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同步练习
3936900000001

第1章 议论文单元(1)

季氏将伐颛臾

一、单项选择题

1.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A.《论语·季氏》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谏逐客书》

2.先秦时期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庄子》B.《左传》C.《战国策》D.《论语》

3.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实际意义是()。

A.冉有二人推卸责任

B.冉有二人没有尽职尽责

C.为了消除后患而攻打颛臾只是一种借口

D.季氏讨厌寻找借口的人

4.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这里的“社稷”具体来说是指()。

A.土神和谷神B.季氏C.鲁国D.国王

5.孔子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是用()。

A.比喻批评冉有等失职B.拟人批评冉有等失职

C.比喻批评季氏的盲目D.比喻说明季氏做错了事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中的“萧墙”是指()。

A.后宫B.家庭C.宫廷D.皇室

7.本文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8.孔子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成语出自本文的有()。

A.季孙之忧B.舍本逐末C.开柙出虎D.分崩离析E.望洋兴叹

2.本文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A.治国以礼B.有教无类C.克己复礼D.兼并颛臾E.为政以德

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呼告B.反问C.提问D.设问E.感叹

4.下列论据,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有()。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E.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上面论据,通过类比法来证明论点的有()。

三、词语解释题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是社稷之臣也

是:社稷: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修:来: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列: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颠:相:

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分崩离析:谋:干戈:

7.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

四、简析题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这段话的论据有哪些?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类别?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段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用/在文中给孔子的话划分层次。

(2)这段话反驳的是什么观点?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引用周任的话作论据,这属于什么类型的论据?

(5)解释“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意。

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在孔子看来,季氏攻打颛臾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这段议论有什么特点?

(3)这段话包含着几个成语?

赵威后问齐使

一、单项选择题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的“末”是喻指()。

A.百姓B.国君C.社稷D.年成

2.上面句子中,“本”的实际意义是()。

A.年成B.人民C.国君D.国家

3.在赵威后看来,“岁、民、君”三者中,()。

A.岁为最次B.民为最次C.君为最次D.不分贵贱

4.“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这句话体现了赵威后的()思想。

A.民以食为天B.民本C.君贵D.仁政

5.本文展开议论的主要方式是()。

A.问答B.问话C.驳论D.立论

6.用“苟无民,何以有君?”来驳斥君贵民轻的思想,属于()。

A.驳斥论点B.驳斥论证C.驳斥论据D.驳斥态度

7.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例来批评齐政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本文所用的事实论据主要有()。

A.钟离子B.叶阳子C.齐宣王D.婴儿子E.子仲

2.“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A.设问B.反问C.比喻D.层递E.排比

3.下列句子中,采用了反诘修辞手法的有()。

A.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B.苟无民,何以有君?

C.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D.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E.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三、词语解释题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

使使:发:

2.臣奉使使威后

使使:

3.中不索交诸侯

索:

4.有粮者亦食

食:

5.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

无用:

6.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王:子:

7.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苟:本:末:

8.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率:朝:

9.振困穷,补不足

振:

10.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息:

11.彻其环瑱

彻:

12.上不臣于王

臣:

13.恤孤独

孤:独:

14.岁亦无恙耶

岁:恙:

15.使者不说

说:

四、简析题

1.威后问使者:“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1)这段话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2)这段话表现了赵威后怎样的政治思想?

2.“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1)这段话的结论是哪一句?

(2)这段话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3)这段议论有何特点?

(4)这段话中使用的论据属于什么类型?

寡人之于国也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

A.季氏将伐颛臾B.郑伯克段于鄢

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

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

A.孔子B.庄子C.孟子D.李斯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倡导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赵威后

4.孟子用“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

A.批评逃跑了五十步的人

B.批评逃跑了一百步的人

C.论证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上并无本质的差别

D.批评梁惠王耻笑邻国国君

5.上面这一句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例证法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里的“王道”是指()。

A.用仁政治天下B.使“民加多”

C.用武力征伐天下D.以法治天下

7.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D.王无罪岁

8.孟子认为,要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必须()。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B.类比C.对偶D.层递

二、多项选择题

1.本文阐述的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B.不违农时C.斧斤以时入山林

D.数罟不入洿池E.谨庠序之教

2.本文阐述的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B.不违农时C.斧斤以时入山林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E.谨庠序之教

3.本文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A.有教无类B.施仁政C.行王道D.尊卑有序E.克己复礼

4.下列论据中,通过类比法来论证论点的有()。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五十步笑百步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E.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词语解释题

1.河内凶

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

3.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好:以:鼓: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违:胜: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申:悌:

6.弃甲曳兵而走

曳:走:兵:

7.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丧死: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负:戴: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饿莩:发:

10.直不百步耳

直: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斯:

四、简析题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找出其中的比喻句,指出其喻体和被喻体,并说明其比喻意义。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概括说明这里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是什么?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式?

(3)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3)这段议论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秋水

一、单项选择题

1.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A.比喻B.寓言C.想象D.虚拟

2.“望洋向若而叹曰”中的“若”是指()。

A.天空B.大地C.海神D.河伯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的“大方之家”是指()。

A.明白大道理的人B.大户人家

C.豪爽人家D.大方的人

4.“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中的“曲士”是指()。

A.唱歌的人B.不讲道理之人

C.迷路之人D.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5.本文是一篇以()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A.寓言B.对话C.问答D.想象

6.本文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比喻,说明()。

A.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B.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D.人的认识受到后天素质的限制

7.本文用“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来论述了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的哲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8.本文所要阐发的主旨是()。

A.人的认识是有限的B.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D.人的认识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庄子》的文学特色是()。

A.想象丰富B.汪洋恣肆C.多采用寓言形式

D.善用白描手法E.词藻瑰丽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A.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B.前呼后应,脉络清楚

C.举出大量事实进行论证D.大量运用排比和反问句

E.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手法

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设问B.反诘C.比喻D.夸张E.借代

4.下列句子中,采用类比法来论证的有()。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似礨空之在大泽

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5.上面句子中,采用类比法来论证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

6.下列成语,出自本文的有()。

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

三、词语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旋:望洋: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殆:长:大方之家: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闻: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虚: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以:拘:虚:

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时: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

多:比:形:

8.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曲士:

9.乃知尔丑。

丑:

10.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灌:

1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东面:

1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己若:我之谓:

13.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人处一焉:卒:人处一焉:

四、简析题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这段话描写了哪两种自然景物?它们构成什么关系?

(2)两种自然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3)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向若而叹”?

(4)写出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成语。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这段话包含着一个什么成语?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段话在层次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话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A.客商B.看客C.游客D.客卿

2.先列举穆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

A.归纳法B.对比法C.演绎法D.类比法

3.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对比法C.演绎法D.类比法

4.本文以“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

A.秦王贪图物质享受B.秦王重物而轻人

C.秦王用以收买客卿D.秦王重视物质文明

5.本文是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劝说其不要驱逐客卿的()。

A.书信B.奏章C.文赋D.散文

6.本文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A.连用排比对偶,文章气势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