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财政与金融作业集
3938700000016

第16章 习题与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1)

(第1章)

1.财政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

2.财政的职能,是指由财政本质决定的,它具有的客观功能。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基本有三个: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和发展职能。

4.财政的收入分配目标是公平分配。

5.衡量公平分配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6.(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

7.(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8.首先,以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作为经济稳定的目标。其次,在保证总供求平衡的手段中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第三,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安排,保证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协调。第四,解决好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五,解决好短期和长期政策之间的关系。

9.(1)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防止个人收入差距过大。(2)通过征收财产税对社会财富分布加以干预。(3)通过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加以干预。(4)将上述收入用于社会福利支出。

(第2章)

1.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是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

3.购买性支出对资源配置有直接影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间接的。

4.购买性支出具有以下三个特性:(1)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2)消费具有非竞争性。(3)运行具有非排他性。

5.购买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保卫支出、文教事业支出等。

6.转换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

7.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8.(1)老年保险。(2)医疗保险。(3)伤残保险。(4)工伤保险。(5)丧葬保险。(6)失业保险。

(第3章)

1.主要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规费收入和其他收入。

2.首先,税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税收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最后,税收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需要。

3.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即社会总产品;而其中的剩余产品价值则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财政直接来源于农业的收入并不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工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重要。

(第4章)

1.税收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税主体、课税对象和税率等。

2.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赋税人是指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3.税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所得税、商品流转税和财产行为税等。

4.(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

5.比例税率的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对同样的课税对象,实行同一比例的税率。

6.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课税对象数额越大,所适用的税率越高。它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7.它是将课税对象按照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个级次,各个级次适用于不同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的级次适用的税率越高,各个级次应纳税额之和便是应纳税额。

8.一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平原则,三是经济稳定和增长原则。

9.(1)前转。(2)后转。(3)消转。(4)税收资本化。

10.我国现行的税种主要有: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五大类。

11.我国所得税有:(1)个人所得税。(2)企业所得税。(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12.我国流转税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个税种。

13.增值税是指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所谓增值额,从理论上讲,就是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劳务收入额扣除经营中的物质消耗后的余额。

14.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在依据各自的税收管辖权对跨国纳税人课征而形成的各国政府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5.(1)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单独存在。(2)不能脱离跨国纳税人这个关键因素。(3)实质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6.税收管理权是指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的表现,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权力及其范围。

17.税收管辖权分为三类,即收入来源管辖权、居民税收管辖权、公民税收管辖权。

18.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活动的同一纳税人、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19.(1)纳税主体的同一性。(2)征税主体的不同一性。(3)纳税客体的同一性。(4)纳税周期的同一性。(5)税收的同一性。

20.其原因是各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第5章)

1.公债是指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一种手段。

2.这是因为,(1)外债的还本付息通常以外币支付,会影响国际收支。(2)会增加本国人民的负担、妨碍本国经济发展。(3)政治上容易受到债权国控制。

3.(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实施经济政策、灵活调节经济。

4.(1)需要原则。(2)负担限额原则。(3)稳定经济原则。(4)低成本原则。

5.(1)预算直接拨款。(2)预算收支盈余。(3)设立偿债基金。(4)举借新债偿还。

6.(1)国家的偿债能力。(2)认购人负担能力。(3)已经存在的偿债负担。(4)公债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7.(1)绝对量指标包括,公债总额、公债发行额、公债还本付息额。(2)相对量指标包括,公债总额比国民生产总值、公债发行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公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

(第6章)

1.国家预算是指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按不同标准,可以分类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3.(1)公开性原则。(2)可靠性原则。(3)完整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5)年度性原则。

4.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5.从形式上看,复式预算把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格中。从内容上看,复式预算的建设性预算一般不允许出现赤字,往往将经常性预算的盈余或赤字转入建设性预算。从对国债收支的处理方法上看,复式预算的经常性预算只列债务利息支出,债务本金在建设性预算中安排反映。从对财政活动的反映程度上看,复式预算对收支结构、债务规模和经济建设情况反映较为明确,便于加强宏观管理。

6.预算外资金是指有关单位凭借国家权力或由国家授权取得的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7.(1)在立项上须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2)在使用上有专门的用途。(3)在管理上必须接受财政监督。

8.(1)法规管理。(2)控制规模。(3)加强调控。(4)健全管理。(5)强化监督。

(第7章)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

3.扩张性财政政策简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提高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4.紧缩性财政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5.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6.(1)充分就业。(2)物价相对稳定。(3)收入的合理分配。(4)经济适度增长。(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7.(1)财政预算。(2)税收。(3)公债。(4)公共支出。(5)政府投资。

8.它是在财政内部确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的范围和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9.(1)经济稳定。(2)收入再分配。(3)外溢性作用。

10.(1)地方政府所行使的配置职能。(2)人口和民族的多样化。(3)公共产品消费的需求程度。

11.分税制是指通过划分税种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之间的税收管理权限,规范各级政府责、权、利关系的一种财政、预算及税收三者合一的新型管理体制。

12.(1)中央与地方权限及其支出责任的划分。(2)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3)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收税。(4)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5)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

(第8章)

1.(1)现金。(2)存款货币。(3)准货币。(4)货币替代物。

2.准货币亦称亚货币或近似货币。这是对那些以货币计值、易于兑换成货币,但又不能直接进入流通的金融资产的称谓。其主要形式有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等。

3.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主要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现金;第二个层次:现金,再加上可以用于转账的活期存款;第三个层次:在第二个层次上,再加上定期存款和外币存款以及财政存款等。

4.(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其中,前(1)和(2)两个职能是最基本的,后几个职能只能是在前两个职能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5.(1)商品货币阶段。(2)金属货币阶段。(3)纸币阶段。(4)存款货币阶段。(5)电子货币阶段。其中,(3),(4),(5)三种形式合称为“信用货币”。

6.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并形成的体系。

7.金准备制度亦称黄金储备制度,是指国家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的黄金准备。

8.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准备制有三种作用。一是用于国际支付;二是调节国内货币流通;三是保证存款支付和银行券的兑现。在现阶段,世界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支付国际收支逆差、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国家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