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老妈,忽然觉得眼睛酸涩难抑,喉咙发紧,我很难过。父母老了,他们的生活和愿望都很简单,他们只希望儿女们过得好,希望能常常和我说几句,看我一眼就心满意足了。而我又做了什么呢?手心向上,无度地索取,仿佛父母之爱取之不竭,甚至没有耐心静下心来听听他们想要说什么。
我的眼睛渐渐潮湿起来,低着头,不敢看老妈,临走时,仍然说了那句:“我还有事,有时间再来看您。”
忽然有一天,老妈打电话来,说老爸住院了,吓了我一跳,放下电话匆忙赶到医院,原来老爸是在医院作阑尾切除手术。老爸看到我来,笑道,你那么忙,来干吗?我没事的。
我有点儿想哭的冲动,忙说,我不忙。看着老爸已经霜白的鬓角,一向无神论的我,忽然觉得应该谢天谢地,幸好只是一场阑尾手术,如果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怎样的境地?那是心灵深处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我真的是全世界最忙的那个人吗?当然不是。让我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哪怕是一件。我告诫自己,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多忙,都会拿出一点时间回家,或者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爱你,只问你的未来。未来,值得我们共同去等去期待。
爱我就不要追问我的过去
文/积雪草
和他相识于温暖的阳春三月,在街头一家专门经营水晶玻璃器皿的小店里,我打算买一对土耳其出产的水晶玻璃花瓶,送给将要走入围城的朋友做礼物。一排排的货架,像迷宫一样,我一遍遍地逡巡,最后看中了一对紫色花瓶,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忽然看见货架的后面,有一双温润如水的眼睛,一直在看着我。我呆怔在那里,瞬间掉进了与他的对视之中。那样长久的对视,轻易地验证了一见钟情之说,曾经,我是一个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
爱就那么轻易地又一次走到了我的身边,生命不可遏制地燃烧起来,以爱情的姿势盛开。快乐与幸福仿佛就那么一步之遥,愈来愈近时,竟会让人生出一丝失真与恐惧的感觉。
终于,走到彼此之间没有一丝间隙时,他试探性地问起我的过去。过去是一个让我感到隐痛的词汇,哪怕过去是与幸福相连。
他说,爱就是要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像水晶一样纯洁,爱得炽热,爱得不分彼此,爱得没有秘密。
我有些不悦,认为他的说法有些牵强,难道只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对方,才算彻底,才算爱得真诚吗?
我拉住他的手说,爱我,就为我保留下一份过去,保留一份尊严,连同我的秘密一起爱,你不会喜欢一个如水一般透明的我吧?那样的爱情会因为失去血色,而变得苍白。
我看到了他眼底的一丝难堪。
是的,做不到。每个人都会对身边那个最爱的人的过去产生好奇,想拥有爱人的全部,包括前尘与后世,那是一种本能,爱的本能。可是一旦知道了,除了痛,还会留下什么?爱需要真诚相对,但也需要有秘密。所谓秘密,就是给爱一个空间,让爱情自由自在地呼吸,保持爱情的新鲜与神秘。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想对他说的时候,却被他阻止了。他轻轻地按住我的唇说,什么都别说,每个人都会有过去,没有过去就构不成现在,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随意践踏别人的心灵绿地。
我不认识他似的看着他,眼睛渐渐潮湿起来。他终于想通了。
他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少年时,我就该等在你必经的路口上,那样你就不会有过去了,于我而言,你就不会有秘密。不过还好,我还可以拥有你的现在和将来。
我们牵着手,去路边那家卖玻璃器皿的小店,心中洋溢着幸福和甜蜜。还苛求什么?爱情因为有了秘密而变得更加美丽,爱我,就不要追问我的过去,共同守候着一个秘密,那是爱情的养分。爱你,只问你的未来。未来,值得我们共同去等去期待。有人说她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奔跑的母亲
文/姜致远
黑马!又见黑马!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
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四个孩子交纳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近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她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部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几头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富……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跑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长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或许上帝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有如神助,2小时39分零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场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于体育精神。切默季尔抹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四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我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还要把大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切默季尔成了肯尼亚的偶像,有人说她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花朵和果实的朋友不可能都是蜜蜂,更多的朋友虽不能说是昙花一现,但却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抱歉,我不能永远与你乘同一列快车
文/取消注册
总会有一些难以言喻的苦涩情感发生,即使在朋友之间。当时空变幻,朋友之间很多曾经的誓言只能遭遇不可避免的尴尬。
一次回乡,我见到了高中时期的同学。那时候,我们是朋友,一张床睡觉,一个馒头一人分一半。毕业时我们约定,将来无论是否考上大学,无论在何处工作,都要通知对方。如今,我考上了大学,并且在城里工作,同学没考上大学,在村里做村委会主任。但是,时过境迁,当年那些信誓旦旦的话语早已成过眼云烟,尽管我毫不怀疑那时候彼此的真诚。他倒是很高兴,擂了我一拳,说,你小子,这么多年,每次回家也不来看看我,你的事情我都知道,是你父亲告诉我的。
我只能支吾以对。我每次回老家探亲时,也曾想过去探望他,但总会有不成行的理由,也许,我的内心深处是怕见面之后无以为言吧。
为此,我曾内疚了很长时间,也回忆起许多过去不同时期的朋友。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和成功者,没有任何难以启齿的顾虑,也自认不是那种有了新朋忘却旧友的无情无义之人,但事实就是如此:很多的朋友,都被岁月无情地冲淡了。有时候我也会自欺欺人地想,一旦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只要我能做的,我必定竭尽全力。实际上,他们即使有困难,又怎会通知我?而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我想到《故乡》里主人公的内疚和伤感,当年健康茁壮的闰土不仅变得木讷佝偻,而且用一句“老爷”的称呼替代了“迅哥”,而主人公又能为他少年时期的朋友做些什么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性的存在使不同的人彼此成为交集,从而发展为朋友,倘若不属于另类异端,人的一生是会有许多朋友的。这其中,或许,仅仅是或许,会有一个最为历久弥坚的朋友,一如四季的阴晴,始终环绕着你的脚步。然而,这种奢侈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花朵和果实的朋友不可能都是蜜蜂,更多的朋友虽不能说是昙花一现,但却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记得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皮特在他的自传《纵酒的一生》中描述了他自己的苦恼。他在一个工人居住的贫民窟长大,那时候,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他只能和周围的许多人一起,整天在酒吧里大呼小叫,颓废不堪。当然,这段时间,他结交了许多这一阶层的朋友。他的父亲期望他能学习一些本领,就像普通的蓝领阶层那样,养家糊口,而他的愿望却是当一名作家。朋友对他的目标嗤之以鼻,说,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么好高骛远。最终,皮特走上了和他那些朋友不同的道路,他成了一个才华出众的文人。稍有成就之后,他觉得不能忘掉老朋友。出于不能忘本以及由此上升的潜意识中的内疚和赎罪心理,他经常找这些老朋友一起酗酒。他想,原来这些朋友认为他们是失意者,而自己是成功者,如果我和他们一样,都是酒鬼,谁能说他是势利小人,忘了朋友呢?喝得越多,越说明自己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
在不断的醉生梦死之中,皮特的才华也逐渐黯淡为残羹冷炙。最后,皮特终于认识到,他自认为欠了朋友很多,其实他并不欠他们什么——友情不存在相欠,即使遥远。他收起了酒瓶,开始从这种毫无意义的负罪感中解脱出来。
对待朋友,我们会有一种求同心理,期望与朋友一起去做一些愉快而难忘的事。当我们要别有他求,自然不可能与朋友永远同乘一列快车。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把朋友的定义理解为嬉戏相逐,彼此互不拒绝,最终的结果要么是集体攀升,要么是集体陷落。由于个性的衰退,往往后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其阶段性,朋友也是一样。这并不意味着注重私利而忽视友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与曾经的朋友音讯隔绝的尴尬,但这是无须在意的,一朝的朋友,便是一生的朋友,只要在心灵深处没有遗忘。
在与新朋相聚的时候,不迷失旧我;在怀念老友的时候,在电话里问候一声;对于无法联系到的朋友,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当不期然的朋友自远方来,共谋一醉。这,或许就足够了。爱要深沉执著,但是,如果爱得辛苦无着,请及早抽身而退,趁青春,另寻出口。成败,就在转身之间。
一尺深的热爱
文/陈志宏
一位朋友成为《读者》杂志的签约作家之后,好运接二连三,先是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然后,从一名小出纳,摇身一变,成了文学院的教师。那一年,他28岁,已有近60万字见诸报刊。
很多学生对他所取得的成绩极为欣赏,赞叹不已。不少文学爱好者向他求教:“老师,你的写作那么出名,一定有什么秘诀吧?”他向学生坦言:“两个字:热爱。”学生进一步打探:“如果要达到你现在的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一尺深的热爱?同学们向他投去狐疑的目光。
朋友带他的学生来到家里,从床底下搬出一捆纸,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那都是他从未发表过的废稿,足足一尺厚。
他告诉学生:“如果想在写作上有所建树,就要保持一尺深的热爱,也就是说,坚持写完一尺厚的废稿。其间,不心急,不绝望,心中总有期待和热爱,对前路充满信心和希望。”
学生们恍然大悟,才知道,文满芳华,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他们激情满怀,个个跃跃欲试。
朋友接着说:“千万记住:热爱也只能是一尺深!如果写了一尺废稿之后,还停留在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那注定此路不通,不如改事他行,省得文章误我,蹉跎岁月。”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保持一尺深的热爱。爱要深沉执著,但是,如果爱得辛苦无着,请及早抽身而退,趁青春,另寻出口。成败,就在转身之间。风云际会固然可喜,无风无云的时候,还得学会弹一曲瑶琴,给自己听。
朋友是一曲音乐
文/凉月满天
家里空间小,孩子哭大人叫,电视上嘿嘿哈哈地上演白痴版连续剧。这个时候我就听音乐,让轻柔舒缓的音乐盖过烦嚣。
听着听着就走神儿,我拿起手机来看。上面存着几天前的短信,朋友发来的,无非两句淡话:“起床了,看见阳光了,热。”心里漾起久已不见的温暖。
从小到大,数得上来的朋友只有两个。
初中一个,梳羊角辫,手拉手,公不离婆,槌不离锣。我撒谎,她帮我圆谎,她抄袭,我帮她抄袭。有一次,我和家里闹别扭,留张字条给她,想悄悄出走,她很快追出校门,披头散发,衣服穿得乱七八糟,眼泪流得哗哗的……
当时想着要好一生一世,谁知道逐渐就淡了,十几年后再相聚,已经是两条路上的人了,除了黑白片儿一样的回忆,仿佛再也找不到可以维系友情的线索。
晚上做梦,却还能梦见她,还是当年梳羊角辫的那个……
第二个朋友,是遭受大难之后相识的。
那年,我忽然生了一场大病,一下子就被打蒙了,成天在心里骂:“真他妈的!”一个亲戚出国,把一台旧电脑送给我,结果失重的我一头就栽进了网络。
这是一片黑海,一个黑洞,不仅要吃掉我大把大把的光阴,还游着一个个鲨鱼样的男人。这个时候上帝缓缓降临,手指一挥:“喏,赐你一个宝贝。”于是这个朋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