准确地运用形容词、动词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细节的描写,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

定以上两点为教学重点,旨在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散文写作的可贵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5.教学难点。

学习中心与段落的关系,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文中第六段才点到那次难忘的背影,而文章2~5段讲回家奔丧、父亲决定为我送行、以及送行时的一些琐事,看上去与背影没有直接关系,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些内容很没必要,文章显得松散。而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精巧构思的体现。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黯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的温情形成对照,显出父爱的崇高。在这些段落中,父亲的语言那么朴实,行为是那么认真自然,他在千难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更可贵,这种情况下的背影更是饱含深意的。这些段落中还写到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为背影的出现,儿子的感动做铺垫,使文章起伏有致,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6.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主要思路:抓住重点,连缀两头。即直接从中间两处“背影”入手,抓住精彩部分赏析体味,突出重点。然后再将开头和结尾串连起来,解决难点。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

第二课时:多角度品味父子深情,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二、说教法及手段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情之动人不在老师的讲,而在学生的悟。初二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大容易体会出细节描写背后蕴涵的深切感情,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体验中感悟和体验。

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三、说学法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和感受生活的方法,进行人生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

主要步骤:情景导入、整体感知、重点赏析、布置作业四个步骤。

一、情景导入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投影)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积累词语。

2.听朗读录音。

要求思考:(1)课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在课文的哪一段?将相关的句子在文中用直线标注出来。

(2)试给每一次的背影之前加一个恰当的修饰成分(的背影)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听有所知”的听力训练,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重点赏析

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逐层展开,引导学生从作者独特的描写角度中感受父爱的质朴深沉。

个性化处理:

(1)先让学生抓住文眼“难忘”,直接切入重点段落(第六段)

(2)接着重点赏析父亲过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外貌描写。两个“黑”、三个“布”体现父亲的朴素和心情沉重。“我”用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可见平时父亲总是把好的留给我。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倾,体现父亲年迈,爬月台艰难。“我”年轻,动作利索,但父亲却不让我去。可见父亲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儿子受累。这是艰难的背影,体现父亲深爱儿子的感情。

通过对形容词、动词的赏析,突出文章的细节描写,使学生体会父亲那难能可贵的精神;通过对比,学生更能进入角色,真切地体会父亲灾祸劳累自己一个人扛,把安逸幸福留给儿子的爱子深情,并能达到自我反省的效果。

然后针对本课难点设计问题:平时也多次见到父亲的背影,为何这次的背影最难忘?因为这是在家庭遭变故、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子分别的特殊情况下的背影,更能体现父亲把苦留给自己,把爱都给儿子的深沉伟大的父爱。

通过结合2、3两段,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既能对父爱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明白2、3两段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父亲买橘回来,作者仍是抓住了他的动作进行刻画。让学生圈出动词,进行换位思考,体会“一股脑儿放”、“扑扑”、“轻松”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父亲买橘回来时作者看到的是他的正面,为何不对他的正面形象进行描写呢?本题让学生理解本文角度独特,构思精巧,主题突出的特点,从而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四、布置作业

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捕捉生活的细节,如:妈妈的手、爸爸的旅行箱,写一篇作文。

(让学生从文本回到生活,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多角度品味父子深情,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主要步骤:复习导入、深入研读、细处品味、课堂总结、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研读

研读第三、四次提到的背影,体会作者的感情。特别是第四次提到的背影不只是月台买橘的背影,而是父亲形象的缩影,更是父爱的缩影。它在文中不仅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而且升华了主题。

三、细处品味

1.让学生把目光投向4、5两段和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语言朴实中见真情,父亲的行为平常中见真爱,理解段落与中心的关系,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感悟作者的孝子形象。

(1)四次流泪:伤心之泪、感动之泪、惜别之泪、思念之泪。

(2)对自己曾经不理解父亲而感到自责。

(3)理解父亲的苦处,对父亲的老境颓唐、身体不佳感到心疼。

在对父爱进行浓墨重彩的分析后,分析作者作为儿子的孝心,体现父慈子孝的中华美德,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四、课堂总结

父爱如山,伟岸而坚强;父爱如海,深沉而博大。有诗赞曰:“舔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读懂父亲,用生活的点点滴滴回报父亲。

(投影诗句,播放歌曲《懂你》,营造深情氛围。)

五、布置作业

回家后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做点事,递上一杯热茶,或是端来一盆暖暖的洗脚水,表达你对他们的爱与感激。不能回家或是爸爸妈妈出差在外的同学,就打一个电话问候他们,或是给他们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让青春勃发的我们与父母之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让爱你的爸爸妈妈更疼你,让你爱的爸爸妈妈更懂你!

(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疼爱。

慈父孝子。

怜爱。

难忘的伤心之泪。

艰难的背影流泪感动之泪。

离别的惜别之泪。

泪光中的自责理解思念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