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能赚钱的11种年轻人
3929600000017

第17章 打不垮、永不服输的年轻人(3)

第三次打击是发展彩电,黄宏生学的是无线电工程,看到当时东欧彩电供不应求,前景一片大好。经过慎重考虑,黄宏生从银行贷款500万港元,聘请了国内知名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40多人开发彩电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开发,产品总算出来了,但由于技术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且不符合国际规格,参加国际展览无人问津,结果又亏损了近500万港元。至此,黄宏生已债台高筑,陷入绝境。

当黄宏生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老领导到香港去看他,那时的他已经瘦成皮包骨头了。老领导表示还是欢迎他回到内地,还劝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但黄宏生并没有当逃兵,而是在忍耐、在坚持、在等待。黄宏生想,大家对他有这么高的期望,还是应该卧薪尝胆,再忍耐一段时间。实在不行的话,再打道回府啊。

在忍耐与等待中,黄宏生终于抓住了机会。1991年,香港爆发了一场收购大战,香港迅科集团由于高层内讧,决定将公司拍卖,从而引来各路富商大竞标,而迅科集团一批彩电专家则受到排斥。看起来,黄宏生根本不具备实力参与收购战,但他却成了这场大战中真正的赢家。他把目光瞄准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出让公司15%的股份将他们纳入旗下,使企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在德国的电子展上获得了第一笔2万台的大订单,创维靠技术征服了欧洲市场,从绝境中走了出来。

此后,虽然黄宏生又遇到了几次坎坷、波折,但他总能忍过来、挺过去。

作为民营企业的老板,黄宏生工作上非常认真辛苦,生活中也对自己要求很苛刻,出差办事,经常吃大排档。这是不是他自己悟出的一种痛苦精神呢?他对人解释:“说大一些,人要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寻找和实现自我。讲得通俗一点儿,你必须有吃苦和痛苦的准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不断的打击下保持平常心。”

没有忍辱负重精神,黄宏生能从下乡知青到大学高材生,再从副厅级干部到只身香港创业,最终荣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传奇人物吗?

6.年轻人赚钱,必须要过吃苦这一关

能吃苦,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年轻人在人生最关键的几年,要敢于应对人生挑战,能吃苦中滋味,趁黄金时期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小老板靠勤奋吃苦赚钱,中老板靠经营管理赚钱,大老板靠投资决策赚钱。所以,年轻人在创业阶段,尤其需要吃苦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他们在缺乏资源、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能迅速将企业的规模做强做大。

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是没有就业岗位,也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而是没有勇气脱离家庭的羽翼,不敢面对压力和竞争,只好依赖别人过日子。他们动不动还一味地怨天怨地,指责社会如何“不公”,怪罪命运如何“不济”。

金利来领带现在已是世界名牌,曾宪梓也堪称“领带王”。但曾宪梓的发家却是充满着艰辛,曾一度推着小车在商场门口和大街小巷叫卖他的领带。正是经过了这样的不懈努力,当初的年轻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才有今天的成功。

“世界景泰蓝大王”陈玉书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说:

“我是从做工人起家的,吃过苦、受过罪、失过业、遭过窘。回顾十几年来走过的道路,虽非步步血汗,也是崎岖艰难,甚至险象环生,不过终生不弃不馁,不断求索而已。

“今天,我能够被尊为‘景泰蓝大王’,决非我有何超人之处,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结合,不畏艰难不舍成功,机遇加勤奋罢了。

“当年抵达香港时,我的口袋里只有50元港币,所以对于每1毛钱都极为重视,现实生活告诉我,你若没有5毛钱,又怎能买到1磅面包充饥?我自认还有点儿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可也得承认,一文钱往往困死英雄汉,不管你本事多么了不起,怕就怕口袋里没钱花,我明白‘小富由俭’、‘勤乃无价宝’的道理。

“记得每天一大早,我从北角乘轮渡过海到观塘去上班。为了节省l毛钱,我总是坐楼下三等舱。我节省每一个铜板,是为明天的幸福生活开路。所以,我连看报纸也舍不得花钱去买,而是身在船中,眼观六路,看看谁手中有报,等到船靠码头,自己押后,就利用这一刹那时光,几个起落,把乘客遗下的报纸拿走。如若椅上遗留一两本杂志,对于我真是如获至宝,我也常为节省两毛钱车资,不惜徒步从中环走到西环。

“我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话是笃信不疑的,所以我能几十年来坚持勤俭的作风。每天收工之后回到家里,我虽然浑身疲惫不堪,但仍坚持把从船上捡来的报刊如饥似渴地细阅完。既学到不少知识,从中又学会一些广东话。

“我找到运输工作后,就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认真地工作。我虽然不是货车的主人,但我很爱惜车辆,一有空便把车子洗刷得干干净净,而且买来油漆,将车子四周脱落不全的字填写清晰。就这样,唤起了工头的好感。他们见我是大学生,为人又和蔼,从此便让我跟他们一起吃小灶。

