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养懒人。你是能力做不到吗?我们觉得你还有潜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你没有最大程度地挖掘自我,所以才做不到别人那么好——社会的卫道士们会振振有词地说。
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一出生时,就被打上了烙印: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为此豁出命也在所不惜。
在巴黎的时候,我曾经惊诧于巴黎人的懒散:店铺普遍开门时间是上午10点,偶尔还有ll点的。大部分到了下午三四点就关门了。老牌资本主义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巴黎人就常常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喝咖啡看报纸。
也并非是巴黎人有钱才可如此逍遥。据说成都人也常常每天挣到够用的钱后就歇工。坐在路边的茶馆里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日子过得也悠闲得很。
回头看看奔波于汽车尾气和玻璃幕墙中的我们,我恍然大悟:
我们是有罪的。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旬园里的智慧果,所以被赶出乐园。他们的子孙,一出生就是有罪的。终其一生,都必须为祖先赎罪。
该隐因为不忿亚伯的贡品入选,偷偷地杀害了亚伯。自此,他被驱逐到了不毛之地。他的子子孙孙,也要为祖先赎罪。
我们不用为祖先赎罪,我们赎罪的对象是自己。出生在这个机械时代,规则就是要像个机器那样竭尽全力。终我们一生,我们都将为我们的懒惰而赎罪,即使这个罪我们从未犯过。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保持好的心态比拥有好的环境更重要。”因为心态才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是你去驾驭命运,要么是命运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谁建筑了金字塔
文/熊春茂
平和的心是金,只有内心平和,才能创造世间无与伦比的美。
早在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游历埃及的金字塔时,就曾经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当时人们对此嗤之以鼻。直到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为什么一位钟表匠能有如此先见之明,在四百多年前就能断定,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这与布克的亲身体验有关。
布克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这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但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和他的同行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
入狱前的情形可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关于金字塔的建设者是自由人的结论,正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这种认识。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由此认为,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古今中外细想想,把握人生的金字塔建筑,又何尝不需要一种好的心态?
著名诗人苏轼可谓旷世奇才,却不得重用,但他不因宦海经历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就这样以一份平和的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得意时可以筑一道苏堤,创一代画风中;失意时可以耕田种地,写下千古佳句,成就一生快乐。
印度的传奇人物艾迪,年轻时贫困潦倒,遭人欺负,每当此时他就跑回家,绕自己的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地这么少,哪还有时间和他们生气呀!”后来艾迪富有了,总有人图谋侵占他的财产。每当此时,他还是会绕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年轻时如果不是他们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怎么会有今天,现在我的房子这么大,地这么多,哪犯得着跟他们生气呀,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啊!”这样想着,他心平气和。
心态平和的人不争,懂得谦让,懂得息事宁人,懂得平淡中的珍贵。心态平和的人不气,懂得在贫穷时努力,在富有时感恩。
所以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说:“保持好的心态比拥有好的环境更重要。”因为心态才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是你去驾驭命运,要么是命运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人的一生在历史时光的隧道中仅是短暂一瞬,社会永远是“稳定”与“不稳定”的两元结构,在迅速发展的今天,职业不再稳定,婚姻不再牢固,友谊难得永远,诸如此类,犹如旋涡,或许让你不得安定,华发早生。在这种变动的两元结构中,我们更要努力缔造自己平稳平和的好心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不浮躁,不轻狂,不悲观,不骄傲,不自弃,在孤独时思考,在喧嚣中沉静,逐渐领悟平和之美,让灵魂欢畅,建筑自己人生那座精妙的金字塔……令人值得回味的是,为什么人总是两手紧攥着来到这个人问,为什么又总是双手撒开离开这个世界?
攥拳与撒手
文/吕游
一位做医生的朋友曾这样告诉过我,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两手握拳,人死后又都是两手摊开。
刚开始我对此还不大相信,后来到过医院妇产科的婴儿室,见到过一些刚刚出生的婴儿,还真是这样。去年,妻子在医院生产,我一直守候在门口。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当这个小生命被抱出产室时,我急忙走上前去观看,除看看可爱的小脸蛋外,还专门看了看婴儿的小手。这两只小手粉粉的、嫩嫩的,果然是握得紧紧的,攥成两只小小的拳头,是那么地可爱有趣。然而直到现在我也始终弄不明白的是,婴儿的两只小手为什么会是那样紧紧攥着的呢?
后来,两只小手渐渐变成两只大手,渐渐学会为自己抓什么了。开始时是抓糖果,抓玩具,抓食物,抓他想要抓的东西。到后来,越抓越多,越抓越大,金钱、财物、地位,等等,什么都想抓,什么都要抓,什么都敢抓,什么都不放过地抓,不停地抓,拼命地抓,抓着的东西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是,当他最终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带不走了,哪怕是一根很小很小的草,也只好摊开自己的双手,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我曾参加过一些亲友、同事的丧事,见到过不少死者,他们全都是如此,双手无一例外地都是平平地摊开着的,难怪人们常说“撒手而去”。
这真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当他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人世间时,偏让他紧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这个人世间时,偏让他撒开手。这一“攥”一“撒”,真是太绝妙太充满戏剧性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都融入到这一“攥”一“撒”之中了;多少生命的感叹,都没有这一“攥”一“撒”注释得更透彻、更深刻、更明了。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凡人,谁都要面对这一“攥”一“撒”,谁都逃脱不了这一“攥”一“撒”。令人值得回味的是,为什么总是让人紧攥着空空的两手来到这个人间,又为什么总是让人撒开满满的双手离开这个世界?这到底是谁的旨意,是天意是自然还是别的什么?“攥”‘‘撒”两字看似十分简单,但其中的内涵却足够让你去悟上整整一辈子的。
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一生叱咤风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征服了世界广大的领域,拥有无数的财富、土地、臣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据说他还曾为没有可供他征服的地方而伤心落泪。然而这位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君王,才30多岁就因病死亡了。临死前,他曾要求他的部属在他的棺材上挖两个洞,等他死后,让他的双手伸出来放在外边,要借此昭告世人,他虽然拥有如此多的财富与如此高的地位,可死后却一样也带不走。
想想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巨大,而我们的两只小手又是这么的渺小,就是让你一辈子一刻也不停地把整个地球、把全世界的东西都一点一点地往自己兜里装,又能装下去多少呢?离去时又能带走什么呢?与其装不下多少,与其什么也带不走,还不如多奉献一点,少索取一点;多捐出一点,少占有一点;多给予一点,少贪心一点;多为他人一点,少为自己一点……一到头来,虽然你也是“摊开两手”撒手而去,但你的双手却为后人书写下了一段段让人还能记住的故事。表面上你两手空空,其实你却“抓”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人这一生,谁也带不走的是财富,谁都能留下来的是名声;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我们谁都懂,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似乎谁都不懂了。