“在平时,我是很少像其他工友那样,三五成群去饮茶的,而总是独个儿在工地里喝开水啃面包,简单地解决一顿午饭。如今能吃上有菜有汤的热饭,心里自然喜不自胜。从这件小事上我悟到一条道理:凡是勤劳和有爱心的人,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回想起我在启德机场干填海工程的那段日子,尽管每晚一脸尘、全身臭汗回家,我还是满怀喜悦的,因为我毕竟能够独立地闯天下。

“然而,正当生活刚刚步入正轨之际,不如意的警钟又敲响了,我失业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太又怀孕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增加包袱了,于是被迫求助于医生。医生开价500港元,而我口袋里只有400港元。当时是多么困窘啊。就为了张罗这100港元,还找了好几位朋友,几番周折,才凑足钱数。人生何其酸辛而苦涩。

“这个最困难的时期,我有机会到一家国货公司去当仓库管理员,当时找到工作那种快慰,真是毕生难忘。

“第一天上班,我早早来到陈瑞祺行仓库,头一件事就是把仓库打扫干净,把地板擦得光可鉴人,把工具、台椅放得整整齐齐。在那里,我不仅尽职尽力地去干,而且由衷热情、兢兢业业,以防再一次在失业路上徘徊。

“那时我白天穿着背心短裤。跟车或者推着小车过马路、横过大街到各铺各店送货。双脚飞快如燕,心里甜丝如蜜,丝毫没有耻辱羞惭。虚名误人,什么大学生、世家子弟、名门之后,都是假的,求自下而上最现实。

“那段时期,我和太太孩子都在丈人家里搭伙食。尽管忙了一天我已累得腰酸腿痛,但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帮丈母娘把饭碗菜碟洗得干干净净。”

陈玉书最后感慨: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诚哉斯言!

先吃大苦后赚大钱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印证了一句民谣:能吃苦,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

[年轻照样赚大钱]

着名模特马艳丽:漂亮、天赋、机遇、努力,是我的成功秘诀

“人生中,在某一方面败北并不等于满盘皆输,关键是要打起勇气,进军新的领域,在自己更适合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马艳丽

马艳丽是从运动场走上T形台的。

你也许不相信,T形台上美若天仙的马艳丽当年是地地道道的乡下姑娘,只不过她的父亲在当地算得上一个文化人,是一名中学教师。

最初,马艳丽是因为个子太高而被“逼”上运动员之路的。10岁的时候,她已经长成了1.62米的“傻”大个儿。做中学老师的父亲运用他从书本上得来的所有学问的总和,来为他的女儿做着未来的设计。对于与马艳丽一起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乡亲来说,身高腿长的最好出路莫过于当运动员了。这也是她父亲在她身上寄托的理想。

果然,从10岁到11岁,一年的时间里,马艳丽连跳几级,从乡里跳到县里,从县里又跳到市里,她高挑的个头儿令她一路闯关,成了周口市体工大队的一名专职排球运动员。

16岁时,马艳丽由排球场转到水上皮划艇运动项目,已经亭亭玉立的少女,那出众的美貌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是,所有想多看她两眼的异性,无一例外地都惨遭冷眼“封杀”。户外水上运动晒得她猴似的又黑又瘦,闲暇时她沉默寡语,偶尔开启尊口,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火药味,既冲且狠,令男士们纷纷望而生畏,备感受伤!

“带刺的黑玫瑰”称号从此不胫而走。

转眼就到全运会了,马艳丽满怀信心一边训练一边期待着。遗憾的是马艳丽连1993年的第七届全运会的入场券都没得到。赛前过大的运动量使她扭伤了脚,不得不中止参赛。

别的队友都到运动场上实现理想去了,马艳丽被困在后方绕着自己团团转。她看到镜子里自己的脸黝黑黝黑,像一块点不着的湿煤炭,看不到一丝幸运的火光,看不到一丁点希望。除了失败的沮丧,没有别的东西。可惜,“黑玫瑰”满身的“刺儿”没有地方怒放,没有地方施展。

因受伤无缘比赛场的马艳丽,在他人的说服动员下,去了大上海散心。这是在1993年年底。虽说是第一次从中原河南来到缤纷十足的上海,马艳丽却提不起兴致,她闷闷不乐地在商场里胡乱逛游,琳琅满目的商品并不能斑斓她暗淡的眼神。

“楼上正在招聘模特,你想不想去试试?”一家商场里的服务员蓦然拦住了皱眉蹙额的马艳丽问她。模特?马艳丽以前倒是听说过这个词,但自己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她摇了摇头。“你瞧,你这么高的个头儿,身材又这么好,去试试又何妨?”服务员继续游说。

就这样,马艳丽真的被说动上了楼。面对女领队,马艳丽将自己的身世和盘托出。道完身世报上名,并不把事情放在心上,马艳丽就返回了河南乡下老家。

马艳丽回了家,可上海时装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招收新模特的女领队却犯了难。因为该公司有规定,招收范围只限上海市内,而马艳丽没有上海户口。招她,不符合规定;不招她,又不免遗憾——在领队此前见到的所有报名者中,马艳丽各方面条件都首屈一指。

回到父母身边的马艳丽几乎忘了上海之行,她的眉头继续拧着,不知道自己的伤势何时才能好转。离开皮划艇队吧,可七八年的汗水一朝割舍谈何容易。她的目光继续在运动之路上延伸,报喜鸟却从另一条路上飞来了——上海决定破例招收她这个“外地人”。

在大家“去试一试”的劝慰下,1994年年初,对运动场依依不舍又感觉已没有多少希望的马艳丽提着简单的行装,到上海的公司来报到了。自此,马艳丽的生命就行驶在另一条轨道上了。

初到上海的马艳丽变得更加沉默。虽然公司破例录用了她,可似乎是天外之音的上海话她却一时难以适应,马艳丽常常走出旁若无人聊天的上海同事们的方言“包围圈”,退居一旁,像一只独自舔着自己伤口的小羊羔。

与做运动员相比,生活的清苦并没有太大改观,每月300元的工资除了吃饭还要交房租。马艳丽恐怕今生都不会忘记,在初到上海的那一年里自己的窘迫,为了省钱,她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一间没有她高的阁楼,马艳丽在里面弯着腰上楼梯,弓着背作息起居,而这里,竟然是她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语言的隔阂,蜗居的环境,并没有影响马艳丽对于模特工作的热情。“马艳丽人品不错!”凡是与马艳丽有过接触的上海人,几乎众口一词,有口皆碑。除了马艳丽的先天优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她自然质朴的河南人的性格,为她立足上海提供了空间。凭此,马艳丽赢来了许多机会。从名模之首到更广阔舞台上的“演员”。

1995年,上海举办首届国际时装大奖赛,在T形天桥上刚刚来来回回训练了不到一年的马艳丽受命担纲“主演”——她担起了公司拿奖牌的重任。

马艳丽有些发慌,她觉得身边队友都比她走得时间长并且走得好,但公司却坚定地推荐她报名参赛。面对迫在眉睫的“大战”,马艳丽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加班加点走台步!要知道,这一场国际性质的时装比赛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她曾经因受伤而未能进入的那次全国运动会。

1995年的上海首届国际时装大赛,马艳丽在地区与全国性的两项预赛中,拿了两个亚军,最后决赛时却“锁定乾坤”似的拿到了冠军。

拿到了冠军,马艳丽自然喜出望外,与此同时,马艳丽拿到冠军的消息很快在国内外传开。一匹黑马,一步登天!

美女如云的模特界,先是干得好后又嫁得好的人大有人在。不能否认,有些美女仅仅把天桥看成是通往富商大亨怀抱的跳板!渴望好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但美女马艳丽在风光无限的模特圈打拼了近十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条。

马艳丽总结自己的优点,最为突出的是有头脑,不盲从。她为自己做的种种选择成为这个结论的最好佐证:在她获得国际大奖赛冠军红遍整个上海滩的时候,有人建议她的事业高峰应该定在北京!马艳丽知道自己能在上海打开局面已经相当不易,况且她非常不想离开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上海公司,但接下来的几年里,马艳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非全职的模特经纪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她的事业向更高处发展。

1997年,以事业为重的马艳丽终于不再犹豫,接受了北京新丝路模特公司的邀请,成为这家公司签约的第一位首席模特。马艳丽的事业走上了更为正规的道路,迅猛向前发展。1998年、1999年,在由上百名专家参加评估的“中国十大名模”排名中,马艳丽连续两届位居全国模特评比之首。马艳丽是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

1997年,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乡下女孩儿希望将来有很多很多漂亮服装的梦,马艳丽选择了进纺织大学学习时装设计专业。

紧接着,1999年和2000年年底,马艳丽推出了自己的时装品牌Makyma,并举办了两次规模盛大的春夏服装展示会,马艳丽的名字开始跻身服装设计师行列。

现在的马艳丽,是许多女孩子眼中的时尚领袖,可多年以前,她却是个又黑又瘦的乡下姑娘。漂亮,天赋,机遇加上努力,马艳丽说,这就是她的成功秘诀。更为难得的是,她没有在一条道上走到黑,试想一下,如果她一味地在她并不擅长的运动项目上花时间,花精力,那么等待她的不仅是运动生涯上的停滞不前,而且很可能是她一生的一败涂地,哪会有一代名模的“